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 演员被批“绝望的文盲”,冤吗
2023/2/22 7:00:00 六根
演员被批“绝望的文盲”,冤吗
文 | 韩浩月
最近,“绝望的文盲”这一戏称引起热议,这个说法起源于一位演员在进行电影路演时的表现,当记者通过角色得到什么启发或学到什么东西时,该演员表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
这次在“绝望的文盲”讨论中被点名的演员,不单指某一人,一些在流量领域风生水起的男女年轻演员,也均被列进了“没文化”行列,网友在寻找这些演员为什么如此“没文化”的原因时,通常会认为是“学历低、不读书、悟性差”造成的,但就此将他们形容为“文盲”,冤吗?
拍摄一部电影,从阅读剧本,到与导演交流,再到自己领悟,如果说一名演员对与影片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一问三不知”,这确实有点儿不应该。
但也不排除有这样一种可能,演员因为性格、情绪或者其他原因,不愿说话,懒得表达,比如梁朝伟、周星驰、葛优等演员,都曾有过惜字如金的场合。
现在有演员因为一场采访的表现不佳,被称为“绝望的文盲”,确实有点冤枉。但这种冤枉,其实很容易洗脱,只要演技好,塑造的角色令人信服钦佩,都能轻易获得观众的认可。
![](/asp/image.asp?m=0&w=gh_87ad73081e77&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5uO55iaXNpvs3CdcCK2uMkd9jwJQolkxmpxN5tr5ianP7mou3LLYQic8sibXbcbBQIZtwTQM0LJhxaoxB40EsUhT8w/640?wx_fmt=jpeg)
影视娱乐行业对从业者向来有两种分类,一种是走艺术家路线的演技派,一种是走完全市场化路线的偶像派,当然不排除演技与偶像形象兼具的人,但通常这类演员也会被归类于艺术家行列。
于是,观众通常也会针对不同演员具有不同期待,提出不同要求:演技派的作品是用来反复欣赏、推上经典地位的,偶像派(流量派)的作品是用来一次性消费、打发时间的。
两类演员也各有各的标准与追求,比较常见的是,演技派会从专业层面对偶像派提出要求甚至批评,没啥演技的偶像派一般会选择无视,挟流量而自重,并摆出一副井水不犯河水的架势。
之所以这次有演员被批评“没文化”,在于部分演员“跨界”了,从流量派一步跨进了演技派的窝里,属于井水冲进了河水中。观众理所当然地会觉得,既然你掉进了文艺的“老巢”里,就该有所提升,就应脱口而出对角色的认知,说不出来,就是不配。
被批评的演员以及粉丝们,也没必要觉得被冒犯,优秀的演员,都把终生学习当作自己进步的目标,暂时的“没文化”或者“文化低”,都是可以得到纠正与提升的。
对于文化的认识,演员们要保持清醒,一方面,客观地看待明星的文化水平问题,不简单地 将“文化”与学历、出口成章、知识量足等对应起来,这对于演员以及表演这个行业来说,还是略显绝对。
经受过高等教育、有表演体系可依赖、且擅长学习的学院派演员,固然成功的几率会高不少,但有着丰富的生命体验、曲折人生经历、且拥有转换能力的草根派演员,也一样能够曲线达到“有文化”的境界。
成龙与李连杰所代表的功夫电影文化,王宝强象征的草根文化形象,赵本山、赵丽蓉的喜剧成就,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是香港电影与文化的代表……类似例子还有许多。
清醒之余,演员还要对“文化”保持有正确的态度。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积累,是长期的求知若渴,是因自知起点低而永不满足……知名度不是文化,各种数据不是文化,唯有镜头前的一点一滴,作品中的稳定输出,才可以与文化建立亲密关联。
作为演员,如果拥有了谦卑、上进的文化态度,即便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没文化形象,长期也值得期待。文化会写在脸上,也会传达于口头,更会被影像与时间所记录。
所以,对于部分演员被批“绝望的文盲”冤不冤枉的问题,答案已经很清晰:如果满足于现状,只想趁年轻挣快钱,没文化是可以的;但如果想把表演事业进行得长久,想得到观众心悦诚服的认同,或者有点想成为“艺术家”的野心,没文化真的不行。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005篇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六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