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块“息肉”都长着恶变的脸,一次说清它对身体的亏欠
2018/12/23 18:37:24生命时报微信 生命时报

有些人的身体里,会长出一块或好几块多余的“肉”。这种“肉”可比肥肉杀伤力强多了,它爱往鼻腔、胃肠、胆囊、子宫等部位长,还可能变成癌症——这就是息肉。
在各种息肉中,胃肠息肉最爱刷存在感。它让不少人内心纠结:要不要切?会不会恶变?
熊小知(微信内搜索“生命时报”关注,每周日准时更新)今天就为你揭开胃肠息肉的真面目,告诉你它和癌症到底有什么关系。
3个原因诱发胃肠息肉
胃肠息肉是一种长在胃或肠黏膜表面的突起乳头状组织。通俗来说,就是肠道或胃黏膜长了一些“小肉疙瘩”,形状有的像米粒、黄豆,有的像小灯泡、小草莓等。
通常情况下,胃肠长息肉主要有3个原因:
1.炎症:肠道或胃长期受到慢性炎症刺激,黏膜下纤维组织增生,鼓了起来,就会形成炎症性息肉。
2.肿瘤:肿瘤导致黏膜腺体增生,从而形成肿瘤性息肉,长在结直肠部位的多是这种类型。
3.遗传:有些人患有多发性肠息肉,这可能和基因相关。
胃肠息肉初期善于伪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但生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就会露出真面目,比如肠息肉会导致便血,身体不明原因地消瘦、贫血;胃息肉长大后可能引起胃出血等。如果不引起重视,还可能恶变。

胃肠息肉爱找3类人
尽管胃肠息肉十分隐匿,但根据发病人群比例,还是能找到蛛丝马迹。以下3类人尤其要警惕:
有家族史,家里有直系亲属是胃肠息肉患者。
年龄超过45岁,建议每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
长期喝浓茶烈酒、爱吃烧烤的人群,如果出现腹痛、腹部不适、恶心、黑便时,要及时进行内镜检查。

一部分息肉患者可能出现腹泻,更常见的是便血。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或伴有消瘦及排便习惯与大便形状改变,可能只是预警症状,并非一定被息肉“找上了门”。

一般情况下,对于没有家族史、年龄在40~45岁之间、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的健康人,只要无预警症状,基本无须再次复查。
学5招揪出“恶变息肉”
临床上发现,息肉大多是良性的,但也有少部分藏在息肉大军中的“恶势力”,因此学会判断很重要。熊小知教大家从5个方面判断息肉是否会恶变:
1
长相
体积较小、有“丝瓜蒂”似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是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体积较大、类似“菜花型”的息肉,癌变的可能较大。
2
数量
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可能会大大增加。

3
生长速度
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就应警惕癌变。
4
家族遗传史
有一种称为“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的遗传病,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恶变的风险。
5
组织属性
不管是胃还是肠道,根据组织学可将息肉分为炎性、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几大类。
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大于1厘米的息肉最好早切
一些胃肠息肉患者面对息肉的威胁十分纠结,不知道是该切除还是放任不管。
切,有人担心胃肠息肉会像割韭菜一样割一茬长一茬;不切,有人怕有癌变的风险。
事实上,临床医生普遍建议发现息肉后还是切除好,尤其是大于1厘米的一定要早切,以防发展为恶性肿瘤。
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因此发现腺瘤需尽快切除。

临床上,医生做胃镜发现较小的息肉时,一般会将其除去。
有些体积较大的息肉(如3~4厘米以上)有恶变可能,或者有些息肉即使是良性的,但是随着体积的增大,有可能出现根部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也该切除。
此外,息肉并不会切得快就长得快,因为它是有规律地生长。

很多不良生活习惯会从中作梗,加速或诱发息肉癌变,建议大家做到以下3点预防胃肠息肉:
做菜少用煎、炸、烤、熏(食物),避免便秘,可有助预防肠息肉;少饮酒可预防胃息肉。
合理运动保持肠胃蠕动,过了晚上9点尽量不吃夜宵,多吃容易消化、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少吸烟,改变生活方式,从而预防息肉和防止息肉恶化。
最后,熊小知想提醒你,对胃肠息肉不需要过分担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预防和及时发现。同时,希望你们的肠胃能经受住年底的考验。▲
本期作者:张宇 美编:靳丰华
致读者

每周日与你见面的熊小知,2018年又多了一种与你“相遇”的方式——
经增补知识点、重新绘制漫画后,满载45篇精选文章、共376页的图文科普书《熊小知说健康:医点就通》正式出版了,面市不到两个月,跃居当当保健类新书热卖榜第二名。

生动的医学科普×漫画配图×指导详解,长按二维码,把这本会卖萌的医学科普书带回家↓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