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采夫 | 想念泉州,古代中国也曾面朝大海
2023/2/18 7:00:00 六根
想念泉州,古代中国也曾面朝大海
文 | 潘采夫
书里经常自豪地写,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他的几个文明古国已经消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其他几个文明都灭绝了?而中国文明被保存了下来呢?这个与地理环境有莫大的关系。有一个百年来很主流的观点,人类的历史是由地理和环境所决定的,这就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比如古埃及在远古时期,环境是得天独厚,有尼罗河的滋养,背靠沙漠面朝大海,保证了它几千年的和平,造就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看关于埃及的历史,长达千年的时间里,竟然只有两三次大的内乱,堪称不会闹事儿的埃及人。
后来凯撒坐着罗马的大船去了,古埃及被征服,而且是被外来国家轮番征服,它的人种大变身,文明的香火中断了。古巴比伦地处西亚,盛极一时,后来同样轮番遭到亚述、波斯等文明的侵袭,最终淹没于茫茫沙漠之中。
地中海的沿岸包括欧洲、北非、西亚,是世界历史上战争的中心,也是文明不断地兴起和衰落的核心地带,除了古埃及古巴比伦,迦太基、希腊、西罗马、东罗马,西亚北非众多小国,那么多城邦灰飞烟灭。
古印度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是印度的北方有一个巨大的豁口,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曾经长驱直入(幸亏这些战争天才或是战争疯子普遍不长寿),后来的雅利安人、突厥人也接踵而至,最终古印度文明的崩溃断绝。
大家都说中国文明没有断绝,论证这事得费点力气,毕竟在大的朝代之间,往往有文明的黑暗期,有的还长达两三百年。陈寅恪先生论证,河西走廊凉州一带保存了儒学传统和典籍,几百儒生在松林薤谷苦读,无意中延续了华夏文脉,才有了隋唐的华夏文明重生。
如果没有他们,也许就真的万古如长夜了。很险吧,其实看似完好保存,其实随着统治族群的变迁,已经完成迭代了,只不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那么,中国文明为什么能够保存下来?这跟中国的地理大势有关,有一首歌叫《龙的传人》。歌词中写:“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大家注意这个关键字遥远的东方。
中国地处遥远的东方,与地中海那一带的强盗们相隔万里,中国的北方是广袤的草原,草原上生活着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所以古代中国最大的威胁,基本来自游牧民族的铁蹄。突厥人匈奴人鲜卑人后金人,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极大威胁,而且是从西北游牧民族向东北渔猎民族慢慢转移,大致规律是,谁和中原王朝挨得近,贸易顺畅,融合得好,谁就能率先雄起,对中原形成大威胁。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冲突融合的历史。但是万幸,几千年只需防守这一块地方。
中国的西北方是浩瀚无人的沙漠,阿拉伯帝国的军队曾与唐朝大军遭遇战了一次,打了个平手,除此之外西线无战事。西南方是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轻易翻越喜马拉雅山,所以西南方最安全。南方都是比较落后的小国,对中华帝国形不成威胁。东方和东南方则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在没有蒸汽机和轮船的古代,只有海盗倭寇能在沿海骚扰一下。
中国的地理环境的遥远和封闭,又有地理天堑作为屏障,这就保证了,古代王朝只需死盯着北方的游牧文明,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当然在王朝衰落的时候,也会被游牧民族乘虚而入,入主中原。
但是中原实在是太大了,人口也太多了,游牧民族人口劣势明显,会慢慢被庞大的人口所融合同化,经常百来年过去,就消失在人潮人海,反而给中原的已经僵化的农业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尚武气质,让古老的民族重新焕发青春,我的祖上鲜卑族就干过这么大公无私的事儿。
到了近代,从冷兵器进入热兵器时代,世界历史的演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世界文明共同威胁的游牧民族,瞬间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央。中国北方威胁永久性解除,但东南沿海出现了旷古未有的威胁。
以前忘国不忘种,打不过你我就教化你,中原文明有这个自信,但是当从低水平文明的逆袭,变成了高水平文明的降维打击,那就亡国事小,亡种可期了。所以面对如外星人入侵般的坚船利炮,走在欧洲街头看到高楼大厦,李鸿章一口老血涌出,惊呼“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荷兰人葡萄牙人先后试探,在台湾、澳门建立自己的殖民点,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英国人,从沿海发动了鸦片战争,打破帝国的屏障,文明面临灭绝的危险。但幸运的是,世界已经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把自己打了个稀巴烂,世界走向一体化,中国也趁势苏醒,再一次开始自己的文明迭代,再一次焕发了生机。虽然这中间也蹉跎了几十年。
中国的地理相对安全,但并没有真正的与世隔绝,如果真正隔绝了,中国文明将会出现停滞,成为一潭死水,那就没法进步了。中国在不同方向有几个小小的出口,能够跟世界文明进行连接,他们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我们都熟悉了,洛阳长安起步,一路向西;草原丝绸之路从元上都出发,沿着草原地带向西亚欧洲;茶马古道是和印度尼泊尔联系的商贸小路,丽江古城束河古镇,都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就是泉州。
这几条路是中国文明的呼吸机,对外交流的脐带,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小径。这些小径比较脆弱,无法承载大规模的外来军队的入侵,但可以让商旅进行往来,源源不断地运出茶叶、瓷器、丝绸和四大发明,带进来外来的小麦、战车、玉米、辣椒、葡萄、香料、青铜、铁器、钟表、玻璃等等,为东亚地区的历史演进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养分。
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特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往往位于两个地带,一个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带,一个是与外来文明的冲突融合地带。核心地带包括北京城、殷墟、 曲阜、大运河等,文明的冲突融合地带包括元上都、长城、莫高窟、云冈石窟、丝绸之路等等。沿海地带就分布着鼓浪屿国际社区、开平碉楼、澳门古城区、泉州,这些世界遗产都是通过浩瀚的太平洋与西方文明发生联系和碰撞的成果。
泉州在世界遗产名录里,正式名字叫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个霸气的名字,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精华所在。

泉州人习惯了与文物建筑为邻?
我曾几次去过泉州,非常喜欢这座古香古色的小城。它保存了完整的城市风貌,基本没有遭到破坏,成了中国的城市里的一个奇迹。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和探险的起点,这里诞生了1000年前世界最大的港口,来自各国的水手和商人,驾驶着满载货物的商船,到达泉州的古名字刺桐港,交换货物赚的盆满钵满,有的干脆就住了下来,成为古泉州的居民。马可波罗曾如此描写泉州:此地胡椒的出口量极大,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六根泉州行,参加黄永玉长篇小说首发式
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的一座古城,但泉州的申遗并并不算顺利。在2018年,中国就以“古泉州史迹”申报过世界遗产,但审议的结果是“发还待议”,意思就是没通过,你再改改。
专家们经过思考,把泉州的定位进行调整,遗产点儿从16处增至22,把题目给改了,提出了“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重要的历史”这一全新的主题,这才申遗成功。看,是不是符合老潘讲的文明冲突融合地带这个规律?
这22个遗产点,把泉州的文化多样性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世界各大宗教在泉州的遗迹,勾勒出一座世界文明之城的气魄。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就坐落在泉州,那是伊斯兰教的开创者穆罕穆德的子孙所建。关帝庙供奉着中国的武圣人关羽,中国的本土崇拜。东南沿海最古老的妈祖庙之一在泉州,和天主教堂遥遥相对。著名的佛教胜地开元寺的宋代双塔是泉州的地标建筑。中国本土教派道教的圣物老子像,在山上凝望着泉州。曾经兴盛最终消失的摩尼教,也就是中国武侠小说中所写神秘的拜火教,其唯一的遗址和石像也在泉州。在这座不大的城市里边,多种宗教遗迹共存,并不发生冲突。
在10到14世纪,也就是宋朝和元朝时期,泉州在国际海洋贸易中地位重要,曾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除了宗教建筑之外,泉州遗产点还包括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完整地体现了泉州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泉州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的窗口,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沟通东方和西方,是中国与世界文明密切联系的标志。所以,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泉州的一系列遗址,展示了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商业中心的活力。泉州的繁荣是亚洲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时刻。

风雅颂五店市店,绿茶 摄
泉州现在火了,这是泉州人自己都能预见的事。儒家圣人朱熹曾称赞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如果你去泉州,可以在西街喝茶,眺望开元寺里的双塔,以及闽南建筑那复杂俏丽的屋檐。
与大理、丽江、平遥那些商业味道浓厚的古城不同,泉州是一个本地人为主的城市,节奏慢悠悠的。本地人喝茶烧香接待朋友,挣钱享受几不耽误,真是个洞天福地。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001篇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六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