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 离惑业苦 得究竟乐(一)
2018/6/18 17:58:48 龙泉寺龙泉之声

本周起,理念栏目将与您一同分享学诚法师2007年在《法音》杂志发表的文章——《离惑业苦 得究竟乐》。法师谈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不究竟,无常、变化和不究竟就会产生痛苦。
本周刊载该文章的第一部分。法师谈到,地狱,很苦!鬼道,也很苦!畜生道,也是苦!天人堕落受苦!人身有时亦有一些乐受,但其实只是虚假的、表面的、短暂的快乐,不仅不能满足人类无穷的欲望,反而可能引发很多痛苦。“诸佛说言:三界无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横生乐想。”
文 | 学诚法师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不究竟,也是苦、空、无我,富贵不定、生命无常,无常、变化和不究竟就会产生痛苦。
地狱,很苦!鬼道,也很苦!畜生道,分两类:家养和野生,家畜虽然不愁吃喝,但最终被宰杀、吃掉,痛苦!野生的生活困难,居无定所,四处寻找食物,时时担心天敌和人类捕杀,也是苦!就是天人,天天在欲乐或禅定中,基本上没有什么苦受,但业报完了,五衰相现,福尽而死,堕落受苦!
《杂譬喻经》说:“昔佛与诸弟子入舍卫城欲乞食,道边见有一坑,举城污露诸不净物悉在其中,见一老母猪将诸肫子,共卧不净坑中。
时佛微笑,现四十齿并出四牙,从四牙中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周及十方,其光明还绕佛身三匝,从胸上入。诸佛之法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欲说畜生事光从膊入,欲说饿鬼事光从髀入,欲说人事光从脐入,欲说诸天事光从胸入,欲说声闻事光从口入,欲说缘觉事光从眉间相入,欲说诸佛菩萨事光从顶入。
阿难见光从胸入,知佛欲说诸天事,即时长跪白佛,请问其意。佛语阿难:过去无数劫,有一长者乏无儿息,唯有一女,端正殊妙,聪明辩慧。其女父母甚爱重之。女年既大,便说一偈问父母言:一切驶水流,世间苦乐事,本从何处出?何时当休息?
父母闻之,庆其奇雅,不知何言以答此偈。其女欲解此义而不蒙答,便大愁忧,不复饮食。父母见女愁忧,便大恐懅,即时为设大会,请诸婆罗门及多智长老,众人云集。供设既毕,于众会中施一小床,女坐其上,还说前偈以问众人,众人默然无能答者。长者即以七宝盛满一盘而宣令曰:其有能答者,以此与之。
时有一婆罗门,形体端正而智慧鲜少,贪其珍宝,便言:我能答也。其女闻之,即说偈以问,婆罗门亦不解此偈义之所归,直言:此事都无所有也。女即思惟,即得无所有定,便自唱言:此真大师,益我不少!
女后命终,上生无所有处,过四十劫,尽彼天寿,来生此间。尔时长者女者,此老母猪身是也,天福已尽,宿命罪至,于此世受猪形也。此女本说问时,若遇明师,即可得道。此女虽行禅定,无有智慧,定报既终,还堕恶道也。”
人身苦乐参半,容易修道。如果不修道,所忙的无外乎吃、穿、住、行、享受等,往往会变成生命追求的主要内容,一生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苦多乐少,甚至纯苦无乐。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往往历经种种坎坷,遭遇种种磨难,饱尝种种辛酸,承受种种痛苦。我们的亲友、事业也常有种种的不如意。
我们所居住的世间,更是充斥着水火风灾、疾病饥饿、争斗战乱等天灾人祸。有时亦有一些乐受,但其实只是虚假的、表面的、短暂的快乐,不仅不能满足人类无穷的欲望,反而可能引发很多痛苦。就像热疮发痒,搔得痛快,以后更痒;也像口渴喝盐水,越喝越渴,始终热恼,其实是苦,没有一点真实安乐。
如《大智度论》说:“是身生时死时,所近身物、所安身处皆为不净,如香美净水随百川流,既入大海,变成咸苦;身所食啖种种美味、好色、好香、细滑上馔,入腹海中变成不净;是身如是从生至终常有不净,甚可患厌。
行者思惟:是身虽复不净,若少有常者犹差,而复无常;虽复不净、无常,有少乐者犹差,而复大苦。是身是众苦生处,如水从地生、风从空出、火因木有,是身如是,内外诸苦皆从身出。内苦名老病死等,外苦名刀杖、寒热饥渴等,有此身故有是苦。
问曰:身非但是苦性,亦从身有乐。若令无身,随意五欲谁当受者?
答曰:四圣谛苦,圣人知实是苦,愚夫谓之为乐。圣实可依,愚惑宜弃。是身实苦,以止大苦故,以小苦为乐。譬如应死之人得刑罚代命,甚大欢喜;罚实为苦,以代死故谓之为乐。
复次,新苦为乐,故苦为苦。如初坐时乐,久则生苦,初行、立、卧亦乐,久亦为苦。屈申、俯仰、视眴、喘息苦常随身,从初受胎出生至死,无有乐时。若汝以受淫欲为乐,淫病重故,求外女色,得之愈多,患至愈重;如患疥病,向火揩炙,当时小乐,大痛转深。如是小乐亦是病因缘故有,非是实乐,无病观之,为生慈愍。离欲之人观淫欲者亦复如是,愍此狂惑为欲火所烧,多受多苦。
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身苦相、苦因。行者知身但是不净、无常、苦物,不得已而养育之,譬如父母生子,子复弊暴,以从己生故,要当养育成就。身实无我,何以故?不自在故。譬如病风之人不能俯仰行来,病咽塞者不能语言,以是故知身不自在。如人有物随意取用,身不得尔,不自在故,审知无我。行者思惟是身如是不净、无常、苦、空、无我,有如是等无量过恶。如是等种种观身。”(卷第十九)
《百喻经》打譬喻说:“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本以来常无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如彼痴人于半番饼生于饱想。世人无知,以富贵为乐,夫富贵者求时甚苦,既获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中都无有乐,犹如衣食遮故名乐,于辛苦中横生乐想。诸佛说言:三界无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横生乐想。”(卷第三)
以上内容为《离惑业苦 得究竟乐》第一部分
原载于《法音》2007年第7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