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最后的机会,在这里!
2019/11/10 17:55:00 龙门

     广受推崇的微信公号,点击上面蓝字“龙门”一键关注

     龙门聚集了一批在事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精英人士。

     他们已经获得了财富自由、身心自由,

     或者正努力行走在追求自由生活的路上……

     关注龙门,就是关心您的生活品质!

     为防失联,请添加备用号"龙门谈财经(ID:Longmenfund)"

     Longmenfund

     来源:一柬资讯(ID:jpztoutiao)

     “我出生在一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农村,曼彻斯特你知道吗?就在那附近。”

     “我进城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路边发小广告。”

     “这里真是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像我这种农村出来的孩子,也能有自己的保时捷,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

     这是我在泰国考察楼盘时,一个英国籍开发商负责人说的话。

     39名越南人以生命为代价,想要进入英国;而每年又有数以万计的英国人,移居东南亚。

     近些天,当时的画面一直在我的脑海中重现。

     那个英国人在和我炫耀完自己的成绩后,得意的拍了拍自己保时捷的方向盘。

     砰,砰,砰。

     在大陆另一端的货车柜里,39个偷渡客在窒息和寒冷中拍打着货车的箱柜。

     砰,砰,砰。

     横亘在两群人面前的,其实是同一扇门。在门的一面,人们声嘶力竭的拍打都打不开,而在门的另一面,按着把手轻轻一推,门开了。

     这一幕,好熟悉。

     门的外面:外出务工的移民

     越南偷渡客的故事在中国已经不存在了吗?

     其实,当你了解那些偷渡客的生活之后,你会发现,这些故事无处不在。

     越南都丹村,这次的39名遇难者中,就有多人来自这里。

     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全越南最穷的村落之一,但今时今日,当你走进这个村子,你能够看到的是路边一栋栋小洋楼,甚至在路边还能见到宝马车。

    

     钱从哪来的?那些在欧美打工的越南人寄回来的。

     这一幕,熟悉吗?

     那些在伦敦刷盘子、做美甲的越南年轻人,他们一辈子能在伦敦买得起房吗?他们真的能保证自己拿到英国的护照吗?即使有钱买车,他们有资格开车上路吗?

     这一幕,熟悉吗?

     并不是所有出国打工的越南年轻人都赖在了国外,有些人赚了一笔钱之后就回到了家乡,自主创业做起了生意。

     然而他们大多会发现,自己已经适应不了这里懒散的生活,适应不了老家人的低素质,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已经容不下他高傲的灵魂。

     这一幕,熟悉吗?

    

     其实对于去欧美国家务工的东南亚劳工来说,毫无疑问,他们渴望融入西方社会。但同时现实会告诉他们,你融不进去的,出身的差距太大了。吃几年苦,赚到在老家一辈子的钱,才是现实的选择。

     这也是我在新兴国家考察房产市场时发现的一个特殊现象,去发达国家务工的劳动力是房产市场的重要购买力。

     比如说斯里兰卡,18%的中高端公寓买家,都是在海外打拼的兰卡侨民。

     这也是海外房产投资者在观察新兴市场时一个常见的盲点。很多人会疑虑,当地人的工资有能力支撑现阶段的房价吗?

     很多时候,购买力来自于更高维的收入。

     2018年,中国的汇款接收金额是674亿美元,仅次于印度居于世界第二。而紧随其后的菲律宾达到了338亿美元,越南也有159亿美元。

    

     虽然绝对数量占优,但按照在GDP占比来说,中国国际汇款只占到了GDP的0.47%。而菲律宾占到了10.2%,越南占到了6.5%。

    

     中国一直不是一个出色的劳务输出国,我们的大城市已经吸纳了足够多的就业。我们习惯于用大城市的收入去衡量区域收入的天花板。

     但这个逻辑在新兴市场其实是不准确的。

     在当地,真正的高收入群体不是大公司的精英白领,而是那些在海外节衣缩食的劳工。他们给家人汇入了自己在伦敦、纽约的大部分收入。

     有一次在海外打车时,我遇到了一个印度裔司机。他有些紧张的问我,能不能把打车软件的单取消,然后用现金支付。

     “平台的付款要一周才能到,我的孩子马上要交学费了,今天赚了钱我要抓紧汇回去。”

     这一幕,熟悉吗?

     门的里面:降维消费的突围

     在门内的人,过的真的舒服吗?

     也不是。在东南亚考察的时候,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在当地养老的白人老头。

     在他们本国,是标准的loser,每个月1000美元上下的退休金,收入只能勉强覆盖房租和账单。

     然而在东南亚,这个窘迫的退休金,就能让他们享受体面的生活。

    

     发达国家的降维冲击,其实比海外劳工的心酸还要残酷。一个族群的人不需要奋斗,就能够出生于另一个族群的终点线。

     正如文首提到的那个英国人,他所体验的就是降维创造的奇迹。这个在英国只能在底层打拼的年轻人,在泰国却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并逐渐实现财富自由。

     在Reddit的“财富自由”词条下,也有很多关于东南亚养老的讨论。人们畅想着,赚够25万美金,然后每月能有个1000美元左右的被动收入,就可以提前退休,到东南亚国家过上财富自由的生活。

     我也时常跟朋友开玩笑: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个人努力也没那么重要了。就算未来一事无成,拿着祖国的养老金也能去国外当个“洋”大人。

     2018年,泰国发放了约8万份养老签证,较2014年上升了30%。菲律宾发放了6437份养老签证,较2017年上升了10%。自1987年开始发放养老签以来,菲律宾已经向外国退休人员发放了63,538份签证。

    

     我能在自己奋斗一生的地方养得起老吗?

     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人发现自己不能。这时,去新兴市场降维消费,似乎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随着经济发达地区的逐渐变老,区域内的老年人口流动如同泄洪。

     CNN的一个报道中提到,在英国,只有62个领着西班牙养老金的退休者;而在西班牙,有7万名领养老金的英国人。

    

     这还仅仅是英国向西班牙的老龄化人口流动逆差,当一个人口大国开始老龄化时,又会对周边的市场产生怎样的冲击呢?

     向门外看:平等的机会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门外敲门,我们渴望着门内的大千世界。

     时代的洪流将相当一批人推进了大门。

     可是到了门内,我们发现,世界似乎也没那么美好。因为前面没有门了,下一个方向在哪里呢?

     今年的房地产寒冬很冷,但寒冷只是痛苦的一小部分,更大的痛苦在于,我们对房地产的未来失去信心了。

     最不公平的是房地产,最公平的也是房地产。

     房地产不公平,是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一代拼尽全力,甚至是6个钱包都未必能支撑起大城市的房子。

     房地产公平,是过去的那个时代,房地产是唯一一个对众生一视同仁的财富机会。只要你信它,买它,你就能实现财富的增值。

     后房产时代,在门内的我们该望向何方呢?

     砰,砰,砰。身后的门敲响了。

     本文已获转载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一柬资讯(ID:JPZtoutiao)开白。

     点赞对您是美德,转发对我是鼓励!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llhy1108”洽谈,添加时请注明“商务合作”字样,谢谢合作!

     版权声明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24小时之内删除处理。

    

     龙门

     经典财经,启迪生活!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开启智慧之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