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郊通信031 | 绿茶 韩浩月:这个春节,休养生息
2023/1/17 7:00:00 六根

     村郊通信031

     休养生息

     绿茶兄:

     新年好!

     看你发了为小茶包10岁生日自制的蛋糕照,写了短短一两句话,看后莫名感动,这可能是所谓的“新年心境”使然,日子是需要一些欣喜的,哪怕很小,也如蛋糕顶端放置的樱桃,值得注视。

     在等待韩伊诺完成她的期末考试,所以暂时还没有回山东老家。往年此刻,多数已经晃荡在老家街头了。不是今年寒假放得晚,而是今年春节来得早,也挺好,这意味着春天也会提前降临,熬过这个寒冬,春天愈显珍贵。

     前几天在微博上写了一小段话,说的是“今年春节宜放假半个月”,普通平常的一句话,结果看到有2万人点赞,估计是这段话里“休养生息”这四个字触动了大家。韩愈在《平淮西碑》所说的这四个字,在历史上被使用过多次,没想到在2023年还能用上,经历了艰辛的2022,所有的劳动者们,确实都该有稍长一些的时间,用以保养身体、恢复健康、放松心情了。

     对我来说,返乡过年,就是休养生息,虽然要见许多人,喝不少酒,但闲暇下来的时候,坐在阳光里发呆的那一小会儿,就会体验到一种庞大的安宁感。人不远千里,要回故乡,追求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在一隅之地,呼吸着熟悉的空气,聆听不远处传来隐约的乡音,傍晚的时候呼朋唤友,体会那股热闹,哪怕散场之后一个人步行着回家,也安心。

     家附近有一大片栗子树林,出了小区门,穿过马路就是,栗子林里藏着几个单位,还有一个门脸不容易被发现的饭馆。冬天的栗子林里没什么风景,但还是愿意在里面的小路上走走,觉得很悠闲。其实在别的任何一个地方,有这样一片安静的树林,都会让人觉得悠闲啊,但这里特别的地方在于,斑驳的树影下,还遗落着记忆——在不同年龄段时都曾来过这里,现在再来,是与过去的自己的碰面。自己和自己迎面撞见,就是挺自然的一件事了,起码不会尴尬,哪怕一句话也不说。

     家再往东,是一座海拔不过一百多米的山丘,山丘虽然不高,但蔓延数十公里。每次回老家,都会去山里走一圈。进山的入口没有变,停车的位置没有变,行走的栈道没有变,卖蜂蜜的老人十多年如一日,也仿佛他一直等在那里似的,闲聊天的时候,随口说一个人名,他便会迭口说“认识,认识”,我每次都会换一个人名,他每次都说“认识”,我不是在恶作剧,他也说得很真诚,这大概就是熟人社会的特点之一吧,让人觉得,走到哪儿都有亲戚或朋友。

    

    郯城马陵山“上马石”

     县城有电影院,往年春节,会在大年初一这一天,都泡在电影院里,三四部连看,一个场子结束,串到另一个场子,感觉像少年时泡录像厅。今年春节档定档的电影比较多,一天恐怕是看不完了,那就分两天。在县城电影院看电影,和在一线城市影院看电影,是有区别的,县城电影院还保持着露天影院的一些气息,这些气息主要由观众带来,他们看电影的反应,包括开映后几分钟内的聊天声,进入故事之后发出的笑声、叹息声,和大城市观众不一样,我有点儿着迷于观察并聆听他们的反应,觉得这也是电影的一部分。

     县城的夜市摊,在春节期间更是热闹非凡,一条窄而长的街,两边摆满了摊铺,传统的美食,现代的各类电子小玩意儿,收拾头发和收拾脚的店面,热气腾腾的油锅,还有此起彼伏的小喇叭广告……这些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条神奇的街,北京有世贸天阶、后海酒吧街、三里屯购物街,我觉得它们和我老家的夜市一条街,虽有区别,但各有千秋,逛起来各有乐趣,谁都不能取代谁,而可以自由穿行在各式各样的街区,人才会像鱼游在河里,觉得无拘无束,神清气爽。

     不知道兄今年春节怎么安排,会回温州吗,记得2017年“六根故乡行”去温州时去的地方,瓯海泽雅、鳌江塘外村、龙港镇、苍南矾山、仙岩梅雨潭等等,对兄带我们去的温州地方菜馆印象尤其深刻。兄若回乡,可多拍一些照片、多写一些文字来,可慰此心。

     祝:开心!

     弟:浩月

     2022年1月7日

    

    

    

    

    

    


     村郊通信 031

     享受阳光 阅读好书

     浩月兄:

     收到兄的来信有些时日了,迟迟未复,甚歉!

     年前忽然冒出一堆不大不小的事,不想让这些小事拖过年,每日来回奔波,总算处理得差不多了。阳过之后,体力确实受了一些影响,每天回到家总觉得疲乏,希望过年期间能真正放松,我们一家决定留京过年,少一些奔波,多一点休息。

     想必仁兄一家已经回到郯城老家了吧。虽然只去过一次郯城,但贵乡的历史和当下的消息总引弟关注,每次读书看到关于郯城的历史,都会当即拍照发给仁兄。尤其近两年读魏晋南北朝历史比较多,魏晋时期,你们琅琊、东海世家门第众多,那样的历史高光时刻,很少有其他地方可以比得了。

     正如仁兄所言,“返乡过年,是一种修养生息。”飘零在外,就算身体得到了休息,内心很难获得安稳。弟也是恋乡之人,家里老父亲老母亲都八十多了,虽然挺过了这轮疫情冲击,但对他们的身体也是一次激烈的挑战。多么想回家看看他们,陪陪他们,那份惦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然而妈妈来电话说,希望我们安心在北京过年,来回跑太辛苦,路上也不安全,等疫情稳定后,暑假再带孩子回去。我们深知,这是父母对子孙无私的爱和保护,他们当然也那么强烈的想儿子想孙子。

     对我而言,可能最好的休养生息就是读书。不久前整理了一下2022年读的书,大概有一百多本,都搬出来码在一起吓一跳,怎么读了这么多。事实上,我不太在意读的数量,就是一本一本读,有些书没读完放下了,过一段又拿起来读。还有些书其实读过,今年又拿起来读。不管是哪种方式的阅读,只要读就有收获。

     仁兄知道我的阅读趣好,主要以历史为主,基本上从先秦一直到当代,这两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书读的较多。历史一类大概占我阅读的三分之二,差不多有近百本。另外,关于版本目录、文献、书话、书店一类的作品也是每年阅读必备读物,都会有意识的收集、阅读。倒是文学,尤其是小说读的很少。

     还有一批书是为年底的各个好书榜评选读的,以弟多年参加好书榜评选的经验,有些书一定会进入年终的好书评选书单中,提前阅读避免年底时分配到任务读不过来。今年有三本书,几乎各个榜都入选了,是扬之水的《中国金银器》,罗新的《漫长的余生》和陶亢德的《陶庵回想录》,我都是提前读了,的确是特别好的书,尤其是罗新的《漫长的余生》,读了好几遍,让我对一直很难走近的北魏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参加社科文献出版社好书评选(1)

    

    参加社科文献出版社好书评选(2)

     前几天,参加社科文献出版社好书评选时,碰到罗新老师,向他表达了我的敬意,并且近水楼台,在社科文献编辑那里要了一本罗新老师的新书《内亚渊源:中古北族名号研究》,找他签了名。连续读了两天,四章,完全晕菜了,这本书太学术了,完全超出我的认知范畴,书中有大量的北族名号,大量古突厥语,阿尔泰语等等,像天书一样。完全不像读《漫长的余生》那样的顺畅。无奈的把书插入书架,同时佩服罗新老师,既可以做“中古北族名号”这么高深的学问,也可以写《漫长的余生》这样以小见大并文笔精炼的作品。

     除了读过四章后弃读的《内亚渊源》,新年前半个月,弟还读了五本书,分别是米沃什的《站在人这边》,谢侯之的《椿树峁》,赵越胜的《燃灯者》,郭宝平的《范仲淹》和江澄波的《书船长载江南月》。这几本书都特别好,开启了这一年阅读好状态。

    

    新年前半个月,读了五本书

     米沃什的《站在人这边》是新年元旦那天开始读的,书名吸引了我,这三年来,“站在人这边”是多么可贵的选择;《椿树峁》和《范仲淹》是去年出版的书,我在好书评选现场听别的评委推荐,就找来读一下,果然是好书;《燃灯者》是港版书,绝好的书,不便多谈;而苏州文学山房旧书店的江澄波老先生,已九十七高龄,还在守着这家三代传承的书店,可谓是书店业的奇迹,古书界的“活化石”,以后找机会我们去苏州玩,一定要去文学山房看看。

     临近年根,温度陡降。户外似乎也无处可去。这个春节北京城应该会比较冷清,大多数困守了三年的人,能回去的都回去了。我们就在家里,享受阳光,品尝美食,阅读好书吧。关键是,想出门时,抬脚就出去门,想去哪儿去哪儿,这才是过年,才是正常的生活。

     祝:全家新春快乐!

     弟:绿茶

     壬寅年腊月廿四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2974篇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六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