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悦读】母爱不可能有报答,也许陪伴就是最好的爱
2017/4/26 生命时报

    

     点上方听生命悦读·第二期?

    

    


     一段文字,诠释一种生命的定义;

     一种声音,承载一个独特的灵魂;

     一次聆听,传递一种温暖的能量。

     《生命时报》与你相约“生命悦读”栏目,邀请嘉宾用声音给文字带上温度,轻叩你的心门。愿你听见其中生命的力量,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智慧。

     本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师曹崑做客“生命悦读”,与你分享她对亲情的感悟《陪伴》。

    

     曹崑,医学影像科医生。2003年北京大学医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工作至今,现任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影像教研室副主任。

    

     陪伴

     文丨曹崑

     下班回到家,七岁的女儿跑过来搂着我开始撒娇:“妈妈亲亲,妈妈我爱你!”我亲一下她小脸蛋:“我也爱你啊”。

     正从厨房出来的老妈不乐意的念叨:“不要老把这些话挂嘴边,老说就不珍惜了……”我其实很想辩解一下,跟她讲讲现代的育儿观念和相处之道,但终究没有说、只是笑笑而已。

     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自己也不知道,也许,只是长大了……

    

     小学毕业就开始离家住校,总以为性格中的自立和倔强都是因住宿培养起来的,在家里也时常会因一些琐事而非要和老妈争辩个对错。

     因为把父母接到北京带孩子,相处的时间比原来多了很多,慢慢发现倔脾气的母亲,其实会在争辩之后偷偷按我说的改正,嘴上不服气总要回老家的她,会无时不惦念外孙女有没有吃饱穿暖,而在我遭遇问题的时候,只有她毫无顾虑的支持着我的想法……

     于是明白,那份倔强,其实只是因为,我是她的翻版。

    

     年底,母亲病了,从来不肯去医院的她平生第一次输液,我也是第一次陪她看病。被腹痛折磨的母亲一句话也说不出,我也只能默默看着那满头白发,祈祷药到病除。

     七十岁了,那曾经在每周三中午包好热乎乎的饭盒到校门口盼我下课吃顿家里饭的妈妈,在把我送上去北京读书的火车后在站台默默流泪的妈妈,在完全不识路却独自横穿北京城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产房门口的妈妈,她真的老了。

     但,至少,她还在这里,我也还在这里。

    

     有多少事情值得辩论出孰是孰非?有多少公正需要在家人面前衡量?有多少时间还能给予不再年轻的父母?

    

     我仍然很少说“爱你”,但会尽量下班回家吃她做的饭,听她唠叨大妈们的家长里短。也很少再争执,不讲所谓的道理,只让她按自己的喜好做事。

     母爱不可能有报答,也许,陪伴就是最好的爱。

    

     龙应台的《目送》里有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他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送

    

     End

     音频录制:罗榕 汪颖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