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 | 2022年我的读书清单
2023/1/13 7:00:00 六根
绿茶按:
终于把2022年读过的书做了一番整理,大致有150多本。当然,这里有些是持续在看的,如《论语》《史记》《诗经通释》等,还有些是挑着篇章看的,如《笔记文选读》《奁史》等,还有一些读了不止一遍,如《漫长的余生》《古籍知识手册》等,另外,有些尽管很难啃,也是从头到尾啃完了,如《先秦诸子系年》《喜》等。其他则大多是一本一本读完的。新的一年,继续多读书,凡尔晒!
2022年我的读书清单
文 | 绿茶
2022年就这么晃过去了,基本没正经干什么事,虽然出了两本书《所幸藏书房》和《在书中小站片刻》(二集),但出版过程主要是前几年的工作,拖到今年才出来而已,而且赶上这么个年头,什么宣传和活动都没做,就这么不声不响的出了。不过这一年居家时间多,读了更多书,粗略整理一下大概有一百五十多本。
我的阅读兴趣以历史为主,从先秦一直到当代都有所阅读,这两年,比较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书读的较多。当然,很多中国传统经典像《论语》《左传》《战国策》等也是持续在读,就没有列入书单。历史一类大概占我阅读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近百本。此外,每年有很多师友赠书,也是阅读很重要的一块,朋友们抬爱,寄来她的作品,自然要认真拜读,并给与反馈,以示尊重。
另外,关于版本目录、文献、书话、书店一类的作品也是每年阅读必备读物,都会有意识的收集、阅读,今年这一类书也读书了不少,收获也很大。倒是文学,尤其是小说读的很少,可能是已经过了读小说的年纪了吧。
这么多书,无法一一细聊,我们六根成员喜欢六,就选六本好书与大家分享。
一.扬之水《中国金银器》
今年照例参与深圳读书月2022年度十大好书评委工作,我认领了30本入围书单中的《中国金银器》和《猛将还乡》。
扬之水老师研究中国金银器已有近二十年,在此期间出版过阶段性学术成果《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和《中国古代金银》。这套五卷本《中国金银器》可以说是她对这一课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或可谓之“中国金银器通史”,从先秦贯通到清代,有着完整的体例和研究方法,而不是对之前两部作品的“炒冷饭”。
在我看来,这套书有两方面重要的价值。
其一,是“定名”。中国历代留存下来的金银器太多了,不是每一款金银器都有固有的名字,“定名”,对于古代器物研究尤为重要,这二十年来,扬之水老师为很多古代器物“定名”,并且多被认可,进而很快“公有化”,成为展览或图录中的器物说明,这些“定名”也进入很多研究者的著作中。
别小看“定名”。《论语》中:“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为古器物“定名”或找到它古有的名字,对于这些器物在当今的“身份认同”尤其关键。
我们去博物馆、展览馆看古物展览,展览牌上的器物名和说明文字,都是像扬之水老师这样的“定名者”默默的工作成果。她以前有一本书叫《定名与相知》,就是记录在参观博物馆,并为很多器物“定名”的记录。这项工作需要海量的阅读,调用大量的史料,从中确定某件器物真正的“身份”和“命名”,这是长期而很占时间的工作,却是器物研究者首要的工作。
其二,是“目睹”。书中收录的几千张器物图片,都是扬之水老师这么多年跑博物馆、展览馆、考古现场,一点点目睹和拍摄的,每一件器物都见过,拍过,近距离的观察和研究过,而不是看看图册,翻翻资料得来的。书后附录“图片来源总览”有一百多页,记录每一件器物的藏处,以及图片获取方式,主要是“自摄”。
所以,扬之水老师的金银器研究,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且用脚,用眼,用心一点点积淀出来的,二十年来,她走遍中国大大小小博物馆和文物考古机构,先后七次去奈良观摩“正仓院展”,把散落世界各地的中国金银器,以她的方式打捞和呈现,让我们读者全景式地看到这些古物的前世今生。
二.罗新《漫长的余生》
《漫长的余生》是我2022年最喜欢的书之一,看了好几遍。自2021年“入坑”魏晋六朝,这两年读了不少相关的书,其中包括罗新两位老师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和祝总斌先生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均魏晋学术经典,很有收获。
我们主流的历史叙述普遍重南朝轻北朝,基本上沿着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宋、齐、梁、陈、隋、唐……这么一路下来,中国历史似乎随着晋室南迁而拐了个大弯。而我们熟知的魏晋六朝人物,大多也是这套历史脉络下来的,不管是正始名士,如王弼、何晏等;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等;中朝名士,裴楷、王衍等;以及东晋名士,王导、谢安等,哪个不是鼎鼎大名,如雷贯耳。而北朝有谁?顶多知道几个帝王,如匈奴的刘渊,前秦的符坚,后赵的石勒等。
南朝自寒门刘裕建立宋,后历经齐、梁、陈;北朝则是鲜卑拓跋氏崛起,拓跋珪建立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西魏,接着北齐、北周,最后北周丞相杨坚代周立隋,进而灭陈,统一中国。由此可知,隋、唐实际上承袭北朝而来,而非由南朝大拐弯。
1923年(民国十二年)阴历三月,洛阳城东山岭头村东南五里小冢,出土了一块厚三寸的《魏故比丘尼慈庆墓志铭》志石。后拓片流传,北图购得一份,收入赵万里的《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这位女尼慈庆就是罗新《漫长的余生》中记录的北魏宫女王钟儿。
这篇墓志不长,全文649字(小茶包帮我数的),出自孝明帝朝重要笔杠子,中书舍人常景之手。为什么孝明帝元诩如何厚待慈庆,让给皇帝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为老尼慈庆撰写墓志铭?元诩立为太子时才三岁,父亲宣武帝元恪是个敏感而猜忌的人,只敢起用自己真正信任的曾经抚育过他自己的老尼慈庆,组建傅母团队抚育太子,此时慈庆已经七十多岁。可以说,如果没有慈庆团队的悉心照料和抚育,太子元诩能否长大并最后继位犹未可知。
王钟儿(慈庆)在成为平城皇宫宫女之前,是南朝宋一位中下层官僚家庭一名女子,嫁给同等级官员杨兴宗。王钟儿父亲王虔象是郡守,丈夫杨兴宗是州主簿,两家可以说门当户对。杨兴宗家住汝南郡悬瓠城,这里是刘宋的边塞,有着极重要的战略意义,可谓是宋魏必争之地。
婚后过了短短几年平静的生活,王钟儿和成千上万无辜的军民人家,一起被卷入残酷的南北战争,最后南朝兵败,悬瓠城落入北魏手中,王钟儿被虏往平城,成为北魏奚官奴婢,此时,她已经三十岁。入平城宫时,献文帝拓跋弘年方十五,已在位三年,大权握在二十多岁的冯太后手里。此时,皇子拓跋宏刚刚一岁,又过了一年多,拓跋宏立为皇太子。在冯太后的笼罩下,献文帝这皇帝当得很憋气,年仅十八岁就不想当了,将皇位禅让给年纪五岁的太子拓跋宏,是为孝文帝。
北魏自开国君主拓跋珪开始,实行“子贵母死”,也就是谁被立为太子,他母亲就要被处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与皇帝生母皇太后分享权力。道武帝决定立拓跋嗣为太子时,就杀了他的生母刘贵人,拓跋嗣悲念母亲,惹怒了道武帝,只好出逃。随即次子拓跋绍成为可能的继承人,道武帝于是也想杀掉他生母贺夫人,逼得拓跋绍抢先下手杀了父亲拓跋珪,一代开国之君就这样死在自己儿子手中。
而“子贵母死”成为制度性选择后,又引来新的问题。像文明太后冯氏,在成为皇后,进而成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并且培养着自己的接班人,她与献文帝、孝文帝都没有血缘关系,但她充分利用了“子贵母死”这个武器,维系着冯氏集团在北魏宫廷的地位。
孝文帝元宏无疑是北魏一代雄主,他自然不想让“子贵母死”继续下去,但他也没有能力阻止冯太皇太后把“子贵母死”实施在自己长子拓跋恂身上,甚至拓跋恂刚一出生,母亲林氏就被处死了。他反抗过,没有成功,最后和冯太皇太后达成妥协,“子贵母死”仅限于皇长子,不得加害其他皇子的母亲。
文明太后冯氏过世后,她培养的接班人冯氏姐妹(大冯和小冯)先后成为孝文帝皇后,二冯夺宫废储又是一段隐秘而复杂的宫廷暗斗。在大冯一系列不动声色的运作后,小冯废后为尼,太子拓跋恂废黜并死。皇位继承人意外的落到了二子元恪头上,元恪就是后来继位的宣武帝。元恪的母亲高照容怀孕时,王钟儿已经是北魏平城宫里的老宫女了,安排照顾这对母子,之后十几年一直跟着高氏,建立起很好的主仆关系。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九月庚午(495年10月8日),孝文帝诏令迁都洛阳。关于孝文帝迁都历来有各种说法,比如说出于汉化改革需要;出于对南朝作战需要;又或者说平城地理位置不再适应扩张的北魏帝国等等,罗新老师认为,孝文帝想离开冯太皇太后在平城的巨大阴影应该也是重要的隐形原因之一。
迁都洛阳对于孝文帝一系列改革,以及皇权控制力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他的全面汉化,甚至改拓跋姓为元姓等举措,无疑让汉人世族看到他的决心,进而愿意服务北魏宫廷。加上跟随南迁的鲜卑世族地位的提升,孝文帝的雄心在迁都洛阳后无疑是迎来了高峰。
尽管此时元恪已经十四岁了,但在皇后大冯心中,还是坚决要执行“子贵母死”,她选择南迁的时机,在路上神不知鬼不觉地谋杀了高照容,跟着高照容及其子女的王钟儿,看到这样的悲剧在她身边发生,一定是非常绝望的,她只好选择出家为尼,法名慈庆,她想就此了却余生。
而大冯的高光时刻也没维系多久,很快孝文帝就发现了大冯的各种阴谋,这让一向英明神武自居的孝文帝出离愤怒,虽然没有废后,实际上把大冯软禁了起来。太和二十三年四月丙午(499年4月26日),一代雄主孝文帝元宏去世,死前两天做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其中包括“诏赐皇后冯氏死”。二子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
元恪十四岁时母亲因“子贵母死”被害,自然更痛恨这项传统,亲政后,他重用母亲高家人,信任东宫时的旧人。尤其皇子元诩出生后,他既不信任自己的皇后高氏,也不信任元诩生母胡氏,把皇子和她们完全隔离。而找了已七十一高龄,曾经抚育过自己的老尼慈庆,组成傅母团队,这个团队是慈庆从宫外找的良人组成。即使太子团队中最重要的太子詹事,都没太多机会和太子接触。慈庆傅母团队对于孝明帝的成长无疑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孝明帝正光五年五月七日(524年6月23日),老尼慈庆在昭仪寺去世,走完她漫长的八十六年,其中有五十六年“漫长的余生”是在北魏宫廷里渡过的,她历经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四朝,并亲自抚养过宣武帝和孝明帝。慈庆病重时,孝明帝专程来昭仪寺探望,“迁神”后一日,孝明帝指示后事,追赠慈庆女尼最高官职比丘尼统,“乃命史臣作铭志之”。这高规格的后事和这方墓志,让罗新老师大感兴趣,并铺陈开来,生动而鲜活地讲述了北魏中后期,献文、孝文、宣武和孝明四帝时期的北魏历史。
同样这一年,孝文帝迁都埋下的“六镇”问题开始浮现,“六镇之乱”让北魏陷入无穷无尽的战乱,民不聊生,最终让北魏政权走向分裂。《漫长的余生》书中最后“余音”部分提倒一个人叫高欢,他当时只是六镇之一的怀朔镇负责送文件的小军官,正在洛阳出差。谁也想不到,他后来在乱局中崛起,成为一股重要的军事力量,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是为东魏。拓跋鲜卑另一部势力宇文泰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建都长安,是为西魏。不过,这已经不是慈庆(王钟儿)所处的时代了。
这几年,读过几本南北朝历史的书,像日本学者川胜义雄的《魏晋南北朝》,陈正祥的《草原帝国》,李硕的《南北战争三百年》等。但对北魏的历史始终没有留下深刻印象,也无法认识更多。罗新老师这部《漫长的余生》,虽然只写了北魏一百四十八年国史中的三分之一,却为我打开了北魏历史一扇不常开的窗户,从这里望过去,既可以看到帝王、帝后、王公、大臣们在你争我夺,死去活来;也可看到宫女、太监、奴婢、尼姑、良人们过着“漫长的余生”,而这些被忽视、泯灭的的个体,却是历史最有血有肉的部分,让人共情,共鸣。回想这三年,我们普罗大众不就是一个个王钟儿吗?在兵荒马乱中体验着“漫长的余生”。
三.《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藏书印和西方藏书票并称为世界藏书史的两朵奇葩。藏书印是中国古代书籍收藏者用以标识物权,兼以反映阅读、鉴赏、整理等藏书活动的一部分,让藏书印印蜕留存于书籍之上。藏书印作为官私收藏者的标志性符合,伴随着古代藏书的兴衰起落,最终获得“藏书必有印记”的广泛认可。
藏书印虽只方寸之间,却与藏书史有着见微知著的密切联系,历代藏书家复杂隐秘的观念和心理,以及古籍真伪,版本递传等等信息,均藉由这一方小天地流传至今。而历代文人、藏书家,也借由藏书印表达个人情感和情怀,精炼的文辞背后,有着历代文人的殷殷心曲和复杂心声。
中国古代文人会玩,光藏书印玩出的名堂实在太多太多了,学者王竞在他的《藏书印与版本鉴定该说》中,将藏书印分为:名号印、堂号印、鉴别印、校读印、观赏印、记事印、仕履印、门第印、里居印、行第印、箴印、吉语印、诗文印、典故印、生肖印、纪年印、宫廷印、藩府印、官书印、杂记印等共计20类。
而如此类别众多又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名款印、藏鉴印和闲章。我独爱各类藏书家闲章,闲章更生动地展现古代文人的志趣、情怀、人生经历和闲情逸致以及无奈和忧伤。
比如有一类“曾在某处”印,就深深表达了藏书家的无奈和失落。再了不起的藏书家,再珍贵的古籍,毕竟陪伴人只有短暂的一生,最终,这些书籍要走入历史,成为别人的庋藏。世间万物有聚有散,书尤其如此。“曾在某处”可谓是藏书家自我安慰的一种心里表达,也给后世藏家留下一丝追寻的线索。
这类藏书印较早者有清初藏书家蒋玢的“是书曾藏蒋绚臣家”。此外,还有李馥的“曾在李鹿山处”,沈慈的“曾在云间啸园沈氏”,鲍廷博的“曾在鲍以文处”,赵宗建的“曾在旧山楼”,董康的“曾在董氏诵芬室中”,钱天树的“曾藏钱梦庐家”,徐渭仁的“曾为徐紫珊所藏”,刘承幹的“曾经南林刘翰怡收藏”,周越然的“曾留吴兴周氏言言斋”,周叔弢的“曾在周叔弢处”等等。
在中国藏书史上,有一方字数多达253字的楷书大印,隶属清末藏书家杨继振,这方藏书印可谓是对古人藏书诸多复杂心理的一种生动表现,录文如下:
予席先世之泽,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自少及长,嗜之弥笃,积岁所得,益以青箱旧蓄,插架充栋,无虑数十万卷,暇日静念,差足自豪。顾书难聚而易散,即偶聚于所好,越一二传,其不散佚殆尽者,亦鲜矣。昔赵文敏有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予谓吴兴数语,爱惜臻至,可云笃矣,而未能推而计之于其终,请更衍曰:“勿以鬻钱,勿以借人,勿以贻不肖子孙。星风堂主人杨继振手识,并以告后之得是书,而能爱而守之者。”予藏书数十万卷,率皆卷帙精整,标识分明,未敢轻事丹黄,造劫楮素,至简首卷尾,铃朱累累,则独至之癖,不减墨林,窃用自喜,究之于书,不为无补。
细读印文,可谓苦口婆心,心情复杂。杨继振制此印自然也是表达自己的藏书观以及对其书命运的期许。“勿以鬻钱,勿以借人,勿以贻不肖子孙。星风堂主人杨继振手识,并以告后之得是书,而能爱而守之者。”
民国版本目录学家陈登原在其《古今典籍聚散考》中,详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古今典籍聚散的历史与源流,古代书籍,在历代递传中,自有其厄运和幸运,哪怕历经“五厄”,“十厄”甚至“十五厄”,我们今天还能读到如此丰富的古代典籍,足可见历代藏书家为中国典籍,中华文明的传承起着多么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一方又一方藏书印连缀起来,见证一部古书从它诞生起至今的沧海桑田。
《妙无余》一书,全景扫描了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对不同类型的藏书印在藏书文化中的价值和作用做了深刻而细致的分析,并且落实到具体藏家和藏品上来,一方方藏书印在藏书传统中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为中国藏书史的脉络留下不可或缺的印迹。
四.《藏书ABC》
《藏书ABC》初版于1952年,已有70多年历史,作者约翰·卡特是珍本书商和收藏家。该书已先后出版到第九个版本,再版二十多次,是西方珍本书收藏的经典读本。将西书收藏以A-Z的词条方式,做了全面的梳理,每个词条下涉及众多藏书术语,让我们清晰认识藏书世界的丰富多彩和阅读世界的有趣生态。
小文借由《藏书ABC》中的丰富词条,结合自己平时的藏书和读书喜好,聊聊关于书的那些事儿……
预发本(ADVANCE COPY)
出版商会让推销员(发行人员)带着新书预发本去图书交易会上“预售”,此外,还向书评家、特定书商及读书俱乐部提供。通常是最终的校样或最早开印的书页,多用白纸或印刷纸包装。这些“预发本”可能在内容或装帧上有别于正式版本,自然成为精明的藏书家追逐的对象。
在国内出版界,这种版本叫“试读本”,就是在书正式出版之前,出版社会率先印出一些“试读本”,供书评人、媒体和作者的朋友们“先睹为快”,并藉由回馈一些阅读意见等。我多年来有幸获得很多这样的“试读本”,成为我一项数量不少的“主题收藏”。
书志学(BIBLIOGRAPHY)
书志学就是把书籍作为物化的研究对象。是藏书家、书商、图书馆员、目录学家和各领域专家的重要参考。
西方和日本普遍称为书志学,而在中国,则叫版本目录学。中国古籍和西方珍本在版本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故而,研究的方法和向度也区别很大。我的藏书和阅读方面,以版本目录学书籍为主,还有中国古代藏书家和目录学家的各种“读书记”等。
藏书章(BOOK-STAMP)
藏书章用金属或橡胶制成,墨印或盲印在衬页、护扉页、标题页或封面上,无论镀金与否,都用金属压膜压制而成。除了藏书印,西方还有藏书票,也是藏书中附加的“收藏印迹”。
相比较而言,中国藏书传统中,藏书章这个元素更为丰富,金石篆刻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门类,藏书章虽然只是金石篆刻中的一个小分类,但也为中国藏书传统留下很大可值研究的空间,尤其对中国古籍的递传研究留下丰富的信息。我将在后面重点分享一本《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
毛边(DECKLEEDGES)毛边癖(DECKLE-FETISHISM)
毛边指书籍未经裁切的边缘,在现代书籍中,毛边书就显得矫情,但毛边书却广受藏家青睐,通常一本书只有限量的“毛边本”。而“毛边癖”不由分说对毛边格外恋癖。
毛边书在书籍制作中已成常态,作者通常要求出版社预留一二百本限量的毛边书,用于赠送友朋,自写编号。而旧书平台“孔夫子旧书网”更是毛边书集散地,他们和出版社及作者有着密切互动,通常他们会要求独家制作和销售毛边本,并且这个生意持续很有热度。
而喜爱毛边书的人,国内称之为“毛边党”,这个群体数量不小,对于毛边书的热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大多数爱书人书房,毛边书都占有不小的位置。我家里也藏有很多毛边书,但往往不舍得裁开阅读,需要读的话,另买一本普通本。
此外,书中收录的限量版(LIMITED EDITION)、版本独有特征收藏狂(POINT-MANIACS)、校样本(PROOF COPIES)、独一无二的(孤本)(UNIQUE)等等,都代表着爱书人、藏书家的独特趣味和“人无我有”的暗喜乐趣。
五.《乐书小集》
宗兄韶毅,爱书人也。
一见倾心,臭味相投。和韶毅兄相识于互联网BBS时代的读书论坛,北漂时期更是时时厮混在一起,一起淘书,一起看电影,一起看话剧,一起泡吧,一起买醉……他身上有爱书人独有的一切毛病:淘旧书,版本控,书话控,不是在书店,就是在去书店的路上……
那时候天空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那些年,饭馆不像现在遍地,但饭局文化异常兴旺,每晚不是在饭馆就是去饭馆路上。相对传统的BBS时代,却是版聚的黄金时代,读书论坛、电影论坛、美食论坛、驴友论坛……各种名目,各种版聚,局中局,局后局。不知道多少次,喝得烂醉是韶毅兄送我回家。
读韶毅兄这本《乐书小集》,勾起深埋已久的早期北漂生活史。那三年,对于韶毅兄来说,应该也是人生中极其特殊的三年。他自己说:“很多人问我北京的生活,其实可以用空间、视野、心智来概括:温州和北京的空间给了我距离感,这种空间促进了认识,而认识改变了视野,视野又影响了心智;有得有失,终归是宿命……”而这本书,大多内容出自那一时期,可视为韶毅兄北漂时期的阅读史。
一则,记录他对于“书之书”的迷恋。爱书人的书架上,总少不了琳琅满目的“书之书”。书是美丽的,书之书更为美丽。“书之书”起于民国时期,兴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书话”文丛穷出,在韶毅兄看来,书话是一种独立的文体,不能像个箩筐,什么都往里装,书话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和审美。中国书话创作辉煌期无疑以唐弢、阿英、西谛、周作人、叶灵风等民国文人为代表,黄裳则是承前启后的人,当代则有孙犁、谷林、王稼句、傅月庵、吴兴文等。
二则,记录他在日本、香港、台湾等地书店之旅。多年来,我也是书店打卡爱好者,每到一地必以打卡书店为首选,去年整理出版了自己十多年书店打卡之书。韶毅兄不仅打卡,还和朋友一起合开过书店“猎书馆”,而对于书店的情结,缘于他对于温州书店业前世今生的了解。
在韶毅兄的淘书生涯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办的民营书店是主战场,求知书店、乐华书店、韶华书店、国子书店、华越书社、北山书店、东南书店……还有很多没有名字的书店,让一个小书虫享受到淘书的无穷乐趣。
而韶毅兄之爱书,最动人的表达要数一组《给亲爱的,书》,他在这组文章前言中写道:“北京小西天是我在北京租住的第三个地方,那里挨着北师大,附近的书店很多。那时候我比较闲,经常在饭后散步,书店是我主要的活动场所。住处和书店大概有十多分钟路程,我在路上走的时候,经常会胡思乱想。这组以书为倾述对象,写写我对书的思念的文章就是这样在路上想出来的……”
我想,韶毅兄应该是想家了,这组信是写给家乡惦念的亲人或者友人,当时我们在万科周刊论坛追看这组“情书”,为这样的动情而感动。很多朋友唱和,我一度也试着唱和,但没有坚持下去。韶毅兄也没坚持下去。试想这组“情书”一直写下去,会不会是一本“中国版”的《藏书之爱》呢?
我期待这七篇《给亲爱的,书》只是韶毅兄埋下的伏笔,将来他会重新拾起,就像拿起一本尘封的故书,深情地说:“亲爱的……”
六.《藏书·家》
2022年我也出版了一本关于书房的书《所幸藏书房》,但在豆瓣的口碑和评分远远低于这本《藏书·家》。幸运的是,应出版社邀请,给这本好书写了一篇小序,算是和这本书有了一些瓜葛。
作者尼娜·弗洛登伯格是美国一位室内设计师和全球旅行爱好者,跟我一样也是一位书房探窥爱好者,她的步伐涉及世界各地,伦敦、巴黎、柏林、帕尔马、普利亚、里斯本、马尔默、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墨西哥城……
她造访了作家、学者、收藏家、艺术家、设计师、摄影师、策展人、书店主、出版人、媒体人、收纳家……书中二十三位“藏书·家”以热情和包容欢迎尼娜的到访,向她讲述关于家与书的故事,爱书的人都喜欢和同好分享这种精神愉悦,用心爱的书籍包围着自己,其实就是在讲述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兴趣、热情、价值观,以及过往和未来。
像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有一半时间住在瑞典的马尔默。他和家人居住的房子是一栋斯堪的纳维亚式的、优美别致的田园农舍,坐落在一个小果园中。然而,他的办公室则是另一番景象,这栋木房子里一片狼藉:房间内散布着烟头快要溢出的烟灰缸、脏盘子、散落的笔记,以及成摞的书籍;他的诸多奖杯被随意地扔在浴室里;一台老旧的台式电脑显示屏上,光标在句子中间闪烁,看起来像是一个有潜在危险的、未被保存的文档。在看似混乱的表象下,克瑙斯高有一套自己的哲学体系。“我认为,人们对待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个性。而我在很多方面,是一个非常随性的人。”
在挪威,每十个人就有一个人读过《我的奋斗》,可以说是挪威国民作家。但我们对这位作家并不熟悉。还好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中文版已经引进,我一度读得很入迷。
再如家住纽约州哈德逊谷的布勒希曼,是一位传奇的插画家、动画设计师和漫画家。然而,人们所熟知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作品是他的最爱。弗吉尼亚·伍尔夫、雷纳德·伍尔夫、里顿·斯特拉奇、梅纳德·凯恩斯、伯纳德·罗素和霍加斯出版社作者们的作品。
我也曾很迷“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收集了很多布鲁姆斯伯里成员作品,尤其是和布鲁姆斯伯里成员关系密切的中国“新月派”作家们,如凌叔华、徐志摩、萧乾等,其中,有一本《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我读了很多遍。记录了中国女作家、画家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之间的跨国恋情。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与中国的“新月派”有着很深的交流和互动。凌叔华,可以说是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中的中国成员。朱利安·贝尔则是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核心人物凡妮莎 ? 贝尔的儿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外甥。
1935年,朱利安·贝尔来武汉大学执教,和英语系主任陈西滢夫人凌叔华有了婚外情。在朱利安写给母亲凡妮莎的信中,谈了很多他和凌叔华(信中成为K)的恋情:“她(K)是我所见过的最迷人的尤物,也是我所知道的唯一可能成为您儿媳的女人。”这批信件现存纽约公共图书馆,作者劳伦斯教授正是根据这批信件,写了《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这本书“学术与八卦”兼具,可谓是“妙书”也。
《藏书·家》还藏着很多很多这样迷人的书房故事,书中这些书房更是让爱书如我者羡慕嫉妒,怎么可以有这么精彩的书房,这些年我也走访过几百间书房,但精彩程度不及书中收录的这些书房,难道是东西方人对书房的审美有着巨大的不同?还是作者的摄影美化了这些书房?我摄影水平太次,只好每次手绘书房,而绘画水平更次,所以,《所幸藏书房》和《藏书·家》比,差出好几个等级。所幸,我们都是爱书房的人,都能从书房中找到让人幸福的滋味。
- 2022年我的阅读全书单 -
先秦
《中国上古史纲》张荫麟 著
《发现与推理》许宏 著
《翦商》李硕 著
《诸子与诸国》张经纬 著
《直到山河尽头》牟森 著
《诗经通释》王静芝 著
《孔子弟子言行传》
《儒学今读》陈来 著
《中国儒学三千年》马勇 著
《山海经的世界》刘宗迪 著
秦汉
《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鲁西奇 著
《史记会注考证》(汉)司马迁 著、(日)泷川资言 考证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长之 著
《南海海昏侯》王仁湘 著
《盐铁论》(西汉)桓宽 编 陈桐生 译注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张向荣 著
《从未央宫到洛阳宫》陈苏镇 著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谬哲 著
三国魏晋南北朝
《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宋杰 著
《关羽》(荷)田海 著
《天下英雄谁敌手》刘勃 著
《魏晋南北朝》(日)川胜义雄 著
《草原帝国》陈正祥 著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罗新 著
《漫长的余生》罗新 著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 著
《世说新语别裁详解》董上德 著
《演而优则士》董铁柱 著
《借<搜神记>一用》商震 著
隋唐宋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论略稿》陈寅恪 著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著
《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向以鲜 著
《唐代女道士的生命之旅》贾晋华 著
《弃长安》张明扬 著
《邓广铭治史丛稿》邓广铭 著
《宋太宗》张其凡 著
《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徐规 著
《隐秘的女皇》 刘云军 著
《北宋三大文人集团》王水照 著
《忧患:边事、党争与北宋政治》林鹄 著
《苏东坡的朋友圈》刘墨 著
《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著
《苏轼十讲》朱刚 著
《阅读苏轼》朱刚 著
《宋徽宗》(美)伊沛霞 著
元明清
《元与世界》班布尔汗 著
《水村图索隐》个厂 著
《方氏墨谱》(明)方于鲁 著
《龙门鞭影》马辛民 艾俊川 译注
《阳明学十讲》周志文 著
《奁史》(清)王初桐 著
《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侯杨方 著
《探索幽冥 : 乾嘉时期两部志怪中的知识实践》王东杰 著
《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 著
近现代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袁一丹 著
《知识生产与传播》刘龙心 著
《陶庵回想录》陶亢德 著
《寻找徐传贤》十年砍柴 著
《猛将还乡》赵世瑜 著
《寻常百姓家》幺书仪 著
《北京红色文化的文学探寻》方继孝 著
《从师记》刘跃进 著
《若到江南赶上春》沈迦 著
《錢鍾書日記》(起居注卷十四)錢鍾書 著
史论
《宅兹中国》葛兆光 著
《学术史讲义》葛兆光 著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葛兆光 著
《中国经典十讲》葛兆光 著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谭其骧 著 葛剑雄 孟刚 选编
《中华帝国方志的书写、出版与阅读》(美)戴思哲 著
《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 伊沛霞 姚平 张聪 编
《古史六案》李洁非 著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荣新江 著
《谥法及得谥人表》张卜庥 著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宋杰 著
《现代中国的形成》李怀印 著
《走过两遍的路》(美)柯文 著
《十二生肖中国年》李零 著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陈正祥 著
钱穆
《国史大纲》
《先秦诸子系年》
《论语新解》
《孔子传》
《秦汉史》
《学龠》
《钱穆与七房桥世界》邓尔麟 著
《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余英时 著
读书、藏书
《古籍知识手册》高振铎 主编
《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王玥琳 著
《中国印刷史新论》艾俊川 著
《书房记》程章灿 史梅 主编
《夜书房》三集 胡洪侠 著
《书里画外》刘柠 著
《乐书小集》方韶毅 著
《东嘉故书谭》方韶毅 著
《一生怀抱几人同》方韶毅 著
《书志》第二辑
《且居且读》艾俊川 著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 陈子善 著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陈平原 著
《为你读书》江晓原 著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薛冰 著
《琉璃厂》马建农 著
《脂麻通鉴》杨之水 著
《我的读书经验》傅杰 主编
《访书记》崔莹 著
《朱永新谈读书》朱永新 著
《书后的故事》俞晓群 著
《中日短长书》刘柠 著
小说诗歌随笔
《千里江山图》孙甘露 著
《金色河流》鲁敏 著
《隐武者》何大草 著
《绿涛室诗词集》钱志熙 著
《成都的细节》张丰 著
《家住六朝烟水间》薛冰 著
《笔记文选读》吕叔湘 编著
《大哉沈公》三联书店编辑部 编
《武康路113号》周立民 著
《空耳集》黄集伟 著
《两半斋随笔》俞晓群 著
《沈公序我》俞晓群 编
《不让岁月空流逝》雷颐 著
《翠微却顾集》徐俊 著
《故事法则》施爱东 著
《依稀识得故乡痕:漆家山50年村史》漆永祥 著
《鲁迅:刀边书话》林贤治 编
《我的舅舅杨宪益》赵蘅 著
《怀沙集》止庵 著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萃》黄永玉 著
《念楼随笔》钟叔河 著
《文字之爱》沈迦 编
《阿英与友朋书信辑录》钱荣毅 编
《人间食单》王干 著
《我要从所有天空夺回你》韩浩月 著
《文章之韵》韩浩月 著
《此心安处》扬之水 子聪 著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罗新 著
《人家一格》格子 著
《北美学踪》唐小兵 著
译作
《一个人的世界在书架上》(英)亚历克斯·约翰逊 著
《暗影中的人》[德]娜塔莎·沃丁 著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娜塔莎·沃丁 著
《破产书商札记》[英]威廉·扬·达冷 著
《造书》[英]道格拉斯·科克瑞尔 著
《藏书ABC》[英国]约翰·卡特 著
《藏书·家》 [美] 尼娜·弗洛登伯格 [美] 谢德·戴格斯 著
《启蒙与书籍》[美]理查德·B.谢尔 著
《日记中的博尔赫斯》(阿)比奥伊·卡萨雷斯 著
《目加田诚北平日记》(日)目加田诚 著 静永健 编
《拉下百叶窗的午后》(英)布雷特·安德森 著
《黑子日记》[日] 泽野公 著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2970篇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六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