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亮|关于读书的三个重要观点
2022/4/23 8:15:30 刘兴亮时间

     点击上方“刘兴亮时间”关注公众号

     01

     世界读书日又到了。作为好读书的人,我们应该为这个节日「扎起」。我今天决定狠狠地读一读书,一直坚持到过了今天这个读书日。

    

     扎起在四川话里,表示兄弟伙之间不求目的、绝对支持的意思。把它用到读书日里来,有些不顾一切的意味。

     02

     世界读书日的设立,其初衷虽然没有抢救濒危物种的意思,只是倡导人类热爱阅读,形成终生学习的智力倾向和行为习惯。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读书作为知识摄取的重要方法,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从社会生活中媒介体系的分化和无节制的增长来看,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的知识接受行为,或者说信息接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变化是随着其它视听媒介的不断增长和书籍的不断退缩为表征的。

     现在的年轻人,主要把业余时间花在看手机上,五花八门的游戏、视频、综艺节目,就连读书这种安静的行为也变得「综艺」了,有很多节目或音频,都把读书作为内容来对待。

     乍看一下,把读书作为视听节目,是对读书的重视,是寻求知识付费的途径。其实细细深思,这有些把「读书」作为过了期的历史阶段的老古董对待的感觉,是针对小众的另辟蹊径的市场行为。

     真喜欢这类节目的人,少之又少。

     03

     中国人自古把上学当做「念书」,小时候去学校就是去念书。

     可见过去的学习途径是以书本为唯一的载体的,虽然也有教书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但只是起辅助作用。

     普通人家有了读书人,家里累世有书籍,才会被称作「书香门第」,这四个字有超越社会身份的重大含义,是人们敬仰和羡慕学习的对象。可见过去读书是多么重要的行为。

     其实中国人并不仅仅因为近千年的科举制度,形成了深入骨髓的对读书人的崇拜情结,更由于四书五经这类书籍具有广泛的社会行动指导内容,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的语言概念体系,社会交往和言说方式,是与数千年形成的文化融为一体的。这些,当然有赖于书籍的传导。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书中虽然没有颜如玉和黄金屋,但是却有追求颜如玉和黄金屋的种种潜在的方法。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才能在这个被「文化」层层包裹的社会中有所为,当然会收获更美好的人生。

     04

     不过,生活中也有一类人,落入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窠臼。在死读书,读死书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脑子里零零碎碎的装了许多文字和典故,像一锅大杂烩,全无逻辑关联的能力,还不如山坡上放羊的老汉懂事。

     这时候,读书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了。

     对一个读书人而言,首先要认识到的重要观点是:书海无涯。

     把一个人扔到任何一座图书馆里,哪怕再小的图书馆,也近乎泥牛入海。你会感觉到图书的海洋是那么宽广和深邃,想要游尽其中的空间,绝无可能。这同时让人意识到个体的渺小,有了一层对世界和知识的敬畏感。拿着这份敬畏感读书,自然就会谦虚谨慎。

     这就涉及到读书的第二个重要观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问题在于,什么书是适合自己的呢,文史哲还是农林牧副渔。其实很简单,适合自己的书就是那些与自身的长期工作方向有关的书,这是实用类的。

     但最重要的是,你还得有纯粹无用的一个爱好方向,天文、地理、文学、历史,哪怕是数学。这个书之所以让你觉得爱好,适合自己,检验标准很简单,当你阅读它们的时候,没有压力和枯燥感,总觉得有引人入胜的愉悦感。那么好,在这个方向上不断拓展,深入,你的气质会慢慢有所变化。

     说到气质变化,就涉及到读书的第三个重要观点: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

     这个世界是要讲道理的,否则就会乱套。读书虽然也能让人收获美人和金钱,但这只是运气好附带来的东西。但有一样是读书必然会带来的,那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历史的教训,明晰社会的规则,理解实践的意义。不一而足。

     05

     总而言之,读书很重要。重要到有一个世界读书日,每年提醒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个日子到来之际,全国政协部署,进一步深入开展委员读书活动,增强读书成效,不断激发广大政协委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昂扬斗志。

     我作为山西省政协委员,一个读书人,更觉得应该在自己读好书的前提下,积极倡导大家多读书。

     想和刘兴亮聊聊吗?

     加个微信吧:laoliu512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刘兴亮签名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刘兴亮时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