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三伏贴使用指南”,赶跑攒了一年的寒气
2017/7/11 生命时报

    

     7月12日,全民战高温的三伏天正式开始,对咳喘、关节炎等老病号来说,也到了“冬病夏治”的时节。

     老祖宗善于利用季节特点对抗疾病,“三伏贴”是最常见的治病法宝。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特邀权威中医专家,教你贴走体内积攒了一整年的寒气。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周继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主任医师 曹建春

     三伏贴的神奇力量

    

     从入伏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三伏天正式登场。

     这时,利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拔除,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

     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敷贴,抓住最佳时机

    

     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

     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每10天贴1次

     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2017年头伏第一天为7月12日,中伏第一天为7月22日,末伏第一天为8月11日。

     单次贴敷时间不宜过长

     每个人贴敷所用的药不同,具体时间长短应遵从医师的建议。一般来说,成人不超过6个小时,12~18岁约4~5小时,8~12岁约3~4小时,3~8岁约2~3小时。

     贴敷后局部的轻度瘙痒、灼热感,多为药物正常反应,如果没有发红肿胀,可以继续应用。

     如果局部起泡、破溃,应立即揭下药膏,用碘伏或依沙丫啶等局部消毒,无菌包扎,每日换药1~2次,直至愈合。

     敷贴找准4个穴位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三伏天贴敷,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三伏贴一般选择:身体前面的膻中天突大椎肺腧等穴。

    

     具体来说,哮喘病人选天突、肺腧;鼻炎病人选择大椎、肺腧;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选择膻中、肺腧。

     敷完牢记3个要点

     起居

     药饼贴好以后最好不要进空调房间,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运动,出汗会使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地用电扇微风吹拂。

     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穴位上的水用毛巾轻轻吸干。

     忌口

     慎用辛燥食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荔枝等。

     忌大量服用寒凉食物。大量进食寒凉食物,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伤一身阳气,轻则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长期难治的阳虚。

     慎食大量肥甘滋腻的食物。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高热量、高糖的食物,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人群

     下列人群不能贴三伏贴:

     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患者;

     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或患有接触性皮炎的患者;

     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

     妊娠期妇女;

     3岁以下的幼儿。▲

     本期编辑:徐梦莲 张原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