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应红 | 访谒《西狭颂》
2022/10/12 7:00:00 六根

     访谒《西狭颂》

     文 | 蒋应红

     出成县县城,向西,大概十几公里,我们就被天井山麓鱼窍峡口一座汉唐风格的牌楼挡住。一股清泉侧楼而出,在乱石中横冲直撞,奔腾而下。两岸奇峰对峙,绝巘摇摇欲坠。山上松柏葳蕤,在太阳的照射下,发着嫩黄透亮的光。山泽通气,我宁愿相信,这束汇聚着日月精华的光亮来自于峡谷半山腰上的那块罕世摩崖——《西狭颂》。

     过牌楼,竹篁森森,一条卵石铺就的小路逶迤其间。林鸟鸣翠,飞瀑流白,清湍激韵,沁人心脾。小路的尽头与古栈道相连。栈道依山壁而建,缠崖石而筑,曲曲折折,蜿蜒向前。虽然已非往昔,但踩上去,依然颤巍巍的,发出咯吱—咯吱—咯吱的声音,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当年的茶马客商及当地百姓将心提到嗓子眼儿走路的情景。

    

     栈道依山壁而建,缠崖石而筑,曲曲折折,蜿蜒向前

     王半山有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虽非有志者,但为了瞻仰这方多年以来魂牵梦绕的摩崖,险远又何足惜?“行路难,艰难莫踟蹰。”

     弯腰,侧身,攀爬…………

     石栈被崖岩中溢出的泉水打湿了,苔痕斑斑上阶绿,如果踩不稳,鞋子就打滑,每走一步都艰难异常。栈道悬空,谷底巨石横陈,其间急流湍奔,虽有护栏围挡,但望一眼,森森寒气腾上来,让人不由得收紧心,屏气凝神。过躬身岩、怀耿亭、甘堂湖、折扇岩、甘露池,至黄龙潭,峰回路转,拐过一个崖角,对面的《西狭颂》碑亭便豁然在望,台阁峻赫,掩映于苍翠松柏间。

     《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镌刻于西狭中段庄子山岗——青龙头北侧的一处崖壁上,面宽500厘米,高315厘米,距谷底约10米。因地处偏僻,人迹罕至,避免了人为的毁坏。又因石质坚硬,上有天然石龛庇护,躲开了风雨侵蚀。因此,至今容颜不改,风貌依旧。

     在中国书法史上,《西狭颂》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因为年代相近、艺术风格相类而并称为“东汉隶书摩崖三大颂碑”, 自北宋被发掘以来,随着拓本的流传,因其书法波磔疏宕、方整俊逸的线条之美而备受历代书家青睐,黄易、方朔、吴让之、何绍基、康有为、梁启超等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日本汉学家林竹生、古田康子等人甚至将其视为“隶书的典范”“汉隶的正宗”。相对于书家的偏重,我更叹慕这些俊美汉字所承载的内容之美。

    

     在中国书法史上,《西狭颂》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对于书家的偏重,我更叹慕这些俊美汉字所承载的内容之美

     《西狭颂》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右为《五瑞图》:黄龙昂首腾翔,白鹿引颈嘶鸣,甘露应时降洒,嘉禾猗猗孕穗,木连骈枝萌发。左为东汉仇靖撰文并书丹的表文,题额与正文呈布币状,文后附题名。正文共385字,着墨从容,辞采粲然。起笔简要介绍了剖符太守李翕的身世籍贯、教育经历及“德治精通”以致祥瑞的政绩。主体部分重点记录了李翕在武都任职期间,面对“惴惴其慄”的“危难阻峻”,他躬身践险,实地考察,然后组织职掌山林川泽、水利交通的官员及当地百姓修筑西狭栈道造福于民的德惠之事。通读全文,作者虽不乏溢美之词,但基本是以事实为据的,相比极尽媚谀浮夸的颂表之文,对于一个郡守的随从官员而言,已属难能可贵。

     静静地站在摩崖前,透过玻璃橱窗,我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这块细腻而冰凉的碑石,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素面朝天,宠辱不惊,眸子中始终散发着幽幽的智慧之光。一千八百多个春秋,它就是这样坦坦荡荡地躺在青山绿水间,用三百八十五个朴拙遒劲的方块字向世人默默诉说着一位东汉地方官吏的博爱、德义、良知、悲悯、柔嘉………

    

     一千八百多个春秋,它就是这样坦坦荡荡地躺在青山绿水间

     恍惚间,碑石上的文字开始飞舞,渐渐交错出一幅画面:凿石铮铮,伐木丁丁。一位须发冉冉的太守正率领着府衙合众混杂在赤脚精膀、汗流浃背的百姓中“平夷正曲”、楔木筑路。箪食壶浆,风尘仆仆,我看到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笃定、刚毅和誓愿:再苦再累,也一定要把路修通。“四方无雍”,方能“瑞降丰稔,民以货稙。”

     文字归位,黑白分明。那些端方劲秀的汉字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汉字而已,方圆兼施的刀法在碑石上游走,与其说波磔起伏的线条像崇山峻岭间掘进的栈道,还不如说蜿蜒曲折的栈道就是李翕留在大地上最好的书法作品。恪尽职守,惟心在民,其实李翕并非仅仅主持修筑了西狭栈道,据史料记载,在黾池任上就因督办过崤山道路修治而受人赞誉。后来《郙阁颂》《天井山》等摩崖也都记载了他牵头修建武都郡辖沮县(今陕西略阳)的“析里大桥”、西狭道西段道路的事迹。

     在《西狭颂》的正文之后,附刻着参与修治西峡栈道的十二位郡、县、乡各级官员:府丞右扶风陈仓呂国、门下掾下辨李雯、故从事议曹掾下辨李旻、故从事主薄掾下辨李遂、故从事主薄上禄石祥、五官掾上禄张亢、故从事功曹下辨姜纳、故从事尉曹史武都王尼、横官有秩下辨李瑾、从史位下辨仇靖、下辨道长广汉汁邡任诗、下辨道道丞安定朝那皇甫彦。我们之所以不惜笔墨将这十二个官员抄录在此,就是因为在这片热土上,他们也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激情和汗水,当被人铭记和传颂。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一个名字标注着一种良善德行,一个名字也代表一个文化符号,而这十二个名字汇聚到一起,便与郡守李翕共同构筑起一道靖共尔位的操守屏障和仕宦文明的精神气场。胸中沟壑,笔下乾坤,一片丹心足以辉耀日月、彪炳史册。他们志节清澈、才能卓越,怎能不受世人永久瞻拜和供养?

     默默行走在这条古道上,溪水潺潺,微风拂面,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曾经伴着骡马声走向远方的商客,也像是心存虔敬走向自己内心的一介香客。然而,我知道,若要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就必须像“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而在这明山秀水间,焕彩的夕阳只是拉长了我的身影。

    

     默默行走在这条古道上,溪水潺潺,微风拂面

     如今,在现代化的征途中,偏居西北的成县已经形成“一场(机场)二站(火车站(正修建)、汽车站)”的交通格局,省市、县乡、村镇之间的各级道路也已四通八达。我想,这或许就是隐藏于峡谷内已然成为文化遗产的古栈道的一次当代延续。纵横交错的道路,难道不就是陇原大地上的一篇《西狭颂》吗?

     在返程的高速上,汽车风驰如梭,两边树木纷纷后退,我似乎感觉到,我不是在向前赶路,而是在逆穿时光隧道,宕步去追慕那道属于中华文明的值得大观的靓丽风景:

     一群高蹈伟岸的肖像;

     一条贯通古今的栈道;

     一方吐故纳新的碑文。

    

     作者简介:

     蒋应红,男,生于1983年,甘肃皋兰人,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生。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文艺评论。大学期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名作欣赏》《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长江文艺》《飞天》等刊物发表文学评论、文学作品80多篇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散文(诗歌)奖、甘肃省第四届文艺评论奖、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散文单篇奖。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2897篇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六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