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斌|梅花三题
2023/1/19 7:00:00 六根
梅花三题
文|于志斌
文轩苑一绝
在岭南选地赏梅,有心而多情人为之。或曰:梅自高洁,品格奇傲,必在凌霜傲雪之中方见其趣旨。岭南一地或在韶关以北,间有落雪,能适时于彼地雪中见梅赏梅,必是时令中的大盛事,一年中啧啧自赞,不绝于口。深圳可称岭南之南,濒临南海,决无雪至。故而,我自迁居深圳,对雪中赏梅事不敢奢望,独在玄思冥想中追念蜗居北国之日,当雪花飘舞、冰封千里、寒凝大地时,梅花一枝独秀。
广东从化有流溪河,在青山环抱之中。时维癸未腊月,一众深圳人慕名而来。廿四日午时至,餐毕,乘船赏游流溪河。登猴岛耍猴却为猴耍,猴手掠人物品灵便快捷,因自感人手不如远矣,有“物种退化”之讥;观鹿园为断角残毛之颓鹿而悲,竟起鹿死谁手之思;入瑶寨与演员同台载歌载舞,有民族团结大牵手之乐;尽兴而返,小住流溪河畔文轩苑,晚出苑步至碧水湾温泉,效华清池故事,下泉戏耍洗浴,酒去而凝脂出,颇得半身裸裎相戏之趣。
廿五日上午,于大庭广众之下,听友人谈三情、诵美文、说人生,着眼于诸多“心”字上,其荦荦大端者“开心”、“静心”之丰富蕴涵,深合我意。惟真情恣肆太甚,以至禅味不足。美文美矣,尽一人而囊有如许多人生应有之义,是可谓理想完人。殊不知,太多的“有”亦是太多的“无”,终归都是皮相之说。
人各有风格品藻,不能相强也。可说者说之,不可说者不说之;可听者听之,不可听者不听之。也大有卧牛听琴者、不可与语者环侍在众生身侧。亦复如是。人生犹如这台上说者、台下听者,终有离散了局之时。我独于“静心”情有独钟。

人各有风格品藻,不能相强也
台幕落,话音稀,人散去,心又静。我持伞漫步于文轩苑南苑北苑,游目所及,远山云雾缭绕间隙,翠黛一现,吞吐自在,动静中见出高山之气度;流溪河在苑之身后,碧绿澄澈,一屿横陈,河水轻拂而过,波澜不兴,不事张扬,悄然带走无数雨丝和两岸清气。微雨飘落而无声,小道独步而窈曲;树木叶草簌簌作响,石椅假山淋漓光亮,凉亭风阁凝神对望……文轩苑与远山气韵守望、与近水魂魄相依,内外一也!我自思:无论山、水、屿、道,还是草、木、椅、阁,都秉自然,率性而为,各呈风格品藻,互不相强。
转石径,悠然行,意阑珊,情未尽。方思天地之间自有互不相强之理,依稀红光一豆于丛枝中闪现,一如惹眼宝珠,邀人近观。我徐行而心意荡:何物独自妖娆艳丽如此?望向苍穹,飘雨仍是无声;回眸远山,白云稀散如帛。四处寂阒,渺无人影。风夹道而起,催我前趋。少顷,果见梅株十数丛,枝密匝百千,惟花开一朵。原来此间邂逅者,红梅也。红梅老友,似为我开,悄然枝头,遥相招也。我轻揖之,梅友频点,如诉相见之欢。我退而睇之:虽无霜雪冰寒相强,虽无万众围观激赏,梅友一样高扬精爽,吐纳光热,底蕴蒸腾,自在庄严。我抒心一呼:人生得一而足!
微风迎面来,花香入口隽。尝知腊月桂树花开,大地之上或许有之。今文轩苑中,距红梅不远,有金桂一丛,群苞绽开,正洋溢花香。天地之间,风雨之下,梅不以其寡而失色、桂不以其众而多味。梅桂各擅胜场。复思造化奇妙,我心景由之倏忽蔓延伸展,无边无际;转又恪守毫粒,几失形迹。
寰球小而心景大,生物众而得一足。我见万物独独在在,幻化万千,亦如不见。惟文轩苑中梅桂开矣,遥相邀也,静相守也,皆照映我心。此时何不曰:人间绝景在文轩?(癸未腊月廿七日)
二梅之韵
梅、蜡梅,是移民南疆的我一个深深的记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逍遥津公园有一个梅园,我去赏过二梅。记得有一品种叫做绿萼,很是珍稀。当年没有留下文字。父亲很喜欢二梅,知道二梅是不同科属的植物。在他眼里,二梅均有着不惧严寒的品质。父亲爱梅,人间生活从来如梅一般高洁。
父亲去了天国后,我时常思念他,恍见他与一众老友,在花光艳艳、清辉朗朗的净壤里,平和有趣地享受着极乐的永恒光阴,曾经被磨难的心灵绽开梅花五瓣。我知道,那五个花瓣中三瓣是慰勉我们三个子女,色呈蔚蓝;一瓣是寄语三个孙辈,色呈油绿;一瓣是萦念所有的亲戚朋友,色呈素白。梅花中间一簇花蕊,色呈火红,分明是在记挂着母亲。
梅花在我的文字中,更在我的记忆里。红梅与桂花同开放,我惊艳一般地惊喜,立即把观花时的情怀诉之于笔端。庚寅年正月间,在故乡参观李鸿章纪念馆,又见院中一枝红梅花开,惹我盘桓不愿离去,直到用手机把红梅录下,才阑珊而别。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自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梅,我知你久矣。百花凋零衰落时你茂盛美好,你的神采在这天地的花园中称雄。你稀疏有致投映于清清池水,朦胧月色里浮动梅的幽香,白色的冬鸟偷偷地看着。冬天里要是有蝶,它肯定醉在你的花下。
梅花是蔷薇科家族的植物,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其花色有白、红、粉色,花形美丽而不妖冶,其花味清韵且又芳香,色香并绝。梅花能在春寒料峭时独放,夏秋时又果实累累,人们便以其高雅、刚毅、圣洁的“梅格”来比德、畅神,视梅花为“国魂”。梅花在一九一九年被尊为中国国花。在文人眼中,梅花具有生气、骨气、清气。梅花一尘不染、甘于清贫的清气,折射出清高贞洁、傲世独立的人格光芒,历来为文人爱重与崇尚。梅花的寿命可长达数百年。在湖北黄梅的蔡山,有一株晋代种植的梅树,一年花开两次,誉称其“二度梅”。今人赋予梅花的花语是清雅高洁、坚贞不屈、不畏强暴、品格崇高。
篱菊抱香死,化入岁寒枝。依然色尚黄,雪中开更奇。
蜡梅,我也知你久矣。满湖被你清香弥漫,忽觉得那沉香粗俗。瘦梅样的情韵格调,鲜桂花蕊般的肌肤,月下你更高洁真诚,烟中你是静女图景。我没有世俗的挂累,有的是蜡梅样的清孤。

蜡梅,我也知你久矣
“冷艳清香受雪知,雨中谁把蜡为衣”的蜡梅,为蜡梅科落叶灌木。因其花色似蜡,故名。蜡梅在农历腊月开花,也叫腊梅。在经历了秋天的洗礼和寒冬的考验后,蜡梅悄然开放。蜡梅先花后叶、凌寒开放的时候,既没有他花相伴,也没有绿叶衬托。蜡梅独立寒冬,给予我格外独特的心境。
宋诗人戴复古认为蜡梅是菊魂的幻化,既像菊花那样色黄,还比菊耐寒,能于雪中开花。蜡梅的香味与梅花的香味略有不同,二梅同为暗香,蜡梅于香中透出了甜甜的味道。蜡梅超凡脱俗,暗香袭人,品格高贵,具有顽强不屈的人格化魅力。今人赋予蜡梅的花语是坚贞不屈、慈爱心。
汉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在花卉文化方面,日本不仅有樱花炫世,产生了许多歌咏樱花的好作品,梅花、蜡梅也在日本受到重视,并在欣赏花卉的诗文上,与我国有着非常多的相通与相似之处。芥川龙之介有一则题为《腊梅》的短文,说自己家栽种的腊梅在枝头“缀上了几朵琥珀似的小花”,“只有一株腊梅传到十六世孙这一代”;这在让我们对于腊梅的花型与花色产生极美的联想后,更加感到他所写的这株腊梅的珍贵。芥川龙之介用汉诗结束此文:“鹅毛大雪压遒枝,腊梅傲寒吐芳泽”,其与我们的体验无二,读来良多回味与共振。
在悠久的中国花文化历史上,记录二梅的雅称、别号很多,就如同看待人类自己一般,寄寓了人类自身对美好的理解与追求。我展示如下——
梅花、蜡梅,同为花中十八学士、一品九命、十二花师、中国十大香花成员。
白梅、蜡梅、山茶、水仙,合称“雪中四友”。
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梅为“四君子”之首。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蜡梅、天竹,合称“岁寒二友”,为周瘦鹃写定。
梅花、山矾、水仙,并称“花兄弟”,为黄庭坚诗拟。
梅花还有清友、清客之称、花魁之比,均有所本。梅花凌雪怒放于正月,正月也有“梅月”之称。
蜡梅又叫素儿,出自宋人晁无咎的诗句。素儿原是诗人王直方家中最美丽的侍女,晁无咎见她后留有“芳菲意浅姿容淡,忆得素儿如引梅”诗句,蜡梅的“素儿”之名由此形成。
当下蜡梅已在江南开放,梅花蓄势待发。我写录二梅如上,以寄寓我对于二梅韵格的爱重与崇尚。(2013.11.11)
梅花小阁
在《广东月令》中,记录了农历“三月温风至,梅子熟”“十月岭梅开”“十二月水仙来宾,梅乃大放”的梅之表现。旧时东莞、新安的文献中多有“岭上梅”一词。《罗浮志》说,广郡的梅一般是与菊相伴开花的,在这里“先开岭上梅”。
深圳一地也是历来就有梅的。这在天顺《东莞志》,康熙、嘉庆《新安县志》三部地方志中找到了例证。它们分别记载了梅、红梅、梅子、梅花,还有本地嫁女儿时盛行“打糖梅”风习。糖梅,似乎是梅子做成的蜜饯。深圳还有很多带“梅”字的古地名,这是否意味着梅花不独欢喜漫天雪的北地,她还留情于岭南大地直至南海边上?
在东莞、新安,古往今来的许多人,即使明知在这里看不到梅花傲雪凌霜的风景,却仍然种梅赏梅画梅;好像有了梅在,梅之韵格就能够帮助人们淘洗污秽,汰弃丑恶。傲雪凌霜看不见,却是可以想见的。

好像有了梅在,梅之韵格就能够帮助人们淘洗污秽,汰弃丑恶?
明朝东莞县政府坐落在壬峰前、鼓楼旁。正统年间上级下文要求在东莞建一公馆。当地选址在县政府的右边高地,建成了栋宇宏大的馆舍。馆有大门一座,仪门一座,正堂一座;有东、西厢房,在正堂后;厨房三间,在仪门左;正厅左偏之处种梅数株。此即布政司公馆。省里大官到东莞就住公馆。陈贽也来了,他在这里播撒了清明之风雅尚之韵。
浙江余姚人陈贽,有经史之才,诗文也有名气,时人称他“文康先生”,宣德帝赞他“有史才”。景泰初年,翰林学士高榖上书举荐陈贽。不久,陈贽被提拔,就任广东布政使左参议。其时当地刚刚平定一场叛乱,陈贽到任即率众掩埋兵卒遗骸,到各属地抚恤救困,安置忠烈后人,帮助孤寡幼小,解救被劫掠的人。地方百姓感念陈贽的德政。
陈贽到东莞宣传德化、解说政令时,住布政司公馆。他在闲暇时观赏那几株老梅树,盘桓于清气之周,少了许多辛苦,多了许多雅趣。陈贽对梅,日久生情,亦觉得有些遗憾。如果能在梅前小憩该有多好?于是,陈贽决定建设一座阁子,以利于坐阁凭栏观梅。阁建成,被命名为“梅花小阁”。为了庆祝梅花小阁建成,陈贽与文友们雅集,大家纷纷写作诗歌吟咏之。这些诗很快集为《梅花阁诗》,朝官陈侍郎为诗集作《序》。
梅花小阁因观赏梅花而建,建设者是名人陈贽。陈贽在东莞呆的时间不长,梅花小阁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消失。布政司公馆曾毁坏,明天顺七年,知县复建了公馆。不知哪年哪月,东莞布政司公馆就彻底不在了。不过,天顺年间编纂的《东莞志》,已经将梅花小阁的故事记录下来。梅花小阁犹存人间。
如今在岭南大地,在南海边上,红梅花开已成胜景。深圳赏梅的地方也多起来了,我家附近就有一片梅林,开起花来亦是浮浮扬扬,一样要留清气满乾坤。这片梅林叫做梅园。独不见梅花小阁,憾!(2018.1)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2977篇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六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