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文选】罪业的忏悔方法
2015/4/9 龙泉寺龙泉之声

     (二)罪业的忏悔方法

     在持戒修行过程中,刚开始肯定难以做得圆满,只有到二地菩萨(也即离垢地菩萨)以上才能保证持戒完全清净,一般人由于无知、放逸,或烦恼炽盛、或环境所逼等因缘,对于善行和戒律难免会有小的亏损,甚至会有大的违犯。因此,对自己和对别人不宜过于求全责备,也不应自暴自弃。有了亏损或违犯,应该积极地忏悔和改善。就像衣服脏了要洗,破了要补,不可任它积垢和破烂,也不可不穿衣服而无羞无耻、挨冻受寒。应该常披戒善好衣,庆幸、爱护,有染思洗。

     忏悔即是洗除罪垢。忏悔则清净,清净得安乐。如《大般涅槃经》说:“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卷第十九)《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卷第七)

     如果受了戒,做了杀、盗、邪淫、妄语等恶行,则既有业道罪,还有犯戒罪。针对这两种罪,忏悔的方法有两种:化教忏和行教忏(或称制教忏)。化教忏能净除业道罪,行教忏能净除犯戒罪,如《行事钞资持记?释忏六聚法篇》说:“化、行二教,罪忏相须。若唯依化忏,则制罪不亡;若专据制科,则业道全在。故当化、行齐用,则使业、制俱除。”(卷中四下)

     1、忏业道罪法

     忏除业道罪的化教忏又有理忏和事忏两种。理忏要证悟无生智而破除罪业,一般人难以做到。事忏如《备览?忏悔篇》说:“若论事忏,……严净道场,称叹虔仰,或因礼拜,或假诵持、旋绕,竭诚心缘胜境,则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转报,或有轻受。并如佛名(《佛说佛名经》)、方等诸经所明。……《虚空藏经》、《占察经》等并明悔法。若准《业疏》,须具五缘:一、请佛菩萨为证(即奉请众圣也);二、诵经咒(即诵经讽咒);三、说己罪名(即说忏悔);四、立誓言(即今发愿);五、如教明证(即今求相,简择邪正)。”

     2、忏犯戒罪法

     忏除犯戒罪的行教忏有特定的作法仪轨。针对不同品类的犯戒罪,忏悔的仪轨有所不同。

     对犯戒罪的品类,前面有所讲述,再概略来说。五戒、八戒的前四条是重戒,如果犯了根本就是上品罪;如果做了身、口方便,没犯到根本,就是中品罪;如果只是起心谋划,没有动身、口,就是下品罪。四条重戒之外的戒,如饮酒、非时食等,犯了根本,是中品罪,其方便罪都是下品。违犯四条重戒兼带的次等戒,结中品或下品罪,如杀鬼神是中品罪,杀畜生是下品罪;盗鬼神物是中品罪,盗畜生物是下品罪;对鬼神大妄语是中品罪,对畜生大妄语是下品罪,对人小妄语是中品罪等,这些次等戒的方便罪都是下品。但与鬼神或畜生行淫,是上品罪。

     (1)自责心悔过法

     如果率尔起心或者无意而误犯,归属下品,自责心悔过就可以。依《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正式的作法可以如下:

     对佛菩萨圣像,长跪合掌,心生惭愧,口言:“我某甲优婆塞(女居士自称:优婆夷),误断畜生命(随所犯而说),犯一(或众多)下品罪。我今自责心悔过!”(说一遍)

     (2)对人忏悔法

     如果明知而犯中、下品罪,应找授戒师忏悔。找授戒师困难时,可找其它知律的出家人忏悔。如果找不到出家人作忏悔,那么殷重地自责心悔过,并自誓终不复犯,罪业可得消减乃至灭除。

     居士对人忏罪的作法仪轨,律中没有完整的明文。在律中,居士的上、中、下品的犯戒罪都归属比丘戒的突吉罗罪(小罪),而比丘忏悔突吉罗罪的作法仪轨在唐朝以前传译到中国的律典中也没有完整明文,道宣律师根据义理审定了一个仪轨,如《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说:“佛言:若故作者,犯应忏突吉罗。……正明忏仪:律并无文,准用前法,理通除灭。”(卷下)依义理将这个仪轨略作改造,应可作为居士的忏悔仪轨。仪轨如下:

     [1]请忏悔主

     (求忏者到一知律出家人所,作礼问讯,长跪合掌,作如是请)

     求忏者:大德(对比丘尼则称:大姊;以下例同)一心念!我某甲优婆塞(女居士自称:优婆夷;以下例同)犯故饮酒、方便欲盗人重物(随所犯而说)……等中品罪,今请大德作忏悔主,愿大德为我作忏悔主,慈愍故!(三请,第三遍说“大慈愍故”)(依四分律,多条同品的罪可合在一起忏)

     忏悔主:善!

     求忏者:尔! (一拜)

     [2]审察从生罪:

     忏悔主:汝犯此罪至今,有多少时了?可曾向人发露否?(如果犯戒后有覆藏心,没有即刻寻求发露忏悔,那么就有最初的覆藏罪,是根本下品罪。如果经过一夜,没有发露,那么又有经夜覆藏的从生下品罪。如果第二天以后,还不发露,那么就每天增加一条随夜展转覆藏的从生下品罪。先要忏除经夜覆藏和随夜展转覆藏的从生下品罪,然后忏除最初覆藏所产生的根本下品罪,最后正忏原本犯戒罪。如果犯戒后没有覆藏心,即刻寻求发露忏悔,那么没有覆藏罪,可以直接正忏原本犯戒罪)(求忏者回答后,如果说没有覆藏,则直接作第[5]项正忏原本犯戒罪;如果有覆藏,忏悔主如下说)

     汝犯此罪之后,即应发露忏悔。因最先覆藏,不肯发露,得根本下品罪;经过一夜,从此下品罪中,生出一品经夜覆藏下品罪;次日就该发露,又不发露,复得一品随夜展转覆藏下品罪。

     据汝所说,每条本罪各有三品小罪:一品是最先覆藏的根本下品罪,此一品罪,又有经夜、随夜覆藏的从生下品罪,故云有三品小罪。先忏从生罪。

     [3]先忏从生下品罪 (求忏者对忏悔主长跪,彼此合掌,作如是言)

     求忏者: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优婆塞犯故饮酒、方便欲盗人重物(随所犯而说)……等中品罪,最先不发露,犯覆藏下品罪;此罪识知,故不发露,经宿犯经夜覆藏下品罪,不忆数;经第二宿以去,复犯随夜展转覆藏下品罪,不忆数。我今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犯,发露,知而不覆藏。我今自责,心生厌离!(一遍)

     忏悔主:善!

     求忏者:尔!(一拜)

     [4]次忏根本下品罪(求忏者对忏悔主长跪,彼此合掌,作如是言)

     求忏者: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优婆塞犯故饮酒、方便欲盗人重物(随所犯而说)……等中品罪,最先不发露,犯下品罪。我今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犯,发露,知而不覆藏。我今自责,心生厌离!(一遍)

     忏悔主:善!

     求忏者:尔!(一拜)

     [5]正忏原本犯戒罪(拜后,仍然长跪,彼此合掌,至诚舍罪)

     求忏者: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优婆塞犯故饮酒、方便欲盗人重物(随所犯而说)……等中品罪,以故作故,复犯非威仪下品罪。今向大德发露忏悔,更不敢作。愿大德忆我!(一遍)

     忏悔主:自责汝心,生厌离!

     求忏者:尔!(一拜问讯)

     根本说一切有部(萨婆多部)律的忏罪仪轨相对简单一些,略加改造,作为居士的忏罪仪轨,如下:(凡所犯罪,皆有方便罪,说罪时应一起说之。求忏者对受忏者先作礼敬,然后长跪合掌而说)

     求忏者:大德(对比丘尼则称:大姊)一心念!我某甲优婆塞(女居士自称:优婆夷),犯有故饮酒、方便欲盗人重物(随所犯而说)……,犯一(或众多)中品可悔罪,及此方便罪,并不向人发露而覆藏罪。此所犯罪,我今于大德(大姊)前,从清净来,并皆发露,不作覆藏,由发露已,便得安乐。(说三遍)

     受忏者:汝见罪否?

     求忏者:我见!

     受忏者:将来诸戒能善护不?

     求忏者:能护!

     受忏者:善!

     求忏者:尔!(礼谢而起)

     (3)犯上品重罪后的做法

     如果犯了上品重罪,就丧失戒体,不可再受戒,但不应该自暴自弃,还应找出家人发露悔过,并依化教忏法痛切忏悔,则来生可以不堕落。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说:“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惟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

     依大乘律,净除罪业后,还可再受戒,如《大乘义章?三聚戒》说:“《地持》说:小乘法中,犯重禁已,遇缘舍戒,后若重受,终不得戒,边罪难故。菩萨不尔,犯重禁已,舍菩萨戒,后若重受,还复得戒。何故如是?菩萨法中有二缘故,重受得戒。一、多身求果,微善亦去,所以得戒,故《地持》中:若有善心构牛乳顷,亦得受戒;二、菩提心是广大意,能灭重罪,是以得戒。”(卷第十)《梵网经菩萨戒本》说:“若有犯十戒(十重戒,含五戒的四重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花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受戒。”

     如果知道自己可能会犯到根本重罪,如自卫反击时,最好能在犯戒之前舍戒。舍戒只要对能理解意思的人,包括犯戒的对象,说一遍就可以,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若舍戒时,都无出家人,若得白衣,不问佛弟子、非佛弟子,但使言音相闻,解人情去就,亦得舍戒。舍戒一说便舍,不须三说。”(卷第二)例如说:“我舍不杀生戒(随所舍戒条而说,或通说舍五戒、舍八戒)。”这样没有犯戒罪,只有业道罪,忏悔容易一些。如果不是杀父母等逆罪,那么即使没有忏悔清净,也还可以重受戒。当然,这样的业道罪要尽量避免,道心强的人宁死不造恶业。

     所有的忏悔关键要有惭愧心和恳切心。另外,如果发起了真实的菩提心,那么忏罪的力量更大,如《优婆塞戒经》说:“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卷第一)《菩提行经》说:“已作暴恶众罪业,依菩提心剎那脱……譬如劫尽时大火,剎那焚烧罪业薪。”(卷第一)

     (三)解行并重趣菩提

     以上引述的是四根本戒的概要,是兼顾明理和实用,摘取在现代可能比较契机的部分,用以指导常规的行持,更详细的内容可研阅相关的戒律典籍。

     戒律是从佛的慈悲门、般若慧中流演出来的,又密切结合现实生活,如果好好研学和行持,就会体会到皈依、业果、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般若慧等众多内涵,如《四分僧戒本》说:“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因此戒律的学修不应厌繁,不应得少为足。

     虽然律典浩瀚,但是核心还是要落实到行持上,用佛法戒律的智慧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而不是随便看一看、听一听、了解了解理论知识就够的,否则这只能说是种种善根、结结缘而已,没有真正得到佛法的功德。如果真正得到佛法功德的话,内心里就会有佛法的作用,无量功德就有无量的作用,内心里的动力是很强的。道宣律师《净心诫观法》说:“直读之,少时即遍;依诫起行,一生不彻。贵在快行,不在快读。手执眼看,宜应垂泪,生难遭想,如见世尊。何以故?宣扬劝发顺圣道故,教汝净心趣菩提故。”(卷下)

     另一方面,戒律理论的学习和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佛法的根本是修心,如果对戒律义理的认识和理解不够,那么虽然不犯戒条,但是内心不能跟戒律深广的内涵和意趣相应,就不能算是圆满的持戒,得到的功德也比较有限。就像一个故事讲,一个旅行者到一个地方,看到很多人在凿石头,就问他们是干什么,一个人说:“我们要凿平这些石头。”一个人说:“我们要盖一座房子。”一个人说;“我们要盖一座大厦!”三个人的认识和心态不一样,内心的力量和行为的效果也就可能不一样。《羯磨疏济缘记?释集法缘成篇》说:“【疏】戒具解昏,虽行等梦。制取余者,意在明人应僧圆教耳,岂唯孤行辄济其神乎?【记】僧取知法,解行兼备方能被事,故云圆教。无解之行,谓之孤行,虽复秉持,不资神用。”(卷一之五)

     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是通达教理,而又行持无缺,也就是解行兼备,便能更好地稳生定慧、速成菩提,如《行事钞资持记?释释相篇》说:“依之修行,善识其种相者,便发生定慧,克剪烦恼。若暗于所缘,随流染惑,岂能反流生死,方更沉沦苦趣。所以依教出相,具显持犯。必准此行之,庶无祸害焉。【记】‘依’下二句明顺教,上句是行,下句即解,行解两具,戒学功成。‘便’下,显胜益。……‘必’下劝修。庶,望也。祸害即上‘苦趣’,谓三途也。此且举损以劝,须知奉戒不唯免害,发生定慧必由此尔。”(卷中一上)《大宝积经》说:“心解行无染,不久证菩提。”(卷第八十六)

     总之,我们学佛行善,乃至受了戒,不管是在家、出家,都应该以戒为师,学戒持戒,解行并重,依循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来安身立命、待人处事,从而自利利他、弘护善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不断增长福德智慧,增进自他生命境界,稳速趣向无上菩提!

     文:摘自《法音》2008年第12期“以戒为师,进趣菩提(下)”

     图:摘自学诚法师即将推出新书《苦乐人生》

     龙泉寺龙泉之声微信号:longquanzhishen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