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智双翼,度功德海 (分类精选) | 学诚法师答问十分
2018/1/6 龙泉寺龙泉之声

    

     图 | Jamie Oliver Aspinall

     佛法的两个核心是慈悲与智慧,如鸟之双翅,悲智具足才能飞度诸佛功德大海,缺少哪一样都如折翅鸟。

     ——学诚法师

     最近读《红楼梦》,觉得简直就是一部佛经,其中有一个地方,写贾府的一个小姐迎春面对下人偷拿自己的东西卖掉赌博一事,迎春读《太上感应篇》,并对下人的行为不加责罚。黛玉说她是:虎狼屯于阶壁,尚谈因果。而宝钗不加评论,只一起读佛书。我想问,做事管理与佛法的关系是什么?

     网友

     学诚

     法师

     既要有智慧去调伏自己的烦恼,也要有慈悲去帮助他人,还要有果决善巧的方法。佛法本身包括了仁慈、智慧、勇悍等等内涵,只是我们自己常常片面去理解而已。

     顶礼师父!比如一次糟糕的网购,确实是卖家的问题。给差评可以提醒其他买家注意并警醒卖家,但势必伤害卖家信誉;给好评念在卖家的辛勤付出做生意不易,但恐纵容奸商。两者都是利他发心却难以兼利双方。请问师父,佛法在类似事情上难道只讲发心,不讲是非?请师父开示!

     网友

     学诚

     法师

     依佛法处事,既要讲智慧,又要讲慈悲,但能做到几分,跟个人的修行是紧密相连的。佛法的慈悲利他,是要帮助众生解脱惑业,而不仅仅指生活中的物质利益;佛法的智慧,是要看清内心的善恶、断除烦恼,不仅仅指世间的是非。佛陀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要长远发心、大处着眼。

     师父,看到有些文章写那些经历地狱般痛楚的人勇敢披露过去受过的惨痛,反倒是我看的人一身鸡皮疙瘩很痛心,世上人性至今果有魔鬼!妈妈告诉我不要深陷在这些负面新闻的思考中,那些人是他们的因果。我觉得只论因果太冷漠,您认为如何看待人性的恐怖?

     网友

     学诚

     法师

     佛法的慈悲,让我们对于他人的痛苦和世界的阴暗,绝不作一个旁观者;佛法的智慧,让我们不偏执于一点,愤怒或悲伤,而是用缘起和业果来引导自己的行动,把改善世界的愿望落实在当下的一言一行上。

     慈悲引导智慧,智慧辅助慈悲。

     师父,工作中遇到动机复杂的来访者,是拒之,断之,还是导之?如拒之,会被认为无普度之量;断之,会被认为是无情之举;导之,又担心无法掌控时局变化。作为个人,我愿导之,但作为一个机构管理者,我认为不可不讲原则与风险管理。难啊!

     网友

     学诚

     法师

     对事要讲原则,用智慧心;对人要结善缘,发慈悲心。

     慈悲不等于一味接受、是非不辨,而是希望帮助人离苦得乐的心愿。慈悲是长远的,不在于一时一事。要真正实现慈悲,需要方法、步骤、规则,不是假慈悲、滥慈悲。

     师父您好。有一句话:“慈不带兵,义不养财。”这句话您怎么看呢?居士在工作中如何不被这句话所困惑呢?

     网友

     学诚

     法师

     慈悲要以智慧去辅助,智慧要以慈悲去引导。做事情要有大局观,因果观,从长远来看。自己慢慢体会。

     师父您好。我有一个同学说他已经智慧了,可我觉得他智慧之后变得特别自我。我理解的是,人学佛是要普度众生,救众生于水火。可是他说学佛是修自己,佛是智慧不是度人。我不是很明白。师父,大彻大悟和普度众生矛盾吗?

     网友

     学诚

     法师

     这绝不是真正的智慧。佛法的两个核心是慈悲与智慧,如鸟之双翅,悲智具足才能飞度诸佛功德大海,缺少哪一样都如折翅鸟。修行不可想当然,用佛法的名词来解释自己的状态,其实根本就是两回事。

     好心做一些事,反而被人说,有的时候真的很难坚持本心。想做一个善良的人,却害怕受到伤害,不去做自己心里又不好受。

     网友

     学诚

     法师

     慈悲对待他人,智慧对待自己。用智慧消解了内心的烦恼,才能有更大的力量去帮助他人。缺乏智慧的慈悲,就走不长久。

     弟子面对道德绑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可越宽容,对方越过分索取,若哪天帮不了便会怪罪于我。

     网友

     学诚

     法师

     随自己的发心与能力去帮人,而不是随他人的胁迫或顾及人情、面子去做。自己要有定力,才不会被他人的烦恼绑架。眼前做不到的,要多发愿,希求更多悲智,更究竟地利益众生。

     我前几日被人骗钱财,因为信任了陌生人而造成自己的损失。从佛教来说,我们对待陌生人到底要不要信任和仁义呢?如果对陌生人信任和仁义,那就可能伤害到自己的利益,但是没有了仁爱,佛教的精神如何落实呢?真的很迷茫,希望法师指点。

     网友

     学诚

     法师

     到底该如何面对境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因缘,比如“小马过河”的故事,马、松鼠、牛对这条河的看法和渡河方法完全不同。佛法并不是刻板教条的道德要求,而是告诉我们基本的道理,如业果、空性等,提升人心的慈悲和智慧。这样,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就能够明白是非,并结合自身、观察因缘,做出让自己心安,又对自他未来都有益的选择。

     精选自学诚法师微博

     点击“阅读原文”可向学诚法师提问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