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 | 系统完整的认识“心”
2017/8/23 龙泉寺龙泉之声

    

     上周与您分享了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系列开示第十讲第4节,法师谈到要与无为法的涅槃寂静相应,靠的是智慧;与有为法相应的更重要是靠福德,福德不够就会障碍重重。

     今天继续与您分享百法开示第十讲第5节。在本节中,法师谈到祖师大德、佛菩萨把如何体会、如何系统完整的来认识内心世界、用功的方法等等,这些经验传递下来,变成经论。我们今天学习经论,就是要传递和掌握这种用心的经验,这才是佛法的一种传承。

     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系列开示第十讲·第5节

     世亲菩萨《大乘百法明门论》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做。如是次第。

     ──《大正藏》第31册,第855页

     讲|学诚法师

     释迦牟尼佛说的“一切法无我”。那么“一切法无我”这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裟婆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观察。那也就是它世间法它就建立在有为法“生住灭”的成就上。它实际上面,它只是建立在“生住灭”的住见上的成就,暂时存在的成就。那这个佛法就不同,这也就是,我们传承佛陀的这种教法、传承佛陀的这个说法、佛陀这种思想、理论,不是凭空说,我们念经我就传承这个教法,不是那么一回事情。

     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够用佛陀的这个教法来作意,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团体的这样子,弘法利生事业的开展。就是我们只有这么去做,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才是一个不共世俗社会的团体。如果不是照这么去做,那就跟世俗社会上面的单位一样,它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绝对不可能,即便有成就,那么它跟佛法的本意也不相干。

     人也好,社会也好,团体也好,事业也好,都是假借因缘和合而已,是不是?任何一法都是因缘和合而已。那这些因缘能够改变的,这些因缘都是跟自己的发心有关系。

     这样的话也就是很多人去研究“心”,去开发我们内心的宝藏,去追究心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但是实际上面,那世间上面那要去追究心的源头,最后这个源头也查不出来;要去开发内心的这种智慧的宝藏,最后呢,也开不了,是不是?并且呢,众说纷纭,就是各有各的说法,千百种、千万种的说法。这样的话,无形当中,我们就会把自己很多有限的东西、很多琐碎的东西、很多虚妄的东西,作为要开启我们内心宝藏、要来寻求我们智慧源头、要来我们内心的一种最本来的状态,去认知。那么这些的说法恰恰都是相反的,因为这些的说法,实际上面都是我们奔流不息的一些妄念的一种状态。

     你老想说,去追溯我们心的源头在哪里?智慧的大门在哪里?我们内心就不寂静了,内心都是在躁动,内心都向外追逐,不能反观自心,不能让我们的心寂静下来。这样的话我们很多问题就不能解决,只有心越来越动,越来越动荡,就是本来我们都是一颗杂染的虚妄的心,那么我们用一颗杂染虚妄的心,再去追逐心的源头,怎么能够追逐的到呢?

     本身就要让我们这种杂染虚妄的心静下来,沉静下来,寂静下去,然后慢慢慢慢我们才能够认清我们内心的一种方向,内心的一种状态,就是如果没有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反而让我们的心再动起来,并且动得越来越厉害,那你这样的话,只有跟佛法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而已。

     我们的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或者说世间上面很多的学问,实际上都是有这样的一些问题。那这个就是对整个的心的学问了解不够造成的,至少没有完整有系统的来认识造成的。

     因为没有系统完整的来认识,首先就没有这套学问,那么我们很容易就把我们自己的一种经验,把我们自己的一种认知附加上去,认为说我们应该要怎么样去做才是一种修行,才是一种修心。

     我们学习经论,他际上面只是我们来体会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的一种境界,他们告诉我们怎么样来体会,来认识我们的内心世界,用功的方法。也就是这些祖师大德、佛菩萨他把这些经验传递下来,变成经论,那我们今天学,我们就是要传递和掌握这种用心的经验,这才是我们佛法的一种传承。那如果我们的这种经验得到了,自然而然我们生命的状态和意义就不同,我们就能安住。那不能安住,刚才谈到了,不能寂静,因为躁动,因为你躁动,你就会患得患失。

     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讲第5节

     讲于北京龙泉寺德尘居

     2009年6月4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