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崖 | ?历史洪流中的曹操
2022/10/23 7:00:00 六根

     历史洪流中的曹操

     文 | 李丹崖

     曹操的臣子心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天气已经入伏了。坐在窗前,蝉声聒噪,遂想起曹植当年所著的《蝉赋》,感慨万千,一篇诗文,可以让我们窥见诸多历史的隐情与奥秘。

     ——“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噭噭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从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关于《蝉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曹植以蝉来自喻,另一种说法是曹植借蝉替其父亲曹操鸣不平。

     我倒是倾向于他是在给父亲鸣不平。“淡泊而寡欲”,曹操向来如此。在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中有云:“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显然,青少年时期的曹操,在家乡亳州以东五十里的贫瘠土地上建造精舍,在这里,他秋夏读书,春冬射猎,可谓文武双全。在城东的五十里,也算是隐居了。

     但是,曹操自己说,他的隐居,并不是沽名钓誉,并非当时非常流行的“岩穴知名之士(借着隐居自诩高人,以抬高自己身价的人)”,而是真正的积攒本领,以图报国。

    

     曹操画像

    

    电视剧《三国》中陈建斌饰演的曹操

     故而,在184年,在董卓之乱后,曹操带领义军出来,讨伐董卓,从而显露头角,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从此越发光芒万丈。这时候的曹操,已经不再甘居一屋之中,而是要力挽狂澜于时局,从而发出“声噭噭而弥厉”的声音,果真,他的出现,让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瞬间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华彩。

     自此以后,曹操的人生际遇里,几乎是每五年一个台阶,一步步做到了丞相、魏王的位置,然而,他终究还是不愿称帝。在许多影视剧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臣子和门下谋士纷纷劝其取汉室江山而代之,这些人,要么被曹操严惩,要么被曹操训诫。这时候,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越来越多,非议纷至沓来,但曹操一直心中秉承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在《述志令》中,曹操有这样一段话,颇为壮怀激烈。他说:“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好男儿当在国家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曹操为了明志,提前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这是何等英武慷慨!众人皆知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殊不知在其青年时,也一样豪气干云。

     功能名就之后,天子分封了他许多属地,曹操都让了出来,分予有功德的众臣,因为,这时候,很多人觊觎他的权势,议论纷纷,说他有“篡汉”之心。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心声,他专门在《述志令》中设问——“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的故乡在今安徽亳州,与道家鼻祖老子同属一地。在早于曹操的数百年,老子在自己的著作《道德经》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位于安徽亳州的曹操公园

     好一个“不敢为天下先”,曹操一生不正在践行此箴言吗?

     知父莫若子。回头再看曹植在《蝉赋》中所说的“栖高枝而仰首”,在众人的世界里看来高高在上,但是,在曹操的内心,一直是装满苦水的,茫茫天下,懂他的人少之又少,曹操是孤独的,甚至是苦闷的,但是,他能做的是内心的坚守,是“漱朝露之清流”,不愿意像历史上诸多篡权之人那样,同流合污。

     曹操哪里会与那些蝇营狗苟的人同流合污?如果说曹操一生有其图腾的话,不是青釭剑,不是倚天剑,也不是七星刀,而是一直高居枝头的蝉。一直蝉的坚守,在岁月的秋风里,愈加清朗,愈加孤傲,世人哪里懂得这份高处不胜寒的意义?

     前不久,一次机缘巧合,遇见研究三国历史的易中天先生,我就曹操一生所受的文化熏陶问先生:“您觉得曹操一生受哪一种文化影响最深?”先生脱口而出:“道家文化!”

     不管是曹操本人的《述志令》,还是曹植写其父的《蝉赋》,都从两个侧面印证了曹操的本心。另外,我们从曹操的成长环境,所受道家文化的熏陶,以及所著作品中都不难发现,曹操一生至死都没有把汉朝江山取而代之之意,足见其涌动的臣子之心!

     曹操的节俭经

     《资治通鉴》对曹操的评价说他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曹操有勇有谋、文治武功,堪为超世之杰,他在治国治家上也颇为用心。为了整饬内务,他曾专门颁布了《内戒令》,该令中,对家眷的吃喝用度都有了严格的约束。

     身正,不令亦从;身不正,虽令不从。曹操深知,欲服众人,须严于律己,于是,他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杜绝锦衣玉食——“吾衣被皆十岁也,岁解浣补纳之耳”——他的每一件衣服缝缝补补都穿了十多年;“孤有逆气病,常储水卧头,以铜器盛,臭恶;前以银作小方器,人不解,谓孤喜银物,令以木作。”——曹操有头风病,为了缓解病痛,他先开始曾用铜器盛水来降温,后来,放久了会有铜臭味,于是换作银制的器具,又唯恐别人说他奢侈,索性换作木器,尽管效果较之银器差了许多,也不能让别人说闲话; “孤不好鲜饰严具”——自古英雄豪杰哪个不是鲜衣怒马走天涯,曹操却是例外,从不给自己高标准配制光鲜亮丽的东西。如此种种,作为位极人臣的丞相,不可谓对自己要求不严苛。

     曹操不光自己以身作则,对待自己的家眷要求也十分严厉。他曾这样要求:“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後诸女配国家,因此得烧香。吾不烧香,恨不遂初禁,令复禁不得烧香。其所藏衣,香著身亦不得。”曹操平定河北以后,唯恐家眷们滋生享乐情绪,严禁家眷在家中熏香,即便是把香囊携带于身也明令禁止,若是房间有了异味,只能到大自然中就地取材,烧一些烧枫树脂和蕙草来改善。

     很难想象的是,在曹操家中很难觅到多少红色,《三国志·魏书·卫觊传》有这样的句子:“武皇帝(曹操)之时,后宫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茵蓐不缘饰,器物无丹漆,用能平定天下,贵福子孙。此皆陛下之所亲览也。”即便是家里有了喜事,曹操也要求必须从简,例如,他的几个女儿出嫁,用的帷幔也都是黑色的,陪嫁的随从更为简单。如此节俭,令人叹服。

     那么,如果家中有人超出了《内戒令》的标准,曹操会如何处置?

     处置方法尤为严苛,曹操曾严令众人“侍御履不二采”,意思是穿鞋子不能有两种彩色,结果曹植的妻子就撞到了枪口上,“(曹)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哪怕是自己的儿媳以身试法,也被决绝杀了头,足见曹操在政令家规的执行贯彻上,从不徇私情,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反过来想,别人看到曹操对待自己的家人如此“锱铢必较”,还有敢“越雷池”的吗?曹操的《内戒令》颁布距今已有1800余年,放到现如今的生活中来看,仍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意义。

     曹操是个美食控

     曹操不光是位出色的军事家、文学家,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位权倾天下的男人,还是一位美食家。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曹操既是一位能扫天下的魏武帝,也是一位能扫一屋的煮夫。东汉末年,诸侯征战,世事如烹,曹操就是连年征战中,不忘躬身走进厨房,亲自烹调佳肴,犒赏谋士武官。曹操手下门客如云,不能不说,与曹操烧得一手好菜有关。

     日有所烹,夜有所记,曹操把自己日常所发明的美食佳肴,一一记录在木牍上,这就有了后来的美食专著《四时食制》。这本书里到底记载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食呢?

     先说大菜。这一日,曹操伐袁绍大胜而返,就想着亲自下厨,烹饪一道菜来犒赏有功之臣。曹操做菜和做人一样随性,随即把厨子喊过来,“目前都是有什么食材可用?”“回将军,只有一些竹节虾,还有一些鸡蛋。”“速速备好,我要亲自下厨。”

     曹操在营帐之内一通忙活,厨子给他打下手。竹节虾洗干净后,挂上面糊,下油锅炸熟,煞是好看,曹操把炸好的竹节虾摆在盘子四周,盘子中间用鸡蛋和面粉煎制了一份心形的鸡蛋饼。这就做成了,众将士举箸欲食,曹操道:“且慢,请看此盘,外围竹节虾,中间是一个心形,实为‘天下归心’。 ”

     “‘虾’即是‘下’,‘心’形的鸡蛋饼里,鸡蛋好似一枚熠熠生辉的太阳。妙哉,妙哉!”众人齐和。曹操拂须而笑说:“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伐袁之举,是领圣旨,顺天命,乃至大克!”“将军英明!”众将士言毕,分而食之。

     曹操不光自己善于独创美食,还注重搜集美食。正因为他日常是个有心人,乃至常常有美食在他眼前浮现。

     200年,正值官渡之战,曹操严明军纪,任何人不得懈怠军务。这一日,营帐外一阵骚乱,原来,一位士兵偷偷在沟渠中捉了几条泥鳅,用荷叶包着烧炙,被别人逮个正着。正要依法处置时,曹操来到跟前,忙去问个究竟,原来,因军中一位战友体弱,该士兵特去捉了几条泥鳅为战友补身子。曹操眉头稍稍舒展,问:“泥鳅之腥,常人难耐,有何滋补可言?”士兵微微抬头说:“斗胆请将军亲尝。”曹操果真尝了士兵所做泥鳅,味道鲜美,堪比盘龙鳝。曹操笑了说:“故乡亳州有句俚语叫‘吃人家嘴短’,方才吃了你做的泥鳅,味道鲜美,念在你照顾战友的情谊,赦你无罪。”曹操后来把这道菜稍加改良,取名为“官渡泥鳅”。

     这一日,他有急事央人把其子曹植喊过来问话,话问完了,发觉曹植嘴角仍有汤羹没有擦净,足见来时慌乱。曹操暗笑道:“我儿,方才所食何物?”“回父王,是朋友送的驼蹄肉,正要为父亲送来,孩儿先亲尝一碗感知一下味道。这就亲自为父亲盛来。”曹植恭敬道。

     曹操接过曹植所做的羹汤,大呼美味,忙问:“可曾取好名字?”

     曹植道:“熬制此羹所选材料来自故乡亳州药市,融合了人参、枸杞、桔梗等七种中草药,谓之七宝羹。”

     “七宝羹虽好,没有突出驼蹄肉,不若‘驼蹄羹’好。”曹操道。自此开始,驼蹄羹就成了曹操招待贵客的菜肴。此菜肴后来代代传下来,直至唐朝,玄宗还为杨贵妃熬制此羹,深得杨贵妃的欢心。

     公元213年,曹操返回故乡亳州祭祖,行至涡河岸边,饥肠辘辘,见河边一茅舍里炊烟袅袅,香气扑鼻,就下马,亲自推开了农人的柴扉,走进厨房,望见一位老妪,正在烧制一道菜肴。曹操上前一揖,老妪忙起身,见是位骑着高头大马的贵人,忙盛了一碗刚刚烧制的乌骨鸡端上来,曹操虽饥肠辘辘,知卞夫人近日体弱,忙让与卞氏。卞夫人竟然一口气吃了个精光,惹得曹丕曹植在一旁眼巴巴的好生眼馋。餐毕,曹操要曹丕曹植领着卞氏先行出发,自己则向老妪讨教了乌骨鸡的做法,临行时,偷偷在老妪灶台上放下一串五铢钱。后来,这道菜就成了曹府的私房菜。也正是这道菜,改善了卞氏的体质,曹操欣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曹操鸡”。

    

     亳州花戏楼景点入口处

     与曹操有关的菜肴,民间现存有40多道,除上述所荐,还有羹鲶、华佗圆子、魏都莲房、貂蝉拜月等。单纯从菜肴种类上来看,足以证明曹操是一位“美食控”,若要从每一道菜肴的细节上来考量,又不难发觉曹操这样一位伟岸男子背后的脉脉温情和人文情怀。

     戏曲中的曹操

     如果你对曹操较为关注,会发现在很多戏曲扮相中,曹操的脸谱和扮相是不同的。最近,很多关于曹操的创业、管理、心灵鸡汤类书籍出现,曹操都被冠以宋朝的官帽,花脸,这与京剧中的白脸形象大相径庭。曹操明明是东汉末年人,怎么会戴着一顶宋朝的官帽?是画家画错了,还是戏曲扮相搞错了?

     这里面其实是有原因的。

     众所周知,现如今,公众对曹操的认知,一般来自《三国演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塑造几乎是接近贬损、偏负面的一种形象。在小说中,他多疑、奸诈、飞扬跋扈;在正史记载中,曹操则是“超世之杰”“治世之能臣”。一部小说就把曹操给“抹黑”了吗?其实,还不至于,曹操被“黑化”,其实是经历了“三级跳”的。

     曹操第一次被黑化是在北魏时期。北魏时期,孝文帝为了宣告天下自己的正统地位,便于加强统治,曾以曹操为尊,他的北魏和曹魏也不得不让人引发一系列联想。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他为了和中原人处好关系,做了一系列汉化的举措,包括改革官制、禁止胡服胡语、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迁都洛阳……以曹操为尊,也是他施政过程中的举措之一。但是,他也是拓疆扩域的交战过程中得罪了不少中原人,尤其是逃至南方的中原人。因此,曹操被他们认为是孝文帝的“同党”,故而开始“黑化”。

     到了唐朝,曹操的地位空前尊贵,从天子到臣民,莫不推崇曹操。尤其是唐玄宗,少年时期还曾以曹操为偶像,多次公开场合丝毫不掩饰对曹操的赞美。然而,到了宋朝之后,曹操在公众视野中的局势又开始有了明显大转弯。

     曹操第二次被黑化是因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中的官方正统思想认为,曹操与孙权都是“汉贼”,只有刘备才是正宗。因此,对曹操开始了批判。加之宋朝在这时候出现了外族入侵,北方的辽金势力曾一度把宋朝的政权赶到了长江以南,这种境况,从战争的区域上来看,很像三国时期,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大一统的东汉所做的匡扶式战争。人们这时候把曹操再次拉上“批判台”。于是,开始在戏曲中,有了他花脸的末角形象,花脸,且戴了一顶宋朝的官帽,被宋人批得体无完肤。

     曹操第三次被黑化是《三国演义》。这一点,大家都十分明了。后来,到了明末清初乃至以后更长的一段时间,京剧中的曹操逐渐被演化成了净角形象,白脸。他们认为曹操虽然是奸雄,但毕竟是雄,而不是小喽喽,所以,成了净角。但是,很多剧种中,曹操仍被冠以宋朝的官帽,这是由于在宋朝时期开始在戏曲中这样扮黑曹操的,所以,就此沿袭下来。

     阴差阳错,曹操的戏曲扮相被“张冠李戴”,他的历史真面目也被很多人误解,但是,稍微懂一些正史的,随便翻阅一下《三国志》,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正面形象,立时可辨!

     曹操的书法

     曹操是极擅书法的,尤工章草。

     曹操为了书法,曾经储存有大量的高端墨。晋代陆云在给陆机的信中说:“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足见其为了写字,做了多少储备。除此之外,史料记载,他还曾把钟繇、梁鹄的字钉在行军打仗中,日日习练。

     曹操的书法之美,在很多书法评论中,都有记载,比如,在韦续的《唐人书评》中,对曹操的书法这样描摹:“曹操书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岩璀璨。”笔墨如金,笔锋在纸张上扫过,如大风过野,遍地玲珑。足见曹操字迹秀美,璀璨耀眼,似烟花和星辰。

     同样是在唐代,书法家兼评论家张怀瓘在书法评论专著《书断》中称曹操“雄逸绝伦”,与韦续所评,可谓一阴一阳,不同的人,对一位书家的认知也不同。

     曹操的现存书法遗迹很少,从现有的资料上来看,仅陕西汉中博物馆中存有“衮雪”二字,“衮雪”二字的由来,系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汉中褒谷口驻兵的时候,一日亲见褒河之水浩浩荡荡,流湍飞泻,撞击岸边石块,水花如碎玉,曹操就挥笔写下“衮雪”二字。随从提醒他说:“‘衮’字缺水三点”。曹操笑曰:“一河流水,岂缺水乎!”这事,后来被人奉为美谈,“衮雪”二字后来,也被刻石于褒河。从这二字的拓片上来看,曹操书法果真雄毅绝伦,隶墨雄瞻。

    

     曹操书法“衮雪”

     那么,写到这里,肯定很多人讶异,曹操的书法如此之好,为何同时代的书家譬如梁鹄、蔡邕等,流传下来的墨宝之多,曹操为何寥若晨星?

     这件事的缘由,一是由于书写工具的原因,导致曹操书法不易流传;二还是因为曹操三次被“黑化”或脸谱化(上文已有所述)。

     以上原因,带来的后果是,曹操的书法作品悉数被毁坏,文学作品因为被记录在正史中,或是“口口相传”,或是他的作品太耀眼了,众人有了一分为二的认知观,才没有被遗忘。

     曹操的拦马墙与饮马坑

     东汉末年,涡河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段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野境,草木葳蕤,树木参天,常有鹰隼盘旋,獾子和土狼出没其间,是一片“生人勿进”的场所。谯郡中人,没有特别的营生要做,是轻易不敢朝这个方向走的,若是非走这里不可,也要三五人结伴,全副武装。最可恨的是,这些獾子和土狼也常常进犯周遭村民,一时间弄得鸡犬不宁。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曹操准备征讨董卓,到故乡招兵买马,又不想大张旗鼓,在许褚的建议下,曹操选择了涡河西段靠北岸一带,先是在一处水塘四周伐树砍草,开出草坪来养马,他把这处水塘命名为“饮马坑”,又在饮马坑四周建设多道石条汉砖结构的围墙,以防止马匹丢失,此围墙命名为“拦马墙”。

     拦马墙和饮马坑建好以后,士兵们日日在这里厮杀操练,人气旺了,土狼逐渐没了踪迹,后来,竟连鹰隼也迁徙了。人人都说曹操干了一件造福乡里的好事。曹操胸中涌起了满腔的热血,他原本的想法远不止此,他除了“扫一屋”,更想着的是扫平天下,这一年,曹操代理奋武将军,独自西进,与董卓部将徐荣战于荥阳的汴水,不料大败。兵败后的曹操并没有丧失斗志,他一方面在扬州招募兵卒,一方面继续在故乡谯郡练兵,蓄势待发。

     这一年,曹丕不足五岁,尤为喜欢从谯东精舍出发,到饮马坑附近来练骑射之术,生逢乱世,曹操从这时候开始,就有把曹丕训练成文武双全的有用之才的想法,以便成年后大展宏图。幼年的曹丕在马上观军士们操练,高兴得手舞足蹈。

     公元192年春天,曹操准备征讨黑山军,加紧了练兵的步伐,他命人日日在饮马坑操练军马,自己则忙于在涡河西段三角洲内操练水军,军马膘肥马壮,士兵水上战术也日渐精良。万事齐备,曹操驻军顿丘,一举击破黑山军,大振军威。而后,黄巾军犯兖州,杀刺史刘岱。济南相鲍信来到东郡,请曹操出马兼任兖州牧。曹操击败黄巾军,收受降卒30余万人,至此,曹军势力进一步强大。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站稳了脚跟,在故乡谯郡的拦马墙与饮马坑逐渐失去了功能性,但故乡人为了纪念魏武帝曹操,对这两处遗迹一直倍加爱护,直至今日,依然可窥全其貌。据说,如今在月圆之夜,于拦马墙和饮马坑边徘徊,依稀可闻呦呦马嘶声。

     曹操与孔融的“酒官司”

     建安年间,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加之天公不作美,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甚至是绝收。而与此同时,许多王室贵族仍歌舞升平,通宵达旦饮酒作乐。身为丞相的曹操见状,万分恐慌,如若信由权贵们这样荒淫下去,势必浪费粮食,造成“千里无鸡鸣,路有冻死骨”的惨状。

     那时候,酿酒技术远没有现在发达,通常数十斤粮食才能酿出一斤美酒。想到这里,曹操决定亲力亲为,“表制酒禁”,也就是推行禁酒令。曹操是多么爱酒之人,青梅煮酒论英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哪一样少得了酒的掺和?即便如此,曹操还是忍了,只为省出更多的粮食,接济受苦受难的百姓。

     禁酒令虽然是下了,但魏晋时期,正是文人狂狷不羁之时,仍有人私下里饮酒。《太平御览》里记载:“太祖(曹操)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有些人为了喝酒,私下结队去饮,还有接头暗号,他们称“白酒”为“贤人”,城“清酒”为“圣人”,倾杯畅饮,不管不顾禁酒令。

     因为都是私下里饮酒,很难得到准确消息,难以控制惩处,焦头烂额,这时候,孔融又跳出来,大肆反对禁酒令,还公然写下了《与曹丞相论酒禁书》:

     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祭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豕肩钟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卮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定国非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

     大意是“古圣贤爱喝酒的比比皆是,帝尧千钟不醉,照样建立太平天下;孔子百觚不倒,才能称作圣人,等等。”孔融公然挑战曹操禁酒令,口出“侮慢之词”,背后逐渐有了一部分声讨者,让曹操更加难办。于是,赶忙给孔融写信作答,以正视听,可是,孔融根本不买他的账。曹操一再迁就,无奈,只得罢免了孔融的官职。

     曹操毕竟是惜才之人,一年后,重新委任孔融为“太中大夫”,原以为孔融就此消停了,哪知道孔融变本加厉,多次在公开场合大放厥词:“座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屡次知法犯法,无奈之下,曹操忍痛于建安十三年八月杀了孔融。至此,一桩旷世“酒官司”就此落幕。

     世人皆说曹操暴戾,殊不知是因《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成见和误读。孔融一而再再而三地触犯底线,换作任何人,也不堪忍受。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这样写到:“其实曹操也是喝酒的。我们看他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他的行为和议论矛盾呢?此无他,因为曹操是个办事人,所以不得不这样做。”

     是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曹操,毕竟还是心怀家国天下,否则,大可像其他荒淫的统治者一样随大流,可是,生民的温饱在哪里?民众的利益何来保障?

     曹操到底没有放过孔融,曹操到底战胜了自己。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2907篇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六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