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从不是一个人的事 | 学诚法师答问十分
2018/6/25 17:45:39 龙泉寺龙泉之声

    

     图丨Ryo Takemasa

     好比物的价值要借助“交换”来体现,人生的价值也是通过他人和环境来体现的,必须把个体的坐标置身于群体、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性和意义。我们活着,也不仅仅是赚钱、吃饭而已,要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人创造价值。所有人各司其职,互相奉献,社会才能够顺利运转,利乐众生。

     ——学诚法师

     师父,与人沟通时经常拉不下脸,哪怕是正常的要求都不愿提出,怕对方不开心或拒绝,但迎合了别人,又自觉吃亏而十分自责;对有利益纠葛的人,则无法保持自信坦然的心态与之沟通。请师父开示,万分感激!

     网友

     学诚

     法师

     内心深处的症结是:又爱名又爱利。因为爱名,生怕得罪人,损害了别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所以不敢拒绝,唯唯诺诺;因为爱利,所以舍不下自己的利益,总会纠结。对治前者,要懂得,别人眼中的你都是虚幻的,是ta内心的标签,不应追逐执著,好好做自己。对治后者,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寻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利益有眼前的与未来的,有短期的和长久的,佛法讲“自利利他”,就是用智慧来实现最长远和彻底的“双赢”。

     我是一名诉讼律师,已在龙泉寺皈依,在工作中:一、会承受客户、法院的外在压力,被外境牵引;二、该职业容易造语恶业;三、案件除非调解,必存在对立两方,而佛教智慧是消除二元;四、即使我方赢了,对方企业和员工会受负面影响。寺庙倡导“心文化”,不少师兄应有我类似的困惑。请师父开示!

     网友

     学诚

     法师

     佛教消除对立,不是在缘起上泯没分别,而是在万事万物本性的层面去观待,去除分别心。菩萨修五明,以内明为根本,则一切世间的事业、议论皆为佛法之用。世间工作按世间规则去做,尽心尽责,但发心上更广大、长远。坚持学修,自己的慈悲与智慧提升了,很多境界就能够去超越。

     请问师父,我是单位副职,被心胸狭隘的正职不断疯狂打压、暗算,现在气场弱爆了,已变成沉默是金,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才好呢?

     网友

     学诚

     法师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沉默是金是语言上的沉默,不是内心的沉寂,内心依然是积极的:培养业务能力,磨砺心性,净罪集资,坦荡清净做人做事。

     师父,为啥我有一种没活过的感觉?佛法说,人的生命和其他人是息息相关的,我为啥感觉不到?在这个城市里,我总感觉自己是孤零零的,也不知道为了啥去生活。我总在佛书上找答案,却在生活中太孤单,活得似乎没意义,感觉就像在人生旅途里漂泊的浮萍,无所归依。

     网友

     学诚

     法师

     理论与实际离得太远,就会感到空虚和迷茫。学习佛法不是靠看书、在网上找资料就可以的,而是心业力的传递,必须要亲近师友,接触真正修行的人,才能体会到法的内涵。

     好比物的价值要借助“交换”来体现,人生的价值也是通过他人和环境来体现的,必须把个体的坐标置身于群体、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性和意义。比如,我们的平静生活依赖于和平的大环境,看似平凡,其实不普通,有许多人的努力在保护我们;我们所住的房子,每一块砖、每一根钢筋,都经过许多人的手才成为现在的样子。我们活着,也不仅仅是赚钱、吃饭而已,要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人创造价值。所有人各司其职,互相奉献,社会才能够顺利运转,利乐众生。

     是否孤独,不在于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而在于我们心里想着多少人。

     师父吉祥!弟子感觉修行精进时大多会遭遇较多逆缘,弟子身边及网上也有一些人有这种感觉,师父也曾开示过修行应注重内心,不应过多关注外境,但弟子仍旧困惑,这是必然的吗?如果是,那一般人如何能对佛法生起亲近或信心呢?

     网友

     学诚

     法师

     没有这样的必然,顺逆皆正常。普通人遇顺境则生贪着、骄慢、懈怠,遇逆境则生怨怼、自卑、迷茫,佛法的用心则让我们无论在什么境界中都能成长。

     法师,生活中常有善缘变恶缘的,这些常常身不由己,请问如何破解?在生活中每天怎样修行,特别是遇到逆境时,怎样时时护持清净心呢?

     网友

     学诚

     法师

     佛法是要用智慧去引导内心、转化内心,那么首先要让自己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闻思开始。每天都要去听闻佛法,然后放在心里去琢磨、思维。有了这个不变的功课,当遇到境界的改变时,内心就有一份力量去面对了。

     敬爱的师父!请问,怎样判断自己的学佛状态是真精进,还是太着急呢?是情绪高昂,还是法喜充满呢?是勇于突破,还是用力过猛呢?

     网友

     学诚

     法师

     无法判断,说明自己还没有跨越这个境界,没有“上一个台阶”的体会。修行需要长期的熏习和积累,真精进蕴含在平平淡淡中。等你有过与法相应的体验,一对比,自然能认识出烦恼躁动的心态来。

     礼顶师傅,今日工作频繁出错,如何改掉自己粗心大意的坏毛病呢?

     网友

     学诚

     法师

     这一句话里面就有两个错,发现了吗?做事不要急,停下来再检查一遍。

     精选自2018年6月24日学诚法师微博

     点击“阅读原文”可向学诚法师提问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