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丨离惑业苦 得究竟乐(八)
2018/8/6 22:09:48 龙泉寺龙泉之声

    

     上周,我们与您分享了学诚法师2007年在《法音》杂志发表的文章——《离惑业苦 得究竟乐》第七部分。法师谈到,真正修行要具备两种条件,内因是暇满人身,外缘就是有好的善知识、好的同行、好的修行道场,这些都是修道的助缘。

     今天,我们与您分享本文的第八部分。法师谈到,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远离惑、业、苦的纠缠,迈向究竟安乐的涅槃,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发心,共同努力,共同勉励,共同承担,共同将佛陀的家业发扬光大。特别要发心共同来建设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队,依着团队来学佛修行、弘法利生。

     文 | 学诚法师

     在这修行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自身的提升,同时还要发心利益众生。因为自己与众生是息息相关的,自利与利他是一体的。不认识、不相信这个道理,也是一种无明烦恼。

     佛教的宗旨就是要引导一切众生究竟远离痛苦、得到快乐,这是佛教慈悲的精神。

     如《大智度论》说:“菩萨远离怜愍众生心,但行般若波罗蜜,求诸法实相,或堕邪见中。是人未得一切智,所求一切智事心未调柔故,堕诸边,诸法实相难得故。是故佛说菩萨从初发心怜愍众生故,著心渐薄,不戏论毕竟空:若空有此过,若不空有彼过等。”(卷第九十五)

     《瑜伽师地论》说:“当知此中正行功德殊胜菩萨,为利自他勤修正行,用利他事以为自事,声闻独觉则不如是。由诸菩萨用利他事为自事故,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由起如是平等心故,于诸有情常施恩惠,不望其报。菩萨如是勤修行时,常于有情发起希望,欲令彼得利益安乐,由是利益安乐意乐,常能起作不虚加行,当知是名展转引发正行功德殊胜。”(卷第五十)

     那么,如何去引导众生得到快乐、远离痛苦呢?要有大智慧,要有大福德。

     《大智度论》说:“众生有无量劫罪因缘故,不得如愿,虽行福德而智慧薄少,虽行智慧而福德薄少,故所愿不成。菩萨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愿不得?”(卷第二十九)

     具足大智慧,我们才能够解决自己内在的痛苦与别人心灵的问题;具足大福德,我们才能够在具体的生活上给更多的众生提供帮助。

     因此我们要依照佛法来修行,增长福德和智慧;同时要去利他,在利他过程中,成就大福德、大智慧;自利与利他展转增上,最后福德智慧的圆满就是成佛。成佛以后能够更自在圆满地利益众生。

     我们在这修学佛法过程中,福德智慧不断增长,自己的身心得到很大受益,同时还要效学佛陀,将所得到的佛法利益毫不吝惜地传递给他人——出家人可分享给僧团的同修和护持寺院的居士,居士可把在寺院里获得的喜悦,带到家里去,让自己的家人,也能够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进一步把佛法传播到社会上去,让社会上方方面面、许许多多的人,也同样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自己也增长更大的福德和智慧。

     我们信仰佛法,首先就是要信仰这些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相信我们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修行,都会有结果。你如果不去修行,就不会有结果,不会有好的结果。这些因果法则,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一样的。

     我们的人生非常短暂,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非常迅速,所以在这非常快速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应该把握好自己生命历程上的每一个步骤、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个小时,甚至分分秒秒,都不要让它白白空过。要利用分分秒秒的宝贵时间,多去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利用分分秒秒的时间,多去做弘扬佛法的事业;利用分分秒秒的时间,多去积聚自己的福德智慧资粮。

     我们六根具足,就是要利用自己的身心,去努力、去实践,将我们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常住,奉献给三宝,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众生。

     世间上有种种苦迫,人生也常有诸多不如意。我们希望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种种的痛苦不再与我们相伴,希望自己及家人、亲朋好友乃至三界六道一切如母有情身心都能免受诸苦的煎熬,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远离惑、业、苦的纠缠,迈向究竟安乐的涅槃,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发心,共同努力,共同勉励,共同承担,共同将佛陀的家业发扬光大。特别要发心共同来建设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队,依着团队来学佛修行、弘法利生。

     学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想要长期坚持学习,并且越学越稳、越学越好,那就更不容易了。学佛的方法很多,归结起来无非两类:一是靠自力,二是靠团体。

     靠自力必须有坚定的信心,有很好的经验,否则容易出偏差。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若诸菩萨不依明师、不依善友,修行世间善巧方便,是诸菩萨愚于世间善巧方便,向诸恶趣;不能随顺安住出世巧方便智,亦非一切真实福田,不能善巧知诸有情根行差别。”(卷第十)

     靠团体就是在师长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在同行的策励下时时反省,跟随团体的进度稳步提升,因此不容易出偏差。靠团体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学习,必须认清总别、发心参与。

     总就是总体,别就是个体。总体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一个团体内的所有人。因此,对团体的宗旨目标、发展方向、运行模式,大家要全面了解,深入理解,深切认同。只有对总体有清楚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受,学习佛法的信心才会越来越坚固。否则,信心就不容易稳定,学习也不容易持久。

     团体的共业由所有团体成员的业力凝聚而成。因此,团体的事业是一项总体工程,它的成办需要作为团体成员的每一个个人都好好发心、积极参与。

     我们常常提到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需要从基础做起,要真正让个人的用心、个人的言行与团体的运作相符顺,真正将个人的业力融入团体的共业当中,依止师长,依靠同行,依据佛法业果的理则勤勤恳恳地种下成佛的善因。

     如果我们对总别没有认识清楚,没有真正发心、积极参与的意识,我们的业力就会与团体的共业相隔阂,就体会不到团体的功德,感受不到团体的殊胜,很容易随个人的惑业流转。

     怎样检验我们的发心是否纯正、参与是否积极、总别是否认清?这就要看是否能够安住当下、勇于承担。

     团体里的很多事情我们本应该做而实际上又不喜欢做、不愿意做,这就是内在我执、法执的表现。我法二执是学习上最隐蔽、最顽固、最强大的敌人,会左右我们的知见,障碍我们的发心,销铄我们的热忱。怎样去突破?这就需要安住当下,勇于承担。

     《佛遗教经》讲:“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佛陀告诉我们要能够安住当下,要学会随遇而安。佛教的团体并不局限于一、两个寺院,佛教的事业也不只是在一、两个地方发展,佛教的人才更没有局限在固定的岗位。

     因此,要随顺缘起,好好学习,深入体会。台上台下,人前幕后,无论到哪个岗位,都是团体最好的安排;不管在哪个岗位,都是自己最好的锻炼。要突破自我的习性,摈弃自我的成见,哪怕明天即将转换角色、调换岗位,今天依然认真负责、拼命努力,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认真对待现前的每一个不同的缘起,好好珍惜现前的每一次进步的机会。

     我们在承担事情的时候,如何面对各种境界,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如何面对别人的感受,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地方。遇到困难时不要一直把问题往上交,否则稍有问题就会想到逃避。老老实实地直面问题,兢兢业业地克服困难,问题和困难就是我们提升的机遇。

     另外,我们发心承担时,不要呆板地以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彼此相待、相互关涉、流变不息的人事,要善观因缘,把握契机,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创造对总别、对自他、对现前和究竟都有利益的缘起。

     以上内容为《离惑业苦 得究竟乐》第八部分

     原载于《法音》2007年第7期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