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 | 方继孝:万通信札中精彩的历史和故事
2023/4/12 7:00:00 六根
万通信札中精彩的历史和故事
口述 | 方继孝 撰文 | 绿茶
认识方继孝先生,最早可追溯到二零零二年鲁迅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民间藏书家精品展”,有五位大藏书家参展,分别是古籍收藏家韦力、信札收藏家方继孝、来自上海的民国及近代版本收藏家胡从经、期刊收藏家冯建忠和来自浙江的鲁迅版本收藏家李世扬。那次展览让人大开眼界,震撼于中国民间藏书居然如此壮观。
韦力和方继孝现在都是好朋友,也就借由朋友之便经常去他们书房看那些珍贵的藏品。韦力的芷兰齋总让人真切感受到古中国的味道,从芷兰齋出发,韦力这些年走遍大江南北,去寻踪大地间点点滴滴的历史信息,进而成就他“人文寻踪”系列丛书。
方继孝先生的双序斋则素朴、雅致,没有大书架,但有一个大大的保险柜,这里珍藏着他一万多通名人信札,一张一张整整齐齐插在文件夹里,分门别类,按不同主题,不同人物,不同时代等等。这些泛黄的信笺、纸片,有着丰富的时代信息,每通信札又有着精彩的历史和故事。
信札和其它藏品不同,每一封信都是独一无二的,信里的内容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还有授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情感和性情,研究信札,需要对历史饱有深情,对过去的故事有深深的敬意,这些“私密”的交往,与今天的我们有着一种微妙的联系,冥冥之中递传至今,这是历史的必然。
方继孝先生埋首信札,用他专业的眼光和海量的史料处理能力,整理和书写了很多作品,这些年出版了十几本著作,每一本都有独特性,因为这些信札本身的唯一性。其中,已先后出版有六卷的《旧墨记》,更是让我们看到信札中的丰富世界,有些人还从这些披露的信札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佐证更多的历史。
疫情期间,方继孝先生依然笔耕勤劲,出版了《笺墨记缘——我的收藏三十年》,讲述他三十年收藏史中,对他有重要影响的收藏活动,收藏故事以及相关信札等,从中可窥一位收藏家的真情与性情。还有早先整理,2020年出版的查阜西《古琴的常识和演奏》,也在古琴界产生了很多影响。新近又出版了《京剧从这里走来》,这是他多年收藏京剧信札和资料的阶段性成果,是徽班进京230周年纪念活动中重要的出版物。
今天,一起走进方继孝先生书房,听他讲述更多收藏及其背后的故事。

双序斋 | 绿茶 绘
方继孝题 | 绿茶先生与我同姓又极投缘,多次来寒斋聊天观赏我的藏品,后来他画我的书房全凭其记忆竟然如临其境。

方继孝先生在自家书房双序斋
绿茶:你的书房叫双序斋,有什么典故吗?
方继孝:上世纪九十年代,老跑潘家园,1993年的一天,刚到潘家园,一个书贩给我看一口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旧信函。白色尼龙编织口袋,里面东西都是一团一团的,有文稿、信件、发稿单、出书合同等等。我就一点点往里掏,掏出茅盾的《鼓吹集》亲笔所书序二页、还有巴金《新生》亲笔书序一页。当时,兜里只带了300元怕小贩不卖给我,还好最后这一口袋300成交。因为这两篇序,我就给自己书房起名“双序斋”。
绿茶:双序斋我去过好几次,非常喜欢你家书房小而雅的味道,您是如何为自己营造出这样一个书房的?
方继孝:我直到2003年买了这个大房子,才真正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房。书房可算是我唯一的精神寄托,生活的乐趣主要也来自书房。我的收藏,我的写作也主要在书房完成,所以,每次只有在书房,才能真正觉得进入自我的世界。书房也给我带来一些荣誉。就在这间四十来平米的书房了,完成了两件我人生中的大事。
一是,我的重要藏品都在书房里。我另外还有一个堆放藏品的地方,是一个两居室,但重要的藏品我都转移到身边这个书房里了;我的收藏主要有两类:一是名人手札,这个量很大,有一万多通,从1840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化名人手札;二是文房,偏重于金银铜铁锡等金属类文房。
二是,我在这间书房里整理了三部书。一是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我大概用了十几年时间,收集齐了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不同时期的珍贵版本,包括溥仪亲笔批教本(上中下),油印本,油印大字号本,母本,灰皮本等等。其中,溥仪自己的批教本更是世间“孤本”,这本书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影响很大,历年常销。

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再一本是孟超的《流云散记》,虽然是个小册子,但整理过程非常麻烦。而且孟超又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人,但这本杂文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很犀利。孟超是“左联”成员,鲁迅非常欣赏他。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认为我挖掘了一位很重要的作家。

《流云散记》
2020年,又整理出版了古琴大师查阜西的《古琴的常识和演奏》。这本书在古琴界引起很大反响。1959年初,古琴家查阜西编写了一本《古琴的常识与演奏》,讲述了古琴的历史、结构、装置、音色、演奏常识等,并有若干手绘图。当时,只刻印了几十本,小范围传播、使用。
我在保存的陈梦家夫人赵萝蕤的一些书札、稿件中发现这本小书,同时还发现了查阜西先生当年为赵亲自整理抄录的古琴谱一册,以及查阜西与陈梦家夫妇谈古琴的信札等。我就把这本小书加上他们之间的书信整理,并撰写了后记,详细讲述这中间的来龙去脉。

《古琴的常识和演奏》
除了上面整理的三本书,还写了七本书。包括《方继孝说书信的收藏与鉴赏》《品味书简》《撂地儿》《笺墨记缘——我的收藏三十年》等,还有《旧墨记》系列,已经出版了“六记”。刚刚又出了一本《京剧从这里走来》。

《笺墨记缘——我的收藏三十年》

《撂地儿》
绿茶:对于您的手札收藏,您如何分类,是不是形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专题?
方继孝:是的,我有好几个成规模的专题,其中,陈梦家是个大专题,也是我近些年重点的研究和写作对象。第一本成果《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即将由三联书店出版。明年是陈梦家先生诞辰110周年,这本书的出版应该能在陈梦家研究中占一席之地,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首次面世。
我2014年退休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陈梦家,连续干了三年,看了海量的材料,写坏了一只眼睛。2017年交稿,又经过三年反复的修改,已经改到第五遍了,终于确定明年出版。
因为收藏和研究陈梦家,自然也会涉及他夫人赵萝蕤,他们夫妇是分不开的,但他俩一个搞考古,一个搞西方文学,学术上根本不交集,朋友圈也不怎么交集,做完陈梦家,我还会再写一本《赵萝蕤和她的朋友们》。
另外一个成规模的专题是京剧。这些年,凡是跟京剧有关的手札、史料、照片等都是我收藏的重点,每个月都要为京剧花不少钱,我的书房里可以说收藏了一部“京剧史”。
当时梅兰芳当会长的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全部档案文革期间作为敌伪档案处理掉了,流散到一个旧书店里,我用启功先生的多幅书法换来了,据说,后来那些启功先生的书法在一家拍卖公司拍了三四百万。藏品交换没法用金钱衡量,物有所爱,物有所值,我喜欢京剧,收了这批京剧档案也很满足,徽班进京230周年时,我用这批资料,办了一个展览,还出版了一本《京剧从这里走来》的书。这是数年来京剧收藏结出的硕果。

《京剧从这里走来》
还有中国文字改革的全套资料,这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当作过期档案处理的,辗转到了一个书商的手里,我以高价买回来。等我把陈梦家的研究做完,《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快出版了,后面还有两本《梦家存札》。我下一步就准备把这批文字改革档案整理出来,也是我下一个重点研究对象。
绿茶:除了手札和文房,您书房中的书是不是也是占很大比重?
方继孝:我大概有两万多册书,这个书房中大概有五千册左右,这些书主要是为写作服务的,都是读的书。我买书不为藏,而为用,不管贵贱,古籍我也买,现代书也买,只要我用的着,再贵我也买。
还有一批书是近代文化名人签名书,如胡适、朱自清、徐志摩、刘半农、辜鸿铭、张爱玲等人的签名书有百余种,这些是附带收藏,看到了就留下。还写了一本关于签名本的小辑《偶得记》,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
绿茶:您这些年真高产,看来书房不仅仅是您的收藏阵地,也是您的知识生产基地!
方继孝:是的,我的写作源于收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收藏的每一件东西,都可以成为研究和写作的线索。但我只能一点点慢慢做,我现在奔着研究和考据方向去的,需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还要有丰富的资料,还要善于抓住主要的研究课题,以及怎么挖出核心价值,使用这些材料。
我写东西主要基于自己收藏的手札和资料,这些东西有很强的唯一性,尤其是信,没有一封信是重样儿的。
绿茶:您的《旧墨记》很成规模,还要继续写下去吗?
方继孝:写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曾经说过,您写了我们继续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没顾上写,我计划把《梦家存札》放到旧墨记书系里,作为 “七记”和“八记”,现在正在写。有人说,这套书带起来书札收藏的繁荣,很多人都是看了我这套书之后才开始玩书札。
听了这个说法,很欣慰。除了《旧墨记》我还写了《方继孝说书信的收藏与鉴赏》《品味书简》,也是指导书札收藏的。总之,这几本书对书札收藏的热潮应该有着推动作用。

《旧墨六记:梨园旧迹》
《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

《方继孝说书信的收藏与鉴赏》

《品味书简》
手札收藏这些年很热,从事手札收藏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手札里的信息量,史料价值非常独特,那里的书法、印、题跋等等,都传递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非常好玩而有意义的收藏门类。
绿茶:这几年出版的名人书信集特别多,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方继孝:这种现象挺好的,我手里这些信札,自己研究完了,也会按主题编选影印出版。像陈梦家这批书札,等我的《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出版后,有机会我也想把陈梦家的信札影印出版,供更多研究者和读者参考引用。
绿茶:最后,很想请教,您的这些藏品,将来怎么一代一代传下去,您对她们的归宿问题有没有过考虑和规划?
方继孝:有的城市提出建立一个以我名字命名的收藏馆,一直在谈。还有其他一些博物馆也在跟我谈,我先各方了解情况,哪儿最合适就搁哪儿。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055篇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六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