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回家的路,很温暖
2022/5/20 15:15:49 老年健康报

    

    

    因为疾病,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身体,重新认识自我;同样因为疾病,人们不得不暂时离开所处的环境,进入医疗机构,接受来自医护人员的专业救治,感受人文关怀。随着病情好转,身体“警报”解除,那些曾经的患者也将踏上回归社会的路程,开始新的生活。有时,由于病情的多变、患者情况的复杂,这段“回家的路”会变得艰辛和曲折。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里有一群人一直在为帮助患者回家而努力着。

    

     曲折的路

     “奶奶,您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能出院回家吗?” “不知道啊,这是哪里?” 80岁的李奶奶的这番话,引起了社工米粒的警觉。就在一分钟前,米粒刚刚向老人做了自我介绍,并解释了目前的情况。李奶奶还拉着米粒的手说,自己很想回家,希望她能帮帮自己。 见状,米粒语气温和地说道:“您在医院,医生已经给您做完手术了。” 话音刚落,李奶奶面露诧异,神色惊恐,一边拽被子一边喊:“我不要做手术……” 这是一名由外科转来的患者。一天夜里,李奶奶因急性腹痛被邻居送到中日友好医院接受治疗。经过腹腔镜探查与小肠肿瘤切除术后,李奶奶恢复良好,符合出院标准。可在准备办理出院手续时,却遇到了新的问题。李奶奶的主管医生多次联系患者家属及其退休前的单位,但始终无法协调人员来为李奶奶办理出院手续。 就这样,科室的“紧急求助”转到了中日友好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张燕这里。医务处的职责之一就是架起院内及院外的沟通桥梁,经验丰富的张燕已经不是第一次处理这样的事情了。2020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引入第三方社工机构服务,北京枫林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驻派一名督导和两名社工,此后,张燕越来越多地在医护、患者及社工之间往返,与各方沟通,了解需求;同时协调资源,提供帮助。 张燕与米粒“搭班”过多次,但李奶奶的情况之复杂,还是超出了大家的想象。老人的家属曾赶到医院陪诊、同意手术并签字,但有时也会“失联”。担心李奶奶营养跟不上,影响术后康复,主管医生除了每天为李奶奶打饭外,还特意买了牛奶,嘱咐她尽量吃一点。在精心照料的同时,医生和护士都会陪老人说话,安抚她的情绪。

    

     原来,李奶奶的丈夫和儿子多年前先后去世,十几年来,老人一直独自居住。而且,李奶奶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下降。她的个人财物和家门钥匙都放在一个袋子里,连同押金条一起,交由邻居保管。可就在李奶奶的家属到邻居家取袋子时,双方发生口角,僵持不下。 各种原因导致了患者“无人接收”,迟迟未能出院。就这样,米粒开始充当“黏合剂”的角色。当李奶奶的家属提出,希望知道老人此次住院的费用以及未来的治疗方案时,米粒立刻抓住了对方释放的这个沟通“信号”。她联系了李奶奶的主管医生,梳理相关信息,并陪同李奶奶到记忆减退门诊做进一步检查。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李奶奶的家属及邻居慢慢向米粒打开了心门。 经过医院、居委会及退休单位之间的反复协调,38天后,家属终于同意接李奶奶出院,妥善安置。这段曲折又漫长的回家路,走到了最后。与此同时,李奶奶多年来与亲邻之间的裂痕,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弥合。

     相伴的路

     “患者不仅是一个‘生病的人’。除了疾病带来的躯体上的痛苦,患者还面临着心理上的焦虑抑郁、经济困难、医疗抉择困难、医疗理解偏差等问题,其家庭也可能遭受沉重的照顾压力。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效果。”张燕说:“这就要求我们从人文视角出发,知晓并回应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 2020年10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改善医疗服务、彰显医学人文、促进医患和谐、实现医学模式转型的务实举措。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中日友好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为越来越多的患者送去了温暖。 除了像李奶奶这样的“点对点”的个案服务,医务社工还会借助小组工作的方法,将特定疾病的患者组织到一起,开展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小组服务,鼓励大家交流和分享康复经验,提升治疗信心,更好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一次,当听到邻床病友焦虑地给父母打电话,询问透析该怎么办时,有过透析经历的临川忍不住侧过身,告诉慌了神的病友:“你和我说,我来帮你。透析不是很大的问题,没有生命危险的,只是躺在那里休息4小时。”临川事后回想,这句话既是对别人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相似的经历,让病友之间互相理解,彼此支持。医院所做的各种努力,也让患者感受到了医学人文的温度。张燕还记得,当医院建议收集肾移植病友的故事时,一篇篇文稿如雪花般飞来,多名患者讲述了自己的求医经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肾移植术后,患者还面临着一场“持久战”,但在他们的文字中,却展现了坚强与韧性。患者四叶草说:“人活着,每天都是冒险,考题也会越来越难,有一天还会有一场‘毕业考’。但只要享受这拼搏的过程就好了。” 今年2月,《“肾”情独白·重生故事》整理成册,这些真挚的文字鼓励了很多治疗和康复中的患者。 除了借助文字的力量,中日友好医院也将正念练习纳入社工服务中。米粒介绍,正念可以帮助患者明白“活在当下”的意义。“生活中,我们常常后悔已经发生的事,忧虑还未到来的事。每个人都会执着于过去和未来,却忽视了能够抓住的恰恰是现在。通过正念练习,我们可以加强对身体的感知,逐渐达到自我调节、疗愈身心的状态。” 正念练习小组活动开展一年以来,米粒见证了很多肾移植患者走出阴霾的过程。他们学会了对过往释怀,珍惜当下,憧憬未来。

     未来的路

     医学史家亨利·E·西格里斯特在《人与医学》中写道:“我们不仅仅在治疗一个生病的病人,同样地我们正在接触一个社会成员。”在张燕看来,重新适应社会,是医学的“终极诠释”,也是医务社会工作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随着病情好转,治疗告一段落,患者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在术后,肾移植患者还需要进行积极的自我健康管理,医护人员与医务社工会通过微信群等方式,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让回家之后的路同样不孤单。

    

     一年来,北京市卫生健康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紧密结合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按照“高位谋划、统筹推进、系统布局、规范发展”的思路,确定了134家医务社工试点单位。在试点单位基础上,该市遴选并培育了30个有创新、可复制、能推广的医务社工示范项目,为肿瘤、认知障碍、卒中、肾移植、辅助生殖、先心病等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社会救助、小组支持服务,并在医养结合、慢病管理、院前急救志愿服务等方面,嵌入医务社工服务,提升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张燕同样在思考“未来的路”。她告诉记者,中日友好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仍在不断发展中。“我院的医务社会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难,社工队伍也亟需壮大。但是,患者有需求,我们也有信心去探索跨学科团队中医务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将协调者、咨询者、资源连接者、情绪支持者等角色发挥到极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正如一名患者所说:“对于未来的生活,我依然充满期待。”

     (文中米粒、临川、四叶草均为化名)

     文:本报记者 王千惠 通讯员 朱文赫

     审核:王俊聪

     策划:王俊聪

     编辑:王千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老年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