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村 | 舒曼和我的《梦幻曲》
2022/10/30 7:00:00 六根
舒曼和我的《梦幻曲》
文、图 | 罗雪村
我画音乐家舒曼,因为他写过一首《梦幻曲》。
回想2019年游走德国,遗憾没有去波恩,舒曼就葬在那里,墓碑上的侧面浮雕像与我画的一样年轻,那该是他谱写《梦幻曲》的年华。
我喜爱《梦幻曲》,它会给你抚慰与安宁。
上世纪最负盛名的美籍乌克兰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每次音乐会结束时,都会弹奏《梦幻曲》,观众席上一位俄罗斯男士,微闭双目,静静聆听,听着听着,眼角流出一行泪……
听90岁的资中筠先生弹奏《梦幻曲》,那轻柔的旋律中又多了些人生的悲辛况味,令人百感交集。
作家白桦讲过一个关于《梦幻曲》的故事。50年代他住上海,邻居是一位姓路的“资产阶级”。一天凌晨四点,他因出差赶火车早早起来,一出房门就听到有乐声隐隐从楼上飘下来,虽然微弱,但听得出是《梦幻曲》。他走进厨房,看到一个背影:头上戴一顶鲜艳的花线帽,身上穿一件雪白的丝绒睡袍,煤气灶上正煮着一壶咖啡……他轻咳了一声,那人不禁打了个寒噤,猛地转过身来,是路先生……那个年代听《梦幻曲》要偷偷摸摸!后来,他回忆隐隐从楼上飘下来的琴声,“虽然声音不大,却充满了人间气息和光泽……”

德国音乐家罗伯特·舒曼像(毛笔、墨 2021年)

海德堡豪普特街160号舒曼故居(铅笔 2019年)
1829年,舒曼到海德堡学习法律时就住在这里。
舒曼生于1810年,童年丧父,少年时失去姐姐,恋情也多波折,久被精神疾病和严重幻听困扰……去世时年仅46岁。
他在28岁时写了钢琴套曲《童年情景》,《梦幻曲》是13首中的第七首。这是一首篇幅短小旋律简洁的钢琴曲,却为什么这么美?我不懂音乐家们的解析和那些作曲技巧与专业术语,就觉得它那舒缓的曲调如诗歌般层层递进时与人心中的旋律合在了一起。有说,《梦幻曲》重现了儿时的梦境,抒发了对安宁、温情世界的神往;还有说,《梦幻曲》赞颂了美好的爱情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想……所说好像都没有道清它的美之所在。我也想记录它带给我的即时即刻的感动,结果无法形容、无法描述,觉得这无可名状的感受永远说不清、道不明,或许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无限而永恒!

德国萨克森州小城茨维考舒曼诞生地(铅笔、彩铅 2020年)

舒曼诞生地(钢笔、彩铅 2022年)
舒曼短暂的一生写过钢琴曲、歌剧、交响曲等很多作品,但为后人喜爱和单独演奏最多的是《梦幻曲》,它被改编成大提琴、竖琴、长笛、管弦乐等等。可我还是喜欢听小提琴演奏的《梦幻曲》,这与我对爸爸的记忆有关。
妈妈曾说,一听到《梦幻曲》就想起你爸爸。
记得小时候,家住东四七条科学院第四宿舍,在一段没有政治运动的平静日子里,爸爸常在傍晚坐在屋外廊檐下拉一会儿小提琴,还记得他手指揉弦时有点儿夸张的样子。那时他拉的最多的就是《梦幻曲》。
2009年的一天深夜,我在安贞医院陪护爸爸,静寂中,忽然听见爸爸哼吟起《梦幻曲》。然后他跟我讲,他最早听到这首曲子是抗战时期在易县狼牙山里战友赵文发拉的,“他是从北平城里出来的,在边区拉小提琴呱呱叫!他爱拉这个曲子,我不懂什么意思,就觉得美。后来在小兰村,我跟他学会了拉这个曲子。”
现在想来,战争那么残酷,扼杀了无数生命,但摧残不了人性对美的渴望。
“那把小提琴呢?”我问。
“小提琴是在易县教堂搞到的。1966年政治运动一来,说我拉小提琴是封资修的靡靡之音……一气之下自己给砸了。”父亲不愿讲了,只重重地骂了句——对那个摧残人性的年代,只有这样发泄才能舒缓一点郁积心底的愤恨。
回顾爸爸的一生,年少时,国难当头,他高唱着“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和无数抗日兄弟在冀中平原、在太行山上度过漫长的艰苦岁月,那是他们这一辈人无比乐观和激情澎湃的年代;后来,他经历了太多太多,临走前,无限感慨:“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辈子就像一场梦……”《梦幻曲》该是他由怀抱理想、梦想到看破人间亦真亦幻的生命写照。
最后,爸爸在《梦幻曲》中远去……
《梦幻曲》也是生命的安魂曲。

在太行山上的晋察冀一分区火线剧社,前排右一拉小提琴者即赵文发(自藏)
这天,想听《梦幻曲》,是因忽闻一友人所居小区被“封控”,一友人成“密接”被隔离……心一惊,很快又平复,这已是日子的常态。
何时回归正常、安宁的生活?
所幸有音乐——此刻那曼妙的旋律升起时,思绪不由随之飞向天穹,仿佛看到一个洒满阳光、开满鲜花、一片和平安宁的地方,那一定是天堂的模样……
那一刻,似梦如幻……

舒曼墓地(资料照片)
(写于2022年10月27日)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2913篇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六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