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 “后荣迷”们为何喜爱张国荣?
2023/4/13 7:00:00 六根

     “后荣迷”们为何喜爱张国荣?

     文 | 韩浩月

     2003-2023,张国荣去世二十年,香港——这座被称为“他的城”的城市,在临近四月时,便进入了“张国荣时间”,各种演唱、纪念、展览接二连三。不止是香港,在上海与北京,在江浙地区,以及其它一些城市,纪念张国荣的活动在四月初也郑重举行,属于张国荣的“他的城”,已不仅仅是香港,与此同时,“荣迷”主流群体也不局限于70后、80后,很多出生于2003年之后的年轻人,也加入“荣迷”队伍,他们被称为“后荣迷”。

     和70后、80后称呼张国荣为“哥哥”、是“哥迷”不一样,很多2003年后出生、再无可能见到张国荣真人的00后,这群20岁出头的“后荣迷”们觉得,叫张国荣为“哥哥”并不合适,于是他们开始称张国荣为叔叔。

     虽然没有在同一个时空相处过,但“后荣迷”喜欢张国荣,有着充分的理由,这一新歌迷群体,是在互联网上“经典翻红”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年轻人厌烦了互联网上缺乏营养的垃圾文字与视频,开始频繁寻找过去的经典影视剧与经典流行音乐的时候,诸多跨代作品与人物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在“后荣迷”们看来,张国荣首先是以艺术家的身份在娱乐圈取得地位的,他唱的歌也好,主演的影视剧也好,都打破了时间阻隔,让年轻一代体验到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辞世的巨星当中,张国荣是个特例

     在辞世的巨星当中,张国荣是个特例,和别的辞世巨星大多活在公众的记忆中不一样,张国荣随着“后荣迷”群体的扩大而始终保持着鲜活的艺术魅力与人物形象,这与张国荣身上所具备的“跨世纪气质”有关,与其他辞世巨星在阻挡在新世纪之前、新受众面前不一样,张国荣是以“年轻、美与脆弱”的特质,拥有了形象保鲜的潜能力,这种潜能力并未随着肉身的消亡而消失,而因吻合了00后的精神状况得以被继承、延伸。

     00后是缺乏代言人的一个群体,向前推,80后至少还有韩寒等人在帮一代人争夺话语权。年轻人在90后这一代开始陷入沉默,00后更是摆出与过去时代告别的姿态,这姿态虽不决绝、也无侵略性,但单单是丧文化、躺平文化、各种“废话文学”、“发疯文学”等网络文体,就足以构成一道价值观层面的“隔离墙”。

     受学历贬值、就业难、上升通道受阻等现实社会问题影响,00后开始拒绝与父辈以及父辈所代表的主流文化沟通,他们开始自己创造并定义自己认同的标准与规则,而在他们所塑造的小世界里,张国荣恰好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因而这位上个世纪的巨星才得以走进他们的现实与精神的双重空间。

     张国荣生前身后得到的评价当中,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干净”,但在这个词简单的词义背后,却有自杀、抑郁、孤独、悲伤等行为或情绪的渗透与纠缠,这高度吻合了“后荣迷”们向往简单人际关系、杜绝复杂社交、寻求桃花源的内心需求,是一代人向往天真、纯粹的精神体现,而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很难通过活着的人得到理解与认同,于是,去世的张国荣便具备了“知音”的身份,在这份跨世纪的精神交流中,频繁出现的张国荣影像与作品,与“后荣迷”形成了双向而非单向的交流。

     如同“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诗句所描述的那样,张国荣不但在四月会以“复活”的形象走进“后荣迷”群体,也会在其他时间段内,无时不刻不陪伴着他们的生活。

     张国荣以前的经纪人陈淑芬,曾这样评价道“他是一只蝴蝶,只是路过人间,不可能常驻,因为他媚骨的贵气和不羁的个性,他是彻底的叛逆者。”“彻底的叛逆者”这一说法,也符合“后荣迷”们的期待,这一称谓并未对张国荣的优秀造成任何否定,反而为其注入了作品之外的个性魅力。

     同时,热爱与叛逆的同步存在,也展示了张国荣的强大一面,他的强大并非只体现在创作层面,他表达爱与欣赏的态度,他处理痛苦的方法,他寻求与己与人和解的方式,都是情商与智慧的体现,而拥有张国荣式的情商与智慧,则成为“后荣迷”们的向往与追求,从这个层面看,喜欢张国荣,的确可以帮助人拥有美好品质,继而将这种品质当作抵抗世界的武器。

     目前来看,张国荣早已不是一个群体的代言人,而是多重受众的宠爱对象,在人们渴望告慰与拥抱却找不到现实对像的时候,便会向过往进行寻找与索求,而张国荣恰好是一位很好的索求对象,他的付出与给予,与他的作品一起,仍然在不断加速的时代,成为遥远的灯塔,以及身边触手可及的枕头。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056篇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六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