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俗二谛,对不对立?(分类精选)| 答问十分
2018/8/8 18:08:55 龙泉寺龙泉之声

图丨Rosanna Tasker
当自己内心的烦恼炽盛时,要用空性来观照,空去内心的执著;在对人对事时,要善观缘起、随顺业果来行事,造善因、结善缘。不能反过来,做事时什么都空,自己烦恼现前时半点不空。
——学诚法师
请教大和尚,佛谛和俗谛不同之处是什么?
网友
学诚
法师
佛法有真俗二谛,真谛揭示诸法本质,俗谛揭示诸法万相;真谛指示万事万物相同之处,俗谛讲述万事万物不同之处。角度不同,实则不二。
法师,从二谛角度如何诠释善恶?
网友
学诚
法师
佛法教导人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在世俗谛分别善恶,在胜义谛超越善恶,是非分明,心无妄执。一般人认为的“不分别”与佛法所说的“不分别”是完全不同的。佛法是智慧的教育,不是让人活得稀里糊涂、虚无缥缈的,而是让人头脑越来越清明、行动越来越有力、心态越来越善良。
法师您好!请教您一个问题:既然佛性无善无恶,“空中无色”,为什么我们还一直劝人除恶向善,慈悲为怀?
网友
学诚
法师
胜义谛中不仅无善无恶,也无生无死;而世俗谛中有善恶、有生死,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在什么状态下说“无善恶”。否定善恶是堕入恶取空,超越善恶是实证真妙谛,二者判若云泥。凡夫修行必须从断恶修善入手,而实证空性后对缘起业果会更加谨慎。
请问师父,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胜义谛来观照,什么时候又必须坚守世俗谛的是非黑白呢?
网友
学诚
法师
当自己内心的烦恼炽盛时,要用空性来观照,空去内心的执著;在对人对事时,要善观缘起、随顺业果来行事,造善因、结善缘。不能反过来,做事时什么都空,自己烦恼现前时半点不空。
敬请法师略示“二谛”的关系,感谢!
网友
学诚
法师
佛法有世俗谛、胜义谛。在胜义谛而言,诸法皆空,不仅极乐世界是空,连佛法也是空的;更进一步,这个“空”也是空的。在世俗谛而言,因果、极乐世界都是真实不虚的,而无论是因果还是极乐世界,都是与众生之心分不开的。凡夫修行必须从有入空,不可越学空宗。
师父您好!从前有一位法师对我说,释迦牟尼佛让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开方便之门,是为了让我们把心定下来,而不是真的有那个阿弥陀佛造的金灿灿的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心定下来了哪里都是极乐世界。弟子愚钝,就开始对《阿弥陀经》里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否真实存在产生怀疑,一下子念佛没了动力。请师父开示,感恩师父!
网友
学诚
法师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而言的。依胜义谛说“往无所往,生无所生”,一念觉悟,一念就与净土相应;依世俗谛说,勤修净业,临命终时决定离此娑婆世界,往生西方净土。
对于初学者来说,当依世俗谛建立清净相,确信净土实有,树立、增长信心与切愿。
法师,我有一困惑,《金刚经》里说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可一些净土大德往生时,都会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这怎么来判别?
网友
学诚
法师
一是真谛,二是俗谛,二者的角度不同,这个“虚妄”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虚假”,“真假难辨的假相”,而是从胜义谛来观待有为法而说的。许多初学者常常对“净土到底是有还是无”等问题产生疑惑,是没有完整、全面认识佛法的内涵,用自己的知见来理解佛法,故产生矛盾。
师父您好!如何以二谛的角度理解“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网友
学诚
法师
从胜义谛而言,佛与众生皆同一相,是为无相,俱不可得;在世俗谛而言,众生是众生,佛是佛,众生虽有佛性,但若不经历修行去除颠倒妄想,就无法证得佛果。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该怎样理解呢?还有,念佛时是该一心念佛,还是边念边观想佛像呢?
网友
学诚
法师
佛法有二个角度:世俗谛、胜义谛。《金刚经》是胜义谛,破除我们对一切相的执著。念佛有四种方法: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
和尚喜欢“把握”,那“现在心不可得”作何解呢?
网友
学诚
法师
现在心不可得,是在胜义谛而言;在世俗谛,修行人必须时时关照心念,守护善念、正念。凡夫修行必须从“有”入手,不可违越次第,否则就会理事混淆,走入错道。
为什么要把世俗谛和胜义谛分开呢?如何破斥?既然都是如梦如幻。
网友
学诚
法师
不是佛法需要区别,是众生需要区别。诸法如梦如幻是佛菩萨证得的境界,众生执于诸法以为实有,虚诳颠倒而起身、口、意业,随业受报而轮转六道,所以必须先引导众生行持善法,渐渐开启智慧、破妄证真。
精选自学诚法师微博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