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 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师表(四)(之二)
2017/10/2 龙泉寺龙泉之声

    

     上周您一同分享学诚法师《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师表》第四节“十条修学原则,精进努力行持”的第一部分,法师谈到,出家修学的十条原则,这十条是对前面“志、道、德、才、学”的具体落实。上节与您分享的第一条:恭敬三宝。三宝养希有、难得、尊贵,有大利益,我们要培养对三宝的恭敬心、虔诚心、希求心。

     本周刊载该文章第四节“十条修学原则,精进努力行持”的第二部分,法师谈到,对僧宝的恭敬也非常重要。三宝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佛是由法而成佛,成佛而说法,僧是依佛法而修行的。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不是对立的。敬佛就要敬法,敬法就要敬僧。

     文 | 学诚法师

     四、十条修学原则,精进努力行持

     对僧宝的恭敬也很重要。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自己也是三宝当中的一员,有没有把自己的出家相当成宝?有没有把现出家相的其他人当成宝?值得好好地反观。

     出家人可以做人天师表、众生福田,如果不把自己的出家相当成宝而自甘下劣,不重戒律,不如法修行,行为随随便便、马马虎虎,那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不自尊、不自爱,愧对这个僧相!

     我们看到其他出家人的时候,会不会觉的他是宝,很了不起,希有难得?如果不把别人当成宝,而当成“破铜烂铁”,看不惯,讨厌、别扭,进而轻慢、不敬、讥毁,那就自损福德、自障修行、破散僧团!

     唐朝道宣律师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僧网大纲篇第七》中说:“若有破戒、作恶威仪,当共软语乃至礼足,后生豪贵,得入涅槃……况余轻犯。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如牛黄、麝香、眼药、烧香等喻。破戒比丘为不信所烧,自堕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

     《大宝积经》说:“若在阿兰若,志求无上道,不应见人过,自谓最尊胜。憍恣放逸本,莫轻下劣人,彼于遗法中,渐次而解脱。比丘虽破戒,深信于三宝,是则解脱因,不应见其过。摧伏贪瞋难,勿惊于放逸,余习法应尔,是故不须说。若清净比丘,伺他人过失,是最非真实,不名修正法。如理修行者,当须自观察,求道诸比丘,舍离恶言论。常以欢喜心,独处于闲静。”(卷第九十二)

     《大般涅槃经》说:“复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虽有弟子解甚深义,复有笃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而诸弟子多起诤讼,互相是非,佛复涅槃,当知是法不久住世。复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解甚深义,复有笃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诸弟子修和敬法,不相是非,互相尊重,佛虽涅槃,当知是法久住不灭。”(卷第十八)

     当然,不观过失不是不辨是非,而是不要执取过失、心生轻毁、口出恶言。特别是同一个行为,既可以从功德角度看,也可从过失角度看,不要仅从过失角度挑剔。

     如《大智度论》说:“或见人有所思默无所说,便谓憍高自畜、不下接物;或见好下接物、恩惠普润,便谓欺诳谄饰;或见能语善论,便谓恃是小智以为憍慢……若见持戒清净者,便谓所行矫异。”(卷第二十三)弘一大师所辑《南山律在家备览·出家宗致》说:“《业疏》续云:今世出家,翻种苦本,不畏沉溺,多起下业。故彼文(《大宝积经》)云:又有二痈,谓求见他过、自覆己罪。向诸行者知来实苦,决定现世不造苦因,如知火烧汤烂,无有纳手足者,佛说罪事深宜远离。以不信所烧,随心造罪,更增俗人。”

     尤其有大功德人有时出现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我们如果观过、轻毁,对自己的伤害会非常大。阿罗汉还有习气所使的不如法行为,如《大智度论》说:“是习不名真烦恼。有人虽断一切烦恼,身口中亦有烦恼相出,凡人见闻是相已,则起不清净心。譬如蜜婆私诧阿罗汉,五百世在猕猴中,今虽得阿罗汉,犹腾跳树木,愚人见之即生轻慢:是比丘似如猕猴!是阿罗汉无烦恼心而犹有本习。又如毕陵伽婆蹉阿罗汉,五百世生婆罗门中习轻蔑心故,虽得阿罗汉,犹语恒水神言:小婢止流。恒神瞋恚,诣佛陈诉,佛教忏悔,(毕陵伽婆蹉)犹称(恒水神)小婢,如是等身口业烦恼习气二乘不尽。”(卷第八十四)初地菩萨持戒还不能完全清净,到二地菩萨才完全清净,八地才断尽烦恼,而且还有高地菩萨示现逆行,更不可轻毁、不敬。

     一个僧团中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看到不好的行为、现象,如果是小恶或者只是小的不良习惯,要体谅包容,善巧劝说、化导;如果是重大的破戒作恶,乃至破坏僧团,我们就不要附和、随顺,而要适当劝谏、阻止,或向僧团负责人报告。不管怎样,不应瞋怒、排斥、宣扬过恶,而应慈悲、帮助,不失恭敬,就像戒律中劝谏破戒比丘,仍然称呼“大德”。

     赵朴老在《白马寺一席谈》(1992年4月12日)说:“你看到现世间一些不好的东西,这很平常,你说是普遍的,这不错,但是勿做恶事嘛!这里要靠自己发大愿。……你不要说好象在佛教界外面对很多现实不满,在佛教界里面对现实就那么满意吗?不见得。因为还是在这个世界上。唐太宗曾经问玄奘法师:你们僧伽、僧团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呢?玄奘答了八个字:鱼龙混杂,凡圣交参。深潭里有鱼、有龙,是混杂的,有凡人,也有圣人,是交参的。纯而又纯,是找不到的……要这样想:正因为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事,所以我们佛教要普度众生,要在这个世界上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出家人要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先要带头从恭敬三宝开始做,特别对僧人,不论有德、无德,都不应轻毁。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说:“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劝发增上意乐会》云:希乐功德住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此骄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正次第。”(卷第四)

     特别不要因为看见上座法师一个过失,乃至一次过失,就耿耿于怀,从此不再信敬,即使他讲佛法正理,自己也认为他是说教、言行不一等等,不愿听受。有人认为这是依法不依人,认为他言行不如法,即使他是大德、老和尚,我也不听他的。这其实是倒执经义,因为“依法不依人”重点是自己要全心求法、依法,不是求全责备别人依法。即使对方是破戒之人,如果讲说佛法道理,我们就要敬重听受,如释迦牟尼佛过去生还从外道、罗刹舍身求法。当然,如果是大德高僧,所说有不如理处,我们可以不接受,或暂且存疑,但不应以瑕掩瑜、因噎废食,更不可轻毁、不敬。“依法不依人”也即要在法上分别,不在人上分别,唯法是求、唯法是依,恭敬所有的说法者。这是敬僧,更是敬法。

     有的人学了一些佛法,就拿着法观察周围的人,没有一个清净如法的,没有一个值得自己尊重求学的,这种状况就非常糟糕。尊重法、以法观察是没错的,但先要以法观察自己,特别要“依智不依识”,而初修者往往在凡情妄识中,被我执、我见所迷,说是“依法”,其实是“依我”而已。明朝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流俗知见,不可入道。我慢习气,不可求道。未会先会,不可语道。……自信己意,不可问道。……依文解义,不可会道。”(卷第二)因此一定要谦虚谨慎、恭敬三宝,特别要积极依师学法。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菩萨修正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文、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谓诸菩萨为求义故从他听法,不为求世藻饰文词。菩萨求义,不为求文。而听法时虽遇常流言音说法,但依于义,恭敬听受。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暗说大说,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补特伽罗。如是菩萨以理为依,补特伽罗非所依故,于真实义心不动摇,于正法中他缘匪夺。又诸菩萨,于如来所,深殖正信,深殖清净,一向清净,唯依如来了义经典,非不了义。了义经典为所依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不可引夺。何以故?以佛所说不了义经,依种种门辩本性义,犹未决定,尚生疑惑,非了义故。若诸菩萨于了义经不决定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犹可引夺。又诸菩萨于真证智见为真实,非于闻思但识法义,非真证智。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修所成智所应知者,非唯闻思所成诸识所能了达。如实知已,闻如来说最极甚深所有法义,终不诽毁。是名菩萨修正四依。”(卷第四十五)

     《菩提道次第广论》说:“应如菩萨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离轻蔑杂染者,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不应作意五处所者,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如本生中亦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卷第一)

     其实三宝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佛是由法而成佛,成佛而说法,僧是依佛法而修行的。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不是对立的。敬佛就要敬法,敬法就要敬僧。在佛世时,释迦牟尼佛自说“我在僧数”,也随僧团接受供养,更表明三宝是一体的。如《优婆塞戒经》说:“观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无量福。是故我于《鹿子经》中,告鹿子母曰:虽复请佛及五百阿罗汉,犹故不得名请僧福,若能僧中施一似像极恶比丘,犹得无量福德果报。何以故?如是比丘虽是恶人,无戒多闻、不修善法,亦能演说三种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诽谤佛法僧宝,执持如来无上胜幡,正见无谬。若供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若观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卷第六)我们一开始就要培养这样的观念。

     当然要对所有的佛像、所有的出家人都有很深的恭敬心,也是很不容易的,但至少在我们的心目当中,要有比较相应的某一尊佛菩萨,一看到这尊佛菩萨就感到非常亲切,有非常强烈的一种恭敬心、希求心。对出家人的恭敬心也是一样,要慢慢去做,先从一个二个三个做起,慢慢去培养。儒家讲推己及人,可以先在同一个寮房、堂口里面,从我们周围的人开始练习互相恭敬、互相尊重,然后慢慢养成对整个三宝都恭敬的宗教情操。

     以上内容为《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师表》第四节第二部分

     原载于《法音》2008年2期

     (一)珍惜出家善根,不负暇满人身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一)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二)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三)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四)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五)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六)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七)

     (三)依止师友团体,共住共学共事(之一)

     (三)依止师友团体,共住共学共事(之二)

     (三)依止师友团体,共住共学共事(之三)

     (三)依止师友团体,共住共学共事(之四)

     (四)十条修学原则,精进努力行持(之一)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