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治疗师”在中国悄然兴起!5分钟看懂这个神秘的新职业
2020/3/22 18:58:00 生命时报

    

     几年前的一个春节后,某高校老师王女士来到广州,挂了不育与性医学科的门诊。

     她外表时尚,内心却藏着不少困扰:结婚后,她一直害怕性生活,和丈夫始终无法实现同房,可她爱丈夫,希望能和他有圆满的夫妻生活,为此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不育与性医学科诊室

     性医学科医生在排除男方问题后,认为无法性生活的问题主要在女方,建议她接受性治疗,并把她推荐给同科室的性治疗师李霞。

     李霞在给王女士做了详细访谈和体检后,发现她是性 交恐惧症患者,因为过分紧张、害怕而拒绝性生活。

     作为一名性医学门诊的护士,李霞承担着性治疗师的责任,她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女科诊室内环境

     经过一对一的详细沟通,李霞发现,王女士儿时家教非常严格,在性教育方面,家庭给予她的性知识非常有限,导致在王女士眼里“性生活就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可怕”。

     为了帮她迈过心里的坎,李霞从女性生殖器官什么样、性生活是如何进行的等讲起。整个过程,更像是在做性教育。

     王女士积极治疗了两周,后来通过微信反馈说,自己可以和丈夫同房了,而且质量很高。再后来,李霞不断接到王女士的“报喜”:怀孕,孩子出生,还经常收到可爱宝宝的照片、视频……

     李霞所从事的,正是中国医院里逐渐成长起来的新职业——性治疗师

     受访专家

     中国性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主任 姜辉

     中国性学会护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鼓楼医院男科护士长 车晓艳

     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疗专业协会会长、性治疗师 吴海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不育与性医学科主任 张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性治疗师 邓俊

     本文作者丨生命时报记者 郭静超

     本文编辑丨梁橙橙

     做治疗师,须经多专业领域培训

     性治疗师,最早起源于国外,在中国是个新职业,因为它涉及到人最隐秘的部分,所以常常被蒙上神秘的面纱。

     在美国,性治疗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心理领域,属于临床咨询类,治疗师通常使用心理干预和谈话疗法进行辅导。

     在西班牙,性治疗师的工作内容,是给男女患者提供性知识,在医治器质性疾患的同时,指导患者达成满意性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哪个国家,性治疗师都有一个共同准则,就是绝对不会和患者发生性关系。他们都要具备性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且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广,要在接受相关培训基础上,获得主管协会的执业认证,方可从事相关疾病的治疗。

     在美国,这个协会是美国性教育、咨询及治疗协会;在中国,这个协会是中国性学会。

     除了具备以上共性外,中国大陆的性治疗师还具有一些自身特点,如执业人员以护理人员为主。

     中国性学会护理学分会主任委员车晓艳表示:“大陆的性治疗师都来自大医院,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等医院在开展性治疗,从事相关工作的都是男科或相关科室的护理专家。他们都接受过中国性学会与美国性教育、咨询及治疗协会联合举办的性治疗培训,是进行性治疗的正规军。”

    

     性治疗室内温馨的诊疗环境

     这支正规军既有严格的职业操守,还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车晓艳说:“所谓正规,就是有严格的职业规范和准则。首要的是,性治疗师需要特别严格地将保护患者隐私放在第一位。治疗过程以访谈、咨询、讲解、健教等形式为主,不会有异性间的身体接触。此外,性生活涉及夫妻双方,所以常会建议患者夫妻同诊。同时,性治疗师要接受人体解剖学、性病学、性医学、护理学、妇产科学、男科学、生殖医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培训,是一门真正跨学科的专业领域。”

    

     在性治疗的职业定位和治疗范围上,中山大学第三医院不育与性治疗科主任张炎说,在中国,性治疗师是有心理咨询能力的,隶属于男科或性医学专业,其治疗范围涉及性的方方面面。

     比如男性方面,从性欲、勃 起、射 精到高潮整个过程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归结为性功能障碍。

     对女性而言,性功能障碍包括性冷淡、性 交恐惧、性 交疼痛,无法性唤起、没有高潮,甚至是在遭遇性暴力、强奸等事件后的身心调整等问题,都可以寻求性治疗师的帮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邓俊是获得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疗专业协会认证的性治疗师,已在该院男科中心开设“性健康共同照护门诊”,门诊由医生和性治疗师共同协作,医生诊断确认符合性治疗师接诊范围后会直接转介。

     他体会到,临床上通过和医生协作,除了不能动手术和开药外,涉及到性相关的生理、情感、家庭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性治疗师都可以给予指导。

     在性治疗领域,香港发展得较为成熟。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疗专业协会成立15年来,已培养出160位性治疗师,并得到了广泛认可。

     该协会会长吴海雅说,在香港,申请性治疗师的认证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而且要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只有完成培训获得执业资格,才能从事这一职业。

     性治疗专业发展这么多年,最初只把它归为医学领域,认为有病治病就好,后来发现,性问题不仅和疾病相关,也和夫妻关系有关。到现在,性治疗被认为还涉及到很多社会因素,比如原生家庭状况、教育背景、人际交往和社会环境等。

     对伴侣间性相关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可以让性治疗师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疾病根源,从而有效应对。

    

     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疗专业协会内景

     普及性知识,教他们性生活

     对性的无知和错误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中国家庭里,这个问题十分普遍。

     南京大学鼓楼医院男科护士郑敏最近就遇到这样一个案例:

     张先生夫妻双方都是大学老师,他因为性生活问题来男科就诊。张先生说,自己在进行性生活时很紧张,每次都希望给妻子带来性福,可越想越难圆房。

     经过仔细问诊,郑敏才得知,尽管张先生有着高学历,在性知识方面却是个“文盲”,甚至连女性阴 道口都不知在哪里。

     找不到“门”,自然进不去“屋”。后来,郑敏通过谈话,给患者讲解性知识。经过了解更多情况,郑敏建议他们夫妻一起就诊,从生理和心理上,帮助他们了解性生活。此后,夫妻二人反馈,“性生活已能够进行,比以前好太多了。”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男科护士刘雨桐,接诊过不少男性大学生,他们因无法正视自己的性发育情况,产生认知行为障碍。

     简单来说,就是阴 茎随着年龄增长而长大并发生勃 起,患者观念上接受不了,觉得“很奇怪”,由此导致各种身体不适,就像一位患者所说,“感觉根部要断掉了”。

     有的患者辗转各个医院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有的甚至因此辍学。刘雨桐说,这样的问题通过性治疗师的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患者对性、对自己身心的不正确认知,是可以治愈的。

     性福诊室里的心声

     中国人在性的困扰上,已被压制得太久。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男性患勃 起功能障碍的人数超过1亿,但针对女性性功能障碍的数据还十分缺乏。

     另外,仍有很多家庭即使面临这样的问题,也羞于开口,不愿意向外人讲述,有的选择默默忍受,有的因此家庭不和而离婚。

     中国性学会会长姜辉指出,传统观念束缚、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以及对性知识传播方面的限制等原因,导致人们面对“性”依然讳莫如深,谈性色变。

     有了问题,羞于开口,不敢去治,结果患者的身心不健康,家庭不和睦,甚至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性治疗师的工作,就是为了给这样的患者、这样的家庭以希望,让患者能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只有性健康了,和谐了,人们才会有真正的性福和幸福。

     据姜辉会长介绍,近几年中国性学会在积极推动中国性治疗师职业的成长,学会于2018年底还专门成立了“中国性学会培训认证中心”。该中心邀请一大批在性医学、性心理和性教育领域的专家成为“专家委员会成员”,并积极推进此领域向前发展。中国性学会护理学分会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也将在2020年开启“性治疗师的职业培训和规划”,力求有所突破。

     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男科的治疗室里,阳光透着窗子照进来,屋里有绿植,还有性治疗师用于讲解性知识的图册和模型。墙上,挂着一面锦旗,那是2018年8月一对夫妻送来的,上面写着“言语暖人心,妙手显神技。”

    

     性治疗师时常收到患者病愈后令人欣慰的反馈。“看着患者治疗后幸福的笑容、喜极而泣的泪水;分享婴儿呱呱坠地的喜讯;告诉我他们不再考虑离婚;看到大学生重返校园和他父母亲泪流满面的场景……” 刘雨桐说,“我们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充满了成就感。”

     然而,性治疗师也有他们的困扰,最迫切需要的,是社会的认可和理解。几位治疗师对记者说,希望有一天,人们提起性治疗师时,知道这是一个专业性强的值得尊敬的职业

     的确,职业尊严需要专业学会的培训和认证来把关,需要从业者执业时的专业和操守来立德,需要医患间的良好互动来推动,但更需要的,是人们对性有正确的认知来成就,而这需要社会、家庭更完善的性教育来达成。这条路,虽然长,却充满希望。▲(本文案例中三位性治疗师的名字均为化名。)

     本期编辑:郑荣华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科普

     (上下滑动查看)

     为什么洗手一定要用肥皂洗20秒以上?看过这个实验就明白了

     【疫问医答】新冠肺炎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吗?

     灾难是最好的「教科书」:保护动物也是人类的一种自保

     【疫问医答】“身体素质过硬”的运动员,为什么频频感染新冠病毒?

     这场疫情“教会”我们的9件事,事关每个人以后的生活

     亚洲人人都戴的口罩,为何欧美人却有“抵触”心理?

     【疫问医答】抗疫中药方,黄芪为何被多次“提名”?

     护肺第一步:防止室内空气污染!4个房间要重点“排查”

     抗疫MV《呼唤》:愿所有的病痛都会被春天治愈

     超1亿人正接受“隔离”!为何欧洲成为新冠肺炎大流行震中?

     H5丨疫情结束后,我最最最想做的是这些事……

     距离“摘口罩”的日子还有多远?一线专家回应了

     美国抗疫让人看不懂!”中国为西方争取了时间,西方却把它浪费了“

     疫情让礼仪悄悄改变,看各国首脑如何“花式”打招呼

     这些菜在家就能“种”!疫情期间不方便买菜的人有救了

     日本实验:病毒沾附手机上可存活24小时!手把手教你给手机消毒

     心理学家告诉你:谣言是怎样让你深信不疑的?

     运动专家的「疫期户外运动」指南,拯救“宅”了一冬的你

     钟南山院士喊你用公筷!经此一“疫“,让公筷摆上每一张餐桌

     【疫问医答】研究称病毒已“变异”,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医生,我体温总是偏低,这是种病吗?”

     从“封城”到“封国“,解析意大利新冠死亡率为何全球最高?

     禁食野生动物后的疑问:到底都有哪些动物不能吃?

     密闭空间新冠病毒可传至4.5米!一份「公共交通指南」平稳度过复工期

     为什么一定要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病毒专家分析传播路径

     “37℃”成了历史:人类的体温为什么比一百年前低了?

     “隔离14天”变“马上回家”!一线记者接到志愿者的求助电话……

     一线重症专家:解读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提到的8种疗法

     告急:新冠肺炎境外确诊近3万例!李兰娟院士呼吁全球重视并行动

     不刮胡子,口罩白戴!美国疾控中心:漏气几率增20-1000倍

     日本测试:外出回家忽略这件事,2小时病毒“感染”全家人

     张文宏医生喊你把窗户打开!收下这张疫情期“通风时刻表”

     身体每天上演的「消化道大剧」,远比食物本身更精彩……

     医生亲自示范:疫情期怎样出门买菜更安全……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她们只不过是挺身而出的平凡姑娘

     解剖报告再添“罪证”:不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的?

     每个吃腻了家里饭菜的人,跟营养专家学5招“改造”家常菜

     武汉一线的“她”力量!记者还原抗疫女将们的温柔坚守

     新冠比非典狡猾的多!一线专家解读17年抗疫有哪些进步

     从死神手里抢人!北京协和援鄂医疗队讲述战疫“红区”的32天

     别再传谣了!这5种「抗病毒食物」,营养专家一个都不认可

     新研究:烟民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吸烟到底有没有“安全量”?

     时评丨禁野味就得“一刀切”

     为何胖人和癌症患者易感染新冠病毒?北大医学部:跟体内这种酶有关

     时评 | 坏情绪也是防疫的敌人

     一首原创漫画MV,用160秒定格了战“疫”中的催泪瞬间

     从黑暗,到曙光……听治愈患者讲述抗“疫”经历

     美意日韩多国现本土传播病例!新冠病源究竟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食品专家推荐一份「囤肉指南」,提高疫情期间的吃肉品质也能

     【疫问医答】口罩戴久了,“闷”出皮肤问题怎么办?

     一线抗疫护士口述:重症病房的20多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

     高速摄像机还原“咳嗽”瞬间,7个止咳法拯救不安的你

     好好吃饭也能“抗病毒”,专家开出7个「中医汤方」

     心理学专家:疫情让人更加宽恕善良,国人这10项品格悄然提升

     新冠疫苗还要等多久?世卫组织:全球20多种疫苗正在研发

     专访国博方舱护士长:我从不害怕患者抱我

     防疫期,老人的一天怎么度过?这张漫画安排的明明白白

     “遗体解剖”揭开病毒真面目,专家:可能颠覆现有诊疗方案

     美国致1.4万人死亡的流感中有新冠肺炎?最新回应和专家分析来了

     宅在家也要“勤洗手”吗?医生提醒:8个时刻必须要洗

     时评丨“停课不停学”别走形式

     【疫问医答】新冠病毒会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吗?

     时评 | 隔离病毒,不能疏离人心

     援鄂日记丨独家探访辽、皖、川、湘四大医疗队的动人故事

     研究发现: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病毒发源地,专家解析下一步如何找到源头?

     实拍保洁员的“舱内六小时”:工作四班倒,每晚处理50桶垃圾

     免疫系统如何战胜病毒?7件事护好抗疫“防火墙”

     “二月二龙抬头”,这套「零失误理发攻略」送给在家剪发的你

     记者实拍医生“穿防护服”流程:9个步骤花30分钟,泡汗水里6小时

     疫情期间每个被迫下厨的人,都需要一份「零厨艺」指南

     中医专家:新冠肺炎5个病期各有最佳“治疗方”

     @天天戴口罩的人:一组训练操让每次「呼吸」都顺畅

     为什么呼吁康复者捐血浆?一文为你揭开「血浆疗法」的面纱

     “婚礼延了他却走了……”我们用独家镜头记录同事眼中的彭银华医生

     封城30天|15239位武汉读者,你们还好吗?

     独家曝光朋友圈,护士深情撰文悼念:小彭医生,很荣幸护理你!

     时评 | 科学素养是最有效的“抗体”

     把7件事“顺序”搞错了,感染病毒的风险也就高了

     古人怎么战胜瘟疫的?从古至今5个朝代各有经验

     时评 | 阻断谣言也是全民战

     生命熄灭那一刻寂静又凄美:四分钟「人体内旅行」,向死而生

     时评 | 抗疫情,容不得一丝侥幸

     疫情期间的“囤菜指南”,这样做帮食材延长保鲜期

     时评丨感恩医者,不能只在当下

     日本一项口罩测试:这样戴,外部细菌“泄露”率100%

     专访北京第一例“非典”收治专家刘又宁:病毒传染力何时能减弱?

     病毒是如何“悄悄”传播的?病毒学家详解8种途径

     生产一个口罩仅需0.5秒,为何口罩还不够用?

     闷在家胃口不好的你,跟营养专家学7招打开“食欲”

     句句有用!老人防疫的7条“专属提醒”,转给爸妈

     比病毒更有“传染性”的,是这些在朋友圈热传的9个谣言

     首度曝光!新冠病毒「高清彩照」,一组图看清显微镜下的真面目

     推荐!一位84岁院士的纪录片:“敢医敢言“钟南山

     漫画战疫 | 这场“战疫”,你从来都不孤独

     这8个真实的故事,致敬战“疫”中的爱情

     “拐点”究竟何时来?一文梳理国内外专家的权威预测

     两千多年历史告诉你:面对传染病,人类为什么选择「隔离」?

     H5 | 听,野生动物的悲歌

     【疫问医答】我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

     测体温没注意6个细节,别怪测出的结果不准……

     【疫问医答】“假阴性”频现,核酸检测还可靠吗?

     卫健委发布「心理调适指南」,帮10类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疫问医答】轻症患者为何病情会突然加重?

     西汉至今抵御了300多次瘟疫的中医,为抗疫提供了什么思路?

     著名呼吸科专家刘又宁:一文解答你关心的10大“肺炎”疑问

     “战时”蔬菜也讲“战术”,营养专家推荐一份「囤菜指南」

     【疫问医答】疫情期“感冒”了怎么办?

     家里“口罩荒”了,这3种省法帮你再坚持一下

     找到“新冠病毒克星”为何这么难?专家告诉你背后真相

     【疫问医答】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这份“居家消毒指南”,把你的消毒困惑一次说清了

     《成语解“疫”》:9组词帮你给肺炎防护划重点

     免疫系统如何帮你抵抗病毒的?一定要做好这4件事

     【疫问医答】为什么病毒易对“心脑血管差的人”下手?

     漫画战疫|谢谢你,为我们拼了命

     为什么要建「方舱医院」?一文读懂它在抗疫救治中的重要性

     张文宏教授讲传染病:一节18分钟的“硬核”公开课

     “求求你,我不会传染病毒,请别抛弃我“

     【疫问医答】中央空调会不会导致疫情扩散?

     BBC纪录片揭秘:对人类来说,最致命的病毒存在于哪里?

     最小确诊病例仅1个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给儿童最科学保护

     19名院士学者联名呼吁:立法禁食野生动物!敬畏自然才是珍爱生命

     【疫问医答】我家小区/附近有确诊或疑似病例,该怎样保护自己?

     病毒在飞机上的传播概率多大?一张示意图带你看清

     钟南山院士:办公区这个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开病毒

     国家卫健委发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问题有了权威答案

     WHO推荐的见面姿势:戴口罩+一米线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众防护指南”,50个重点帮你划好了

     洗热水澡能不能抗病毒?感染科专家告诉你真相

     营养专家10个「居家饮食处方」,教你科学“吃”出抵抗力

     @在家憋烦了的人,这6件事可以帮你再坚持一下

     这件和「戴口罩」同样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视了

     手机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载体!疾控专家1分钟演示「手机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这18个建议转给爸妈看

     【疫问医答】即将返岗工作的我,该如何预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锻炼指南,让你不出家门也能动起来

     多家中医院实名推荐:7个方子有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疫问医答】手机、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间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吗?

     冠状病毒与人类“纠缠史”

     【疫问医答】哪种特征的发热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别一颗一颗心“崩”了

     【疫问医答】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怕冷or怕热?

     致敬!疫情一线拍下的这12组图,每张都让人泪目

     卫健委:病毒传播力似乎有所增强,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疫问医答】宅在家的我们,怎样做好“居家消毒”?

     疫情笼罩下的春节怎么过?六大呼吸科专家权威提醒

     【疫问医答】一份新型肺炎轻症患者的“居家隔离指南”

     漫说疫事|这个春节,我们打一场特殊的战“疫”

     【疫问医答】“重大突发公卫事件一级响应”意味着什么?

     爸妈,听话!预防新型肺炎,请听儿女6句劝

     请扩散!面对疫情,我们有9个呼吁

     【疫问医答】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吗?

     除了不去武汉、戴口罩,我们还能做什么?

     【记者直击】疫情中的春运回家路

     汽车、火车、飞机……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评:必须向顾全大局的所有武汉市民致敬

     【疫问医答】怎样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区别?

     关于新型肺炎的13个疑问,卫健委专家给出了答案

     权威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从动物传染给人的?

     划重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问钟南山院士

     扩散周知!多科权威专家:春运如何严防新型冠状病毒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状病毒?一篇文章全都说清楚了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在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