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德国为什么不轰炸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和气候战胜了德国?
2019/4/13 23:00:37 历史真有意思

     请点击上面

     免费订阅!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如果您对上述内容感兴趣,请点击上方“历史真有意思”蓝字,扫描二维码,关注“历史真有意思”,会有更多惊喜

     1

     其实,二战奋战在东线的纳粹德军也对苏联进行了战略轰炸。

     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高尔基城等苏联战时工业集中地,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战略轰炸!最有名的还要数对乌拉尔工业区的轰炸!这部分资料在国内极为少见。出于对苏联庞大地面武装的恐惧,德国空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之后就开始考虑对苏联后方工业区的战略轰炸了。

    

     根据小编之前看过的杂志资料,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苦战之后,清醒的认识到夺取整个南俄罗斯是不可能的目标,快速完好的占领高加索产油区也是不切实际的!由此萌生出战略轰炸的想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自己得不到的情况下就不能让巴库的石油、乌拉尔的车辆厂和煤铁资源继续为盟军服务。

    

     既然德军有对苏联进行战略轰炸,那么为什么很少有提起呢?实际效果如何呢?

     轰炸乌拉尔对缺乏战略轰炸机的德国来说非常艰难,航程较远的飞机都被集中起来攻击乌拉尔车辆厂,而且根据战俘的交代,苏联的坦克产量确实因为轰炸下降不少!此时,戈林意识到当初忽视重型轰炸机是个错误。其实,希特勒上台后急于重建空军,且要求短时间内打造规模足以应对世界大战的空军。因此,几乎所有的技术军官都反对费时费力的重型轰炸机。

    

     (德军的重型轰炸机数量太少也不够可靠)

     战争一开始也证明发展中型战术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是正确的,但是到1943年德军控制区达到最大(如下图),同时苏军集结强大军事力量反扑之时,戈林对米尔希和凯瑟琳等反对重型轰炸机的将领大发雷霆,认为是他们错误的说服自己放弃研发重型轰炸机,这才导致空军无力终结苏军的工业生产,间接导致苏德战场的惨败。

    

     德军不打算占领整个苏联,对其腹地的战略轰炸老早就被写进巴巴罗萨计划里,而且在纳粹上台之前就已经有了计划雏形。

     德国在二战前的三十年代就开始研发重型轰炸机了,而且还很有远见的给项目命名为“乌拉尔轰炸机”,该项目发起人是新成立的空军总参谋长瓦尔特·韦佛。容克斯和道尼尔分别推出JU89和DO19两种载弹量5000到10000公斤、航程上千公里的发型轰炸机,但是纳粹上台后都没有继续下去,原因就是德国空军高层一致认为,小国无力承担大型轰炸机的成本,支援地面作战的战术轰炸机必须放在首位。

    

     (苏德战争初期真的看不出战略轰炸的必要)

     德国能用来进行战略轰炸的只有HE-177和HE-200等少数机型,二者产量只和有1500架以上的惊人数量,千机轰炸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前者的设计初衷,竟然是一个能俯冲轰炸的庞然大物,它的性能不可靠限制了使用效率。HE-177载弹量6000公斤以上、航程高达5600公里左右,在1942年后半年很适合从前线起飞,用来战略轰炸苏联的工业区,乌拉尔也不能幸免于难。

     莫斯科向东到乌拉尔工业区的核心城市叶卡捷琳堡有1800公里的火车车程,对于战略轰炸机说这并不算远,德军原本也打算占领莫斯科后战略轰炸乌拉尔的,如下图所示。前进到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国空军有能力战略轰炸!但是上文提到,由于德国空军缺乏战略轰炸机,且前线战斗激烈空军分身乏术,大型飞机还要兼顾西线和北非作战,能给苏联带来的伤害十分有限。

    

    (巴巴罗萨计划有提到战略轰炸)

     那么苏联自己的军工企业是不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呢?

     答案当然是的。诚然,同盟国提供的战机、坦克、运输车辆和食品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本前提,连斯大林本人都对美国源源不断的军火物资、装甲钢、工业设备援助赞叹不已,从而坚定了他在战后疯狂提高重工业产量,准备应对美英威胁的决心(苏联的铝产量在战后迅速提高了4倍以上)。

    

     但是请注意,苏联自产的83万门火炮、15.8万架飞机、10.8万余辆装甲车以及1200万支步枪才是前后2500多万苏军武装的基本力量;盟军援助的飞机总共才18000多架、坦克也不超过1.3万辆,简单对比就能看出谁才是主力军。

    

     当然了,盟军除了援助武器,还给予苏联35万台机床、32万吨铝和30万吨炸药,还有其他难以计数的军工原料和设备,以及帮助苏联在失去乌克兰后挺过1942年的粮食,这些也都是卫国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再多的援助物资离开了苏联人民的劳动也都没有意义不是吗?因此,苏联的军工企业能完整的退到乌拉尔工业区或者是西伯利亚、远东工业区,而且德军无力给它们造成毁灭性的战略轰炸,两点综合起来才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至于说寒冷的天气吗,那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2

     苏德战争中苏联之所以取胜纳粹德国之所以战败原因有很多,但是纳粹德国无法摧毁苏联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和遭遇苏联冬天恶劣的气候无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知道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了,其GDP高达400多亿美元位居欧洲第二比之纳粹德国的500多亿美元也相差没多少。

    

     更关键的是片面发展重工业的苏联建立起来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其武器虽然质量上和纳粹德国有所差距但是数量上却大大胜出。再有苏联也不乏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这样的大杀器,而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军在武器上也没有太大优势,不过胜在突然袭击和闪电战把经历大清洗的苏联红军打的溃不成军。

     然而由于苏联的国土纵深太广和资源实在是太过丰富了,虽然纳粹德军已经消灭了数百万苏联红军占领苏联数百万国土摧毁了苏联大半的军工企业,可是苏联却依然可以在缺乏大型轰炸机的纳粹德国空军难以企及的乌拉尔山区和西伯利亚重建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

    

     这样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数以十万记的飞机坦克大炮,在加上将近2亿的人口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苏联红军,而德国直到1943年才实现战争总动员整个二战期间武器生产量大大不如苏联,人口也只有6000多万又缺乏石油因此最终被苏联的武器数量优势和人海战术给拖垮了。

     当然了苏联提早到来的冬天恶劣的气候也为苏联最终战胜纳粹德国出来一份力,原来纳粹德军一开始势如破竹几乎已经不可阻挡了,如果继续这样装甲狂飙的话苏联一时还真难以组织起新的防线。可是先是纳粹德国为了消灭乌克兰的苏军掉头南下耽误了时间,后来苏联冬天提早到来严寒的气候冻住了纳粹德国的坦克大炮,因积雪变得异常泥泞的道路又让纳粹德国的坦克大炮寸步难行。

    

     而苏联红军则早就习惯了这种恶劣的天气影响不大,最终在抽调部分远东兵力后于默莫斯科击败了疲惫不堪的纳粹德军化解了一次亡国危机。所以许多人说苏联冬天恶劣的气候拯救了苏联是有道理的,它有力的迟滞了纳粹德国前进的步伐为苏联组织新的防线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3

     实际上是德军轰炸过,具体情况如下

     1943年,德军在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对苏军后方的工业城市进行了空袭。德军的目的在于为准备发动的“堡垒攻势”扫清障碍,破坏苏军工业中心可以有效削弱苏军的防御作战能力。德军计划在未来的攻势出动1500辆坦克,而根据情报判断,苏军当时坦克月产量已经达到1300辆左右,再加上租借的和预备队的坦克,总数可以达到8000辆以上。

     德军1943年6月轰炸苏军工业城市示意图

     为此,1943年6月4日-6月22日苏军展开了抗击德军突击高尔基、萨拉托夫和巴拉绍夫的作战。德军数据是共出动轰炸机993架次,投弹1538吨。苏军参战部队有高尔基军级防空地域和萨拉托夫-巴拉绍夫师级防空地域,防空歼击航空兵第142和144师;共有作战飞机89架、中口径高炮689门、大口径高射机枪90挺、探照灯329部。整个战役持续23天,苏军击落德机29架。不过总体来看,苏军防空部队的夜间作战能力与协同作战能力有待加强。

    

     苏军85毫米高炮夜间开火

     德军的这次空袭行动造成苏方有大小30个企业遭到损毁,其中几乎完全被摧毁的有雅罗斯拉法尔的合成橡胶厂、高尔基汽车厂、萨拉托夫飞机制造厂等。空袭对于苏军的影响非常明显,例如5月苏联各坦克工厂共生产2303辆坦克,而7月份仅有1481辆,下降了30%;由于萨拉托夫石油精炼厂的损失,造成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防御阶段燃油供应紧张,不得不采取限额以及调动紧急储备。

     德军也被这些结果所鼓舞,准备再次进行类似行动。不过很快库尔斯克会战的爆发,延缓了行动的计划。而当会战以苏军胜利德军失败而告终时,昔日德军攻击这些工业城市的机场如今却成为了苏军空军的机场,准备空袭的方案从此只能束之高阁。

     被炸毁的高尔基汽车厂装配车间

     至于天气这个话题,属于老生常谈的问题,多数人会将德军莫斯科城下战备归结于这个原因。

     首先,苏联秋冬天气很冷,而且1941年的冬季更是“一个140年未曾遇到过的严冬”,昼间气温常在零下20-25度之间,夜间可达零下30-40度;据某些资料说,气温甚至达到零下52度的低温。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足够的防寒衣物,德军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这样的严寒条件下生存下来。

    

    1941年12月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

     德军进攻苏联一共投入了陆军153个师,320万人,在夏季与冬季中共补充81万人,共达401万,除去夏季战役中损失的53.4万人,冬季战役德军投入兵力应有347.6万人,可见总损失不到26%,其中非作战损失只占15%。可以看出,德军大部分人都有了冬装,尽管运抵前线的数量不够,但德军还是从各种渠道弄到了冬装。这主要来自于当地苏联工厂的生产、德军从当地苏联人征集和抢劫的衣物,还有大批已经阵亡和被俘苏军的冬装加上德军自身储存的被服。这些冬装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甚至还有许多女式皮大衣、皮手套,但最重要的是,德军依然保存了战斗力。当然,与苏军相比,苏军冬装的准备要充分得多。在朱可夫的回忆录中写道:“11月头几天,天气变冷,下了雪。各集团军、方面军和各部队的仓库运进了大量的短皮外衣、毡靴、保暖内衣、棉坎肩、护耳皮帽。11月中旬,我们的战士已经穿的暖和,要比身上裹着从和平居民那里抢来保暖用品的法西斯德国士兵的感觉好得多。。。”。

     其次德军冬季战役损失的90万人是指从1941年11月1日到1942年4月1日为止的伤亡数字,而并非苏联反攻前的伤亡数字。德军是在12月5日苏军反攻后开始败退的,失败原因自然是在此之前而不可能是在此以后。况且,11月1日-12月4日,是苏联冬季的第一个月,基本上气温稳定在零下7-10度,并不是很低。从苏联在11月期间尚能挖设大量工事,完成的土方比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第聂伯水电站还多一倍的事实上,即可见当时的地面还未完全冻结。实际上,在此期间德军损失不是很大,据记载,到1941年年底,德军共有10万个冻伤病例,而据历史档案记载莫斯科气温在11月27日才开始急剧下降(当天清晨气温是零下8度,中午急剧降温到零下20度),随后几天温度又开始略有回升。而在12月5-9日,气温又下降到零下25-29度,不过此时冒着严寒进攻的已经是苏联红军而不是德军了!应该说,德军冻伤主要是在11月27日-12月31日这段时间造成的,按照比例计算,在苏军反攻前,德军冻伤人数近3万人、疾病等减员2万人,非战斗伤亡不过5万余人,区区5万人是不可能导致莫斯科战役失败的。

     莫斯科反攻中的苏军坦克部队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德军在苏军最初进攻下遭到很大挫折,几近全线败退,但是当希特勒在12月29日下达了“不准后撤”的命令后,已经遭到失败的德军却挡住了苏军的进攻,并且击退了苏军向奥廖尔、勒热夫、维亚济马等几个重要突出部的进攻,苏军仅仅收复了莫斯科正面纵深不到80千米的地区-距离主要目标斯摩棱斯克还有几百千米之遥。及至到了1942年2月,苏军冬季总攻部队更是伤亡惨重、攻势已呈强弩之末之势。而1月和2月恰恰是苏联冬季最寒冷的月份,德军冻伤、疾病人数也是苏军反攻前的数倍(到1941年11月26日,德军兵员1.6万人,而到了1942年2月4日即达6.1万人;可见,苏军反攻后,天气更加寒冷,德军病员数也成倍增加),但德军却出乎意料的挡住了苏军的反攻。如果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真是气候严寒的缘故,那么德军应该遭受更大失败才对。而中央集团军群在苏军反攻后仅1个月就声称俘虏苏军百万以上(笔者注:这个数字有夸大,苏军战史数据是1941年12月5日-1942年1月7日损失370955人-纯减员139586人,损失轻武器109.38万件、火炮13350门、坦克429辆、飞机140架;而德军损失数字即便按照苏军战时公布也只有20余万人,德军陆军战时统计战斗损失77857人,半数为中央集团军群),使反攻的苏军损失几倍于自身损失,显然,天气严寒一由不能对此作出解释。

     纪念红场阅兵的浮空气球

     历史真有意思综合兵器世界、执斧传播开天名、荣华之武器堂

     放到您的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历史真有意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