一个女孩在中美两国遭遇的隐形歧视,超出你想象
2018/4/26 19:26:00 LinkedIn

    

    歧视这件事,从学校到职场从来都不少见。

     从北美到中国,我经历了文化、教育、性别等此前难以想象的诸多偏见与歧视。

     甚至“久病成医”般有了些自己的应对心得。

     作为从小到大和男孩子打成一片的女孩、只身漂泊求学的异乡人、被打上“聪明、数学好”标签的亚裔,我学会了和“歧视”做朋友。

    

     然而,这些歧视背后的人性幽暗,讲出来依然让人咂舌。

    

    

    

     无知无畏

     被嫌弃的理工女孩

     我15岁留学新加坡,念理工科(计算机系),当时很明显感觉到比不上班里很多同学。好在比我强的人有男有女,因此没觉得是“女性劣势”。

     等大学去了常春藤名校中理工科最好的康奈尔,读全美排名前三的运筹管理专业,才在分组做作业时逐渐发现——

     比较少的人愿意跟我搭档,也就是说,我不那么被看好。

    

     我须得承认,在海外的亚裔同胞愿意与彼此聚在一起,俗称“抱团”。常跟我一起学习的亚裔同学成绩不错,我当然也没什么抱怨。

     但时间长了会发现,这样的“同族相聚”,其实是因为很多美国同学不愿意和我们搭档。

     我开始观察,美国同学的学习小组,更积极、更分工明确、更愿意问教授问题,而不是自己闷头去做,因此总会发掘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想法。

     上进如我,就主动去跟美国同学交流。然后慢慢形成自己稳定的三人学习小组,我和另外两个白人男生,做了一年多学习伙伴。

    

     在美国,白人男生会被套上“爱玩,不学习”的帽子,尤其是家境不错的,会被其他性别和种族的人认为是天生带有“优越感”而给予排斥。所以我们这个三人组合当时非常独特。

     三人中实力相对最弱的一位在小组的帮助下,拿到了3.8的GPA。我和另一个男生则有过4.0的GPA (康奈尔大学最高GPA 可达4.30),而我最后也因为全系第二的成绩和其他领导力上的成就成为我们系多年来第一个获得梅瑞尔总统奖的学生。

     交流渐深,两位同学向我道出实情——

     美国人的确会觉得亚裔成绩很棒,但只会抱团,所以,和亚裔主动沟通,对他们来讲是有心理压力的事情。

     你不情我不愿,自然融不到一个圈子。

     在他们眼中,我显然是能让他们打破这一种刻板印象的个体。但越是了解实情我越是发现,很多时候的排斥和歧视,其实源自双方的互相不理解。

     因此,主动出击,是破除大家对你偏见的最直接的方法。

    

    


     花瓶和象征

     职场里的歧视复杂又有趣

     进入了投行以后,事情就变得有趣多了。

     我当年以自己的成绩和领导力表现得到offer,自己也颇引以为豪。但上班第一天就吃惊地发现,办公室满满都是女孩子——

     漂亮,亚裔。

     当然,打交道后会发现其实挺多的人实力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好。我们组有三个女性高管,其中一个是很明显的花瓶,懂的不多,嫁了一个公司内部的一个高层。另外两个亚裔,做起事来,特别干脆利索,但相貌都是常人。

     换了一个金融公司,同样发现这个问题。那边的女生比较明显的分成两类——

     外貌很强的白人,一般做销售,和外貌一般的亚裔。

     原来公司很多时候为了好的媒体形象,会把少数族裔的女性推出来,作为大公司多元化的象征。至于这些人真实的能力如何,很多时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可厚非?这样的偏见背后其实隐藏了好几层固有的歧视——

     漂亮女生就应该是花瓶,少数族裔(尤其是亚洲)女性就是公司包容多元的“活广告”。

    

     我当然不喜欢这种做法,但很多时候身在此山中,不自觉地成为其中一员。但我也不会甘心吃哑巴亏,我的应对办法可以算“曲线救国”——了解自己如何利用这些先天的被不平等对待的情形,努力发挥得更好。

     说得直白些,便宜我占,但这个“情”,我不仅不领,还会用实力奉还。

     此外,除了性别和族裔,投行里还有其他的歧视,就是学历。这一点上,东西相通,不分你我。

     学校是否有名,成绩是否高,课外活动和金融相关的实习是否靠谱。硕士或者博士做分析师性价比不高,理工科不受欢迎因为会觉得比较nerdy。

     常春藤和其他名校会有地理优势和文化认同,ABC更愿意和美国白人而不是中国“远胞”交流。

    

     关于最后一点,很多中国学生的口语不过关是关键因素。ABC歧视中国留学生,出国早的留学生歧视出国晚的后辈…循环往复,歧视不息。

     另外,不同职位和公司之间的隐形歧视,也比比皆是。

     前台看不起中台,中台看不起后台。

     前台是指有业务创收能力的i-banker和trader, equity research和syndicate等帮助前台完成交易的人员往往被看做中台,后台就是HR、法务、IT等支持类部门,工资和奖金也是按照这个鄙视链下降的。

     公司之间的歧视就更夸张。

     老牌儿的瞧不起后起之秀,本土的看不上外来客,高科技嫌能源重工业土老帽儿,卖产品的觉得卖技术和知识是江湖骗子,所有这些都隐藏在职场人每日穿梭的茶水间和会议室,大家心照不宣。

    

    


     偏见与自信

     回国后偏见更明显

     回国在互联网创业,或者自己教书,常遭遇对年龄和外貌的偏见。

     虽然在国外从事的都是男多女少的行业,但是对女性赤裸裸的偏见和歧视,其实几乎看不到,这可能跟美国文化需要政治正确相关。

     等我回国创业以后,才真切感受到比较明显的,就差指着你鼻子大声喊出来的偏见。

    

     如果已婚,人事部会担心你是否想生小孩;如果未婚,又会担心你要休婚假。并且,这些担心在面试环节中,都会大剌剌、明晃晃、冷冰冰地直接提问。

     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副总裁,曾在私下的聊天里告诉我:

     “像你这样的女人应该放弃爱情。24-26岁的女生应该找年长几岁的。你年龄太大,太聪明,太强了。永远不会有人爱你。”

     我黑人问号???(这句不是歧视…)

    

     而另一方面的偏见,则是另一个极端。当我在徐小平老师和方爱之学姐的支持下创立真格学院后,有时候会看到报名学生私信我的项目经理说:“顾及看上去那么年轻,怎么能够做老师?”

     甚至有一次出去社交时,因为长的比较高,被评论说:“是因为大长腿而被招来的”。

     性别、年龄、外形,这些西方世界唯恐避之不及的话题,在我们的职场上是开胃菜。

     当然,回国时间长了,也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会明白这样的言语和歧视,其实只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想法。

     而随着自己业务和各方面的一些突破,也会对自己更国内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不能免俗地,在美好前景和寒碜现实之间,很多时候都选择忽略。

    

     在经历了无知无畏,有知有畏,感知但不介意几个阶段后,我会更加坦然的接受一切。

     毕竟这世界不是黑白的,而是有灰度的,各种形式的偏见和观念都会长期存在。只要相信,总会有一帮跟你一样的人也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你就会坦然很多了。

     我们能做的是,自信并维护好自身的边界,无视歧视,为自己赢得尊重。

    

     你遭遇过的歧视是?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顾及。助理来也联合创始人和COO,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MBA,美国康奈尔大学运筹及信息工程学士,曾获梅瑞尔总统奖。

     本文图片来自Pixabay.com和影视截图,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8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LinkedIn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