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云溥 | 痛苦又幸运的路遥
2023/3/25 7:00:00 六根
根据路遥《人生》改编的电视剧《人生之路》正在播出,路遥中篇小说《人生》再次引起关注,这部影响无数人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仍具感染力与现实意义,《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物原型王天乐,是路遥的弟弟,正是通过对这个弟弟的命运书写,不但诞生了《人生》,也为《平凡的世界》提供了诸多重要情节。
痛苦又幸运的路遥
文 | 武云溥
2008年3月,陕西榆林。
热电厂工人王天笑40岁了,可说起话来,虚弱得像年过花甲,他被查出患有肝硬化,出现轻度腹水。这种病,已经夺去了他三个哥哥的生命——王卫国,1992年11月17日去世;王卫军,1996年去世;王天乐,2007年4月去世。“大概是遗传吧。”王天笑说母亲还在,也患有这个病。
这个农民家庭因长子王卫国而出名,他是个作家,笔名路遥。他最广为人知的两部作品是:中篇小说《人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写书可能是血脉里就有的东西。”王天笑这样评价他的大哥路遥,“知道身体不好,可拼命也要把这个事情完成,对人生要有个交代。”
1988年3月29日,《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成为一代农村青年或小镇青年改变命运的学习榜样与偶像。

电视剧《人生之路》陈晓饰演高加林
年轻的路遥非常痛苦
路遥的人生,从陕北榆林地区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开始。他努力走向外面的世界,却一直在写农村的故事。
“俺们那地方太穷了,太闭塞了,肯定都不想在家呆。”王天笑说,“几个兄弟都出去了。”路遥7岁时,父亲把他过继给了住在延川县郭家沟的伯父,路遥后来考进延川县中学念初中。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70年代初期曾负责延川县文化馆领导工作的白军民(笔名高歌),在《困难的日子纪事——上大学前的路遥》一文中记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使王卫国一举成名,出于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拜,他满怀激情地投入了那场史无前例的造反斗争。”
当时延川中学师生分化成两大派,路遥成了其中一派的首领,1968年9月,“延川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路遥当上了革委会副主任,但没有什么实权。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坚持不到三个月,路遥就被上级口头免职,仍然回乡务农。这一年,路遥19岁。
当时在革委会通讯组工作的诗人曹谷溪,是路遥文学道路上的启蒙老师。“那一天,路遥正好在我的房间里,军代表当着我的面宣布了路遥被免职的决定。”曹谷溪说,“仕途失意,使年轻的路遥非常痛苦,他当着我的面哭了。”
关于这段经历,王天笑表示不想多谈,“俺不愿再回忆那段生活了。”路遥的另一个弟弟王天乐生前则表示:“平心说,路遥对这场革命是热衷的,不为别的,就是为有口饭吃。”
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和《在困难的日子里》,就取材于“文革”时期的生活。“他终于写出了自己埋得很深的一段心灵历程。”王天乐撰文说。
路遥的养父王玉德在当地人脉广泛,在村干部的关照下,路遥被安排进几个生产大队联办的马家店小学当民办教师。“在生产队里,教书是头等美差,活苦轻,工分加补助,有条件学习。”高歌说,当别的造反派头头正在接受旷日持久的审查时,路遥又顺利地入了党。不久,他又被调进县里的“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路遥在延川县革委会尽管被免掉了职务,但是组织上对他的处境还是同情的。”曹谷溪说,1970年招工,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竞相“跳农门”的时候,铜川二号信箱的一个招工指标就给了路遥。当年,获得这样的一个指标,就意味着从农村一步跨进城市,命运将随之改变。
出乎所有人意料,路遥满心愉悦地把这个指标给了自己的恋人。
然而这个姑娘奔向城市后,就离开了他。
日本学者安本实是研究路遥的专家,他在《路遥文学中的关键词:交叉地带》一文中指出,1953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及1958年制定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农村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迥然有别……最终结果是广大农民长期地被禁锢在得不到发展的、贫穷落后的农村。”
安本实提到的户籍管理制度和由此带来的城乡差异,指的是1958年1月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毛泽东签署一号主席令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户籍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在此之前,各地居民可以自由迁徙,而这部《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生成。
一直到1978年的20年间,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都处于严格控制期。安本实指出,“脱离农村户口的合法渠道,一般为上大学、参军,或者根据城市需要而进行的不定期的招工、招干。”
路遥的许多作品,都以城乡生活的巨大历史变迁为背景,描绘农村青年面临的人生抉择。安本实举出《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为例:“他居住的村庄距离县城只有五公里,由于‘鸿沟’的阻碍,他觉得自己似乎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上。”

路遥(1)
县委书记帮他上大学
在曹谷溪的指点下,路遥开始耍起了笔杆子。
“路遥的灵性令人惊奇。在文学创作方面,你说什么问题,他就能够心领神会,甚至可以由此及彼地对许多问题生发自己的感悟。”曹谷溪看中了路遥身上的潜质,同时也认为,从事文学创作,对农村青年路遥来说,不失为一条很好的出路。于是,路遥拿着县革委会通讯组开具的介绍信,四处奔走采访,扩大视野,积极写作。
“无须讳言,在那个时代他的文学水平、艺术素养,还是很低的。”曹谷溪记得,路遥最早的诗作还只是一些顺口溜,比如《我老汉走着就想跑》:
明明感冒发高烧,干活尽往人前跑;
书记劝,队长说,谁说他就和谁吵;
学大寨就要拼命干,我老汉走着就想跑!
这首小诗,由曹谷溪推荐登上了延川县张家河公社新胜古大队的黑板报,后来又在《延安通讯》上发表。路遥备受鼓舞,写得更起劲了,慢慢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宣传骨干。
1972年8月2日《陕西日报》报道:“城关公社刘家圪崂大队创作员路遥同志,一年间创作诗歌五十余首,其中六首发表在报刊上。”
1973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也有一篇报道中提到:“刘家圪崂大队回乡知识青年王路遥,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亲眼看到广大贫下中农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劈山修渠,改土造田,深受鼓舞和感动,他一边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
这时的路遥,职务是创作员,身份是民工,月工资18元。
“路遥的名气越大,与他文化素质偏低的反差越发明显。”白军民回忆,当时关心路遥这棵“创作苗子”的有关领导们,一致认为应该给路遥深造的机会。“能上大学,更好,上不了,中专也得让去。”
在没有高考的年代,大学招生实行推荐选拔制度,而路遥当过“造反派头头”,很多大专院校认为,招这样的学生有政治风险。因此,尽管有大队、公社、县委的层层推荐,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还是拒绝录取路遥。
“直逼得县委书记赤膊上阵,乘坐全县唯一的24—50071号吉普车,频繁地出入成名后的路遥称之为‘陕北某大学’,去做工作。”白军民说,最后还是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申沛昌冒着风险拍了板,路遥才迈进了大学校门。
“对于路遥来说,他是农民的儿子,那么他就应该成为农民,这是命中注定的。可是路遥个人的志向、思想已表明他很难成为一个农民。”安本实认为,“为了脱离封闭的生活环境,进人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他必须脱离农村户口。”
“可能他人缘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王天笑说,“上了大学,户口就到城里了。”

路遥(2)
40天写完《人生》
“在我读完高中后,我的家庭还是一贫如洗。于是在农村教了一年书后,我准备离开故乡,到外面去闯荡。”王天乐写道,“而一旦离开,就再也不打算回去了。”
王天乐是和路遥关系最密切的弟弟,《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物原型。
听到儿子这个决定,王天乐的父亲“吃惊得一下坐在了地里,半天没有说话”。后来,父亲说,不要走了,就在家里劳动,好出门不如歪在家。父亲准备让出家里唯一的半孔窑洞,借宿到乡亲家里,好让王天乐尽快结婚。
王天乐还是走了。“我当时平静地对父亲说,走是走定了,而且明天就走。但请父亲相信,总有一天我会让他变成村里最享清福的农民。我就是为了这一理想离开故土的。”
这时的路遥已经从延安大学毕业,分配到《延河》杂志社当编辑。王天乐来到延安市打工,路遥得知消息后,在市里到处寻找弟弟。这段经历后来被写进《平凡的世界》,成了田晓霞寻找孙少平的故事情节。
路遥在一个工地上找到了王天乐,兄弟俩住进延安饭店205房间。“这个房间对我两人来说是终生难忘的。”在王天乐的回忆中,在此之前,他和路遥只见过三次,基本没有说过话。王天笑也说,家里人和路遥见面很少,不知道他在外面做什么。
在这个房间里,路遥对王天乐说:“你可以谈一谈你个人的经历,尽可能全面一点,如果谈过恋爱也可以说。”
两人这一聊就是三天三夜没睡觉。“通过这次对话,我们超越了兄弟之情,完全是知己和朋友了。他彻底地了解我,我也完全地知道了他的创业历程,包括隐私。”王天乐说。
15天后,路遥完成了《人生》的构思,然后赶到甘泉县招待所开始写作。用了40天,小说写完,路遥激动不已,跑到榆林的白云山算卦,抽到一支签,上书“鹤鸣九霄”。
路遥认为,这是出大名的意思。于是他又跑到铜川找到王天乐,把小说给弟弟念了一遍,流着泪说:“弟弟,你想作品首先能如此感动我,我相信它一定能感动上帝。”
《人生》果然让路遥一举成名。1982年小说发表,1983年同名电影全国上映,引起巨大轰动。路遥笔下那个游走在农村与城市边缘、最终又回归土地的高加林,成了无数青年钟爱的代言人。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037篇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六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