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密:有6个指标决定着你的寿命
2015/11/24 生命时报

    

     人体像一部机器,不同器官组成一个整体,可这样拼凑起来就能让机器正常运转吗?

    

     当然不是!

     只有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这些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系统正常运行,人体才算得上健康。

    

     这些系统庞大而繁复杂,我们常通过血压、体温、呼吸速率、心率、疼痛感和走路速度这些指标来判断它们是否正常运转。

    

     美国杜克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这些衡量身体基本机能的重要指标信号,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努力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是长寿关键。

     生命君请权威专家对这些信号一一进行分析,并教给你最好的四种养生方法,保你健康长寿。

     6大指标决定寿命

     以下6大指标是衡量身体基本机能的重要信号,一定要注意观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指标一血压血压变化直接反映心血管系统的运行情况。世界卫生组织将140/90毫米汞柱定为高血压的界限。正常人在运动、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等应激状态下,血压偶尔超标,但干扰因素消失后血压能自行回落至正常值,则无需过于担心;

     但如果血压升高维持一段时间,无论在家里、诊室或是动态血压监测,测出的血压值都超过140/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了。

     高血压本身是一种疾病,也是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控中心常务副主任王临虹建议:

     日常生活中要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比如限盐、减重、戒烟、运动等,以预防高血压;

     35岁以上的人要定期测量血压,一旦超过140/90毫米汞柱,就要去正规医院就医,尤其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更应注意;

     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治疗和监测血压,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切忌盲目自行停药或减量。

     指标二体温体温反映新陈代谢的强弱。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一天中略有波动,早晨略低,下午略高,一般相差不超过1℃。

     体温还与年龄有关,一般儿童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较低。运动、进食后,女性月经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对体温也有影响。

     机体产热、散热受中枢神经调节,很多疾病都可能让体温的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一般来说,体温高于41℃或低于25℃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功能(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活动),甚至危害生命。

     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建议

     每个家庭都要有一个体温表,及时监测体温,一旦出现发热要及时就医。老年人对体温变化的敏感性大不如前,很多时候感觉不到自己发烧了。

     因此,当精神不济、没有食欲、反应能力变差时,最好先量量体温;如果体温达到37℃左右,说明体内可能已经发生感染,需要及时就医。

     指标三呼吸速率相对来说,呼吸越快、越短促,说明心肺功能越差;呼吸越慢、越深长,则心肺功能越好。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中心主任、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安德鲁?威尔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天大约呼吸1.7万次,每分钟进入肺部的空气约为0.946升,但真正进入肺部的空气远低于这个数字。

     研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每次只用3.3秒。浅快的呼吸导致换气量变小,让大脑缺氧,还与焦虑、抑郁、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密切相关。

     人的寿命与心肺功能关系密切。深呼吸时吸入氧气更多,器官利用率更高,甚至能让人多活几年。

     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授苟波建议:

     要想减缓呼吸速率,一方面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另一方面可以练习深呼吸。

     可采取“吸-停(屏气10~20秒钟)-呼”的方式,吸气时尽量用鼻子均匀缓慢地深吸,呼气时要用力往外吐,最大限度排出废气。每次深呼吸练习3~10分钟,每天2~3次。

     指标四心率一般来说,正常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多项研究发现,心率越快预期寿命越短,心率每分钟小于90次的人不易得心脏病。

     冠心病患者心率越快,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几率越大,死亡风险也越高,把心率控制在每分钟60~74次,生命最安全。

     无论冠心病患者还是正常人群,静息心率加快都是潜在危险因素。将心率降下来是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手段。

     高芳堃建议

     生活中应加强运动,改掉抽烟、酗酒、熬夜等坏习惯,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好心态、避免发怒,有助于稳定心率。运动对心脏的益处是长期且效果最好的,坚持运动能让心率慢慢降下来。

     冠心病患者更要将心率减慢,除了适当运动,还可借助药物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年人,心率容易因活动量的增加而变快,最好选择中等强度的缓和运动。

     指标五疼痛感疼痛是身体不适时发出的最直接信号,是一种自我保护机能。在医学界,疼痛被认为是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

     很多人对疼痛见怪不怪,主要应对手段以“忍”为主,殊不知疼痛不仅是一些疾病表现出的症状,本身也是一种病。严重慢性疼痛会导致各系统功能失调,甚至危及生命。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医院门诊病人中,约有2/3的人正在或曾经遭受疼痛的困扰,大约85%的疼痛患者并没有得到及时治疗。

     高芳堃建议

     一旦出现疼痛要立即去医院诊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不要乱吃止痛药,以免掩盖原有疾病症状。

     指标六走路速度美国杜克大学护理学院、杜克全球健康研究所副教授珍妮特?贝特格认为,走路速度是提示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算得上检测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情况的一盏“指示灯”,在预测平均寿命方面也比年龄和性别更精准。

     此前,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者综合9项研究得出结论:走路速度快慢可以预测寿命长短,尤其在75岁以上人群中更准确。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0.9米/秒,低于0.6米/秒的人死亡风险增加,超过1米/秒的人寿命较长。

     走路快慢还可以提示一些复杂的健康状况,比如认知功能和精神状况。贝特格说:“一个人的步行速度比正常人慢,说明他的某个系统或者精神健康出了问题。”

     高芳堃说,生活中应注意观察家中老人的走路速度,如果突然减缓,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如果老人的常规步速小于0.8米/秒,也就是5秒内走不到4米,说明肌肉力量萎缩较严重,有可能发生了肌肉减少症。要想保证走路速度,增加日常锻炼必不可少,快步走就是不错的选择。

     苟波建议:

     快步走每次持续40~60分钟,刚开始锻炼的人可以从快走半小时起,然后逐渐延长时间。快走时,一般应使心率维持在每分钟120~140次,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养生牢记四个“最好”

    

     洪昭光,卫生计生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心脑血管病专家,中华糖尿病协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原副院长

     身体指标的正常,离不开日常的养生保健,洪昭光说,记住4个“最好”帮你事半功倍。

     第一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人生的各个要素:金钱、地位、财富、事业、家庭、子女都是“0”,只有身体健康才是“1”。拥有健康就拥有希望,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

     一个人能力再强、本事再大、荣誉再高、财富再多,死了也不带走一分。你只得是空空手来,空空手走。所以我们一定要关爱自己,因为健康的钥匙就在自己手里。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也就是说,病人自身的抗病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是治愈疾病的主要力量。

     他说:“医生只是帮助本能。”也就是说,医生只是辅助作用,健康主要靠自己,要学会自我保健,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

     第二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有病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就越好。曾经有个尿毒症病人,就是被耽误了,结果透析花了90万元。其实若早发现,治疗就很简单,像高血压一样,一天一片药,3个月到半年就好了,费用少,还不得并发症。

     如果是心肌梗死,马上打一针,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血栓化开了就好。可如果6个小时后再送医院,效果就差了。

     如果12个小时后,用药就会毫无效果,打几针都不管用。所以说,时间是最好的药物,时间就是生命。平时要多查查身体,掌握一些急救知识。

     第三最好的态度是自信自信的力量是极为珍贵的,对个体而言,信心能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免疫细胞对细菌、病毒及肿瘤细胞的天然杀伤力。一位患“非典”康复的白衣天使说得好:“是自信心救了我,自信起了一半以上的作用。”

     集体心理治疗的研究表明:通过提高病人的自信心,能使癌症病人的情绪波动少、痛苦少、免疫力增强,最终生存时间比被动接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长两倍。

     针对一组159名被临床医师认为活不到1年的晚期癌症患者,通过暗示疗法,增强了病人的信心,结果近1/4的病人恢复了健康,平均活了20个月。可见,恐慌和自信对健康与生命的影响是有天壤之别的,保持自信、乐观心态很有必要。

     第四最好的运动是步行经过大量的研究,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因为人类花了300万年,从猿进化到人,整个人的身体结构是步行进化的结果,所以人体的生理结构最适合步行。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心脏病学会奠基人、著名心脏病学家、数任美国总统的保健医生怀特博士首次提出上述观点。他还将步行锻炼作为心脏病病人和心肌梗死病人康复治疗的方法,并取得良效。他建议健康成人应每日步行锻炼,并坚持终生。

     通过对1645名65岁以上老人的4年多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与每周步行少于1小时的老人相比,每周步行4小时以上者,其心血管病住院率减少69%,病死率减少73%。因此,步行应成为中老年人良好的保健运动,是预防心血管病的措施。

     还要强调一条:动脉硬化是可预防的,动脉硬化能从无到有,也能从有到无,是可逆的。1960年我当实习医生时,老师告诉我,动脉一旦硬化,就不能逆转。到最近科学家才证实,动脉硬化虽不能彻底消退,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

     走路就是使动脉硬化斑块变稳定和消退的最有效方法。研究证明:只要步行坚持1年以上,就助于硬化斑块消退。步行对降血压、降胆固醇、减体重都有好处。

     美国运动医学会曾发表报告:有氧运动好,有氧运动中,又属步行、慢跑和游泳最好。▲(生命时报记者 李洋)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授权。

     觉得不错,动动手指给生命君点个赞吧↓↓↓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