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 | 陆师杂记
2023/3/17 7:00:00 六根

     陆师杂记

     文 | 张翎

     第一次见到陆士清老师,是在2002年复旦大学主办的海外华文作家大会上。之所以说 “见到”,而不是 “认识”,是因为我不敢确定在那样一个人头攒动的大会场里,陆老师是否知道并记得我。那时我是多伦多一家听力诊所的听力康复师,在可怜的业余时间里尝试着写小说,也没写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作品。

     一个菜鸟级别的作家,第一次回国参加与写作相关的会议。与会的学者和评论家,我一个也不认识。在陌生的场合里,眼睛就变得比平日敏锐。我观察到了陆老师非同寻常的组织调度能力——他是那个聚集了几百位海外来宾的国际会议的灵魂人物。

     早就听海外作家中的“大姐大”陈瑞琳说过,陆老师是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学术成就我已有耳闻,让我惊讶的是,他在操办这样一个国际会议时显示出来的运筹帷幄的本事。那次会议的会务安排、嘉宾招待用天衣无缝来形容,并不过分。陆老师在人流和事流中来回穿插,游刃有余,让与会者如沐春风。象牙塔和大千世界之间,本来有一个宇宙的距离,而他一脚就迈过了,如此从容自如。

     短短几天会议结束,我回到多伦多,依旧在维生和梦想之间困顿挣扎。梦想没有泯灭,但依旧离我很远,路途艰辛。慢慢地,我和陆老师熟悉起来了,一年里也会和他通几封电邮,大多是年节的问候。而后有一年,我跟陆老师说起要趁圣诞假期回国探亲。陆老师立刻提出他要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替我安排一次讲座。复旦是我的母校,能回到母校交流,我自然兴奋不已,却也诚惶诚恐,便认真准备了一份洋洋洒洒的讲稿。

     那年年底,我如约到上海。陆老师安排我入住卿云楼,并带我参观中文系。当年我参加高考时,中文系是我的梦中情人,后来却阴差阳错地进了外文系。那天走进中文系的楼道,我心情有些小激动,却没想到迎面就撞上了自己——一张巨大的设计精美的海报。

     在十几年前,电子时代尚未全面来临,这样精美的海报在我的视野里还不多见。我怔了一怔,一时无语,深深被一位资深学者对一个无名作家的扶持和体恤所震撼和感动。

     讲座安排在周末。临近大考,刮着寒风,天上飘着大朵大朵湿沉沉的雪。我预感到不会有多少听众。陆老师预定了一个相当气派的电化教室,我俩是最早进入教室的人。过了一会儿,才陆陆续续进来几位学生。教室显得很是空荡,我悄悄数了数人头,总共是九个。

     我心里浮起一阵难言的愧疚,觉得自己亏负了陆老师的一番美意。陆老师却始终坦然自如,一脸温厚的笑容,仿佛在对我说:这就是讲座本该有的样子,九个是完美的人数。

    

    陆士清老师摄于2021年4月3日,在故乡张家港湖畔书房露台

     我突然就感觉松弛下来,一把抛开精心准备的文稿,准备彻底由着性子开讲。陆老师像一根很知道方向的缰绳,闲闲散散的,就把话题牵入了正道。那天具体谈了些什么,我已完全不记得,只记得空荡而冰冷的教室里渐渐有了温度。学生们围成很紧的一个圈。九个。没有人再进来,也没有人中途离去。

     那天的教室里似乎没有明确的演讲者,也没有明显的听众,我们进入了忘我的热烈的讨论。角色随时在转换,这一刻的问话者会变为下一刻的答话者,而有时,问话者则在自问自答。无论是问还是答,都是在认真地叩门。等我们最终意识到时间的存在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

     散去时,在电梯口,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你说的一些观点,我们从前没有听过。”我把这话当作一句天大的好话,一直在心里藏了很多年。在心情晦涩的时候,我就会把它拿出来,像蜡烛一样照一照路。从那时开始,我意识到文学的影响力假如能抵达一个心灵,就已远胜过浮浮地飘过几百几千只耳朵。

     我们离开中文系大楼,走进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却并不觉得冷,因为脸上都泛着激烈讨论之后的热气和潮红。我发现陆老师的眼睛很亮,腰板挺得直直的,步子跨得很大,从背影看几乎还像一个年轻人。一个人心中若无激情,很难有这样的背影和步态。

     那一晚陆老师带给我的感动,是一把温和却持久的炭火,温暖着我后来的写作路程。陆老师扶持着我练就了脸皮和胆气。有过了九个听众的讲座,从此我不再惧怕听讲座人的多少。即使只有一个听众,我依旧还会开口,把我对文学的敬畏之心真实地传给任何一副愿意聆听的耳朵。而这样的事情,陆老师已经做了一辈子。(转自2023年03月16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

    

     陆士清简介:

     陆士清,男,1933年生,江苏张家港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复旦大学台湾香港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和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香港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监事长、香港《文综》杂志编委。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主编出版了《台湾小说选讲》、《台湾小说选讲新编》、《情动江海、心托明月》(评论集),出版了《台湾文学新论》、《三毛传》(合作)、《曾敏之评传》(复旦大学出版社版)《曾敏之评传》(香港作家出版社版)、《探索文学星空》、《血脉情缘》、《笔韵》、《品世纪精彩》等著作。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029篇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六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