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张国人「饮食与疾病地图」:你最爱的口味里,藏着这些疾病风险
2020/4/22 7:59:00 生命时报

    

     烤串、蛋糕、炸鸡、火锅……有人喜爱甜食,有人无辣不欢,有人对油炸食物无法抗拒……你最爱吃哪类食物呢?

     当你享受喜欢的美食时,你的饮食偏好也在影响着健康。

     最近,《糖尿病杂志(Journal of Diabetes)》就发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调查了2亿多中国人,绘制了首张中国饮食习惯与代谢病地图。

    

     《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权威专家,并结合新研究告诉你,饮食习惯是如何一步步影响健康的。

     受访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王 曦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副会长 周春凌

     上海华东医院主任营养师 陈霞飞

    

     首张「饮食与疾病地图」发布

    

     这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团队完成的研究,第一次大规模采用了互联网被动数据探索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这项研究使用了某搜索引擎和外卖平台 2016 年全年的数据,总纳入参与者数量超过2.13亿人。

     研究显示,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群喜欢的食物也有差异:

     油炸和烧烤类食物是北京和东北及周边地区人群最爱。

     海南南部地区的人也偏爱烧烤。

     广东虽然比不上北京,但也显示了对油炸和烧烤的爱。

    

     中国爱吃油炸食品的人群分布图

    

     中国爱吃烧烤食品的人群分布图

     疾病预测和实际观察数据分析显示,对油炸和烧烤的偏爱将导致高体重指数(BMI)、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的高发生率,不仅如此,油炸还和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异常升高有关。

     此外,油炸或油煎等方式降低了食物中的水分含量,增高了食物的热量效率,而从口感松脆以及油炸香味等渠道上,又可能导致大家追求口感而吃得更多,造成代谢问题的可能性非常高。

     嗜甜人群集中在沿海地区,北京和天津居民对甜食的喜爱也较突出。

    

     中国爱吃甜食的人群分布图

     研究分析发现,甜食摄入量高与糖尿病发病率升高以及空腹血糖异常升高有关。

     喜欢麻和辣的人群,总的来说都以四川为首,分布差异不太大。

    

     中国爱吃辣的人群分布图

    

     中国爱吃麻类食物的人群分布图

     研究发现,爱吃辣的程度与糖尿病发病率、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呈现反比关系。而喜欢“麻”这个口味同样也与空腹血糖水平呈现反比关系。

     研究中最后一种口味为水煮饮食,喜爱人群主要集中在四川。

    

     中国爱吃水煮类食物的人群分布图

     这一饮食方式的喜好程度同样也与空腹血糖水平呈现反比。

     研究人员认为,水煮这种方式的烹饪温度不像油炸和烧烤那么高,因此产生的有害成分较少。

    

     你偏爱的口味可能很伤身

    

     长期对某种口味偏爱,身体可能会吃不消。

     偏爱甜食

    

     长痘

     食用甜食越多,皮脂腺分泌就越旺盛,从而导致皮脂腺中的厌氧痤疮杆菌过度繁殖,并排泄出过多的脂肪酸。

     脂肪酸附着在毛孔内壁,不容易脱落,从而长出痤疮。

     肥胖

     过度摄入高糖饮食,会使超负荷的糖以脂肪形式囤积在体内,从而引发肥胖。而肥胖是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肠道受伤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期内增加甜食摄入量也会加大患炎症性肠病的风险,对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卵子质量差

     巴西圣保罗生育医学小组的一项研究给爱吃甜食的女性提出了警示,称人工甜味剂会损害卵子质量和胚胎质量,降低怀孕成功率。

     偏爱烧烤

    

     引起腹泻、呕吐

     从卫生角度看,烧烤可能存在加热不均匀,局部有微生物、寄生虫污染等情况,容易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

     尤其是路边摊烧烤,周围车辆、行人多,汽车尾气和粉尘污染物很容易落到食物上,带来健康隐患。

     增加心脏病风险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高温烧烤的食物会产生“晚期糖化终产物”,它会减小细胞弹性,增加心脏病风险。

     产生致癌物

     肉类食物中,脂肪在300℃时会产生苯并芘等多环芳烃,属于强致癌物质,可能引起肝癌、肺癌、胃癌、膀胱癌和皮肤癌等。

     蛋白质则会在200℃时产生杂环胺,多国研究发现,杂环胺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与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有关。

     偏爱油炸

    

     死亡风险升高

     《英国医学杂志(BMJ)》上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吃油炸食品,特别是炸鸡或炸鱼的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均显著升高。

    

     不利于控制体重

     油炸过程中,淀粉极易吸收大量油脂,而脂肪是含能量最高的。

     油炸速食是各种致癌物的聚集地: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肉类)在油炸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杂环胺。

     富含脂肪(肉类)的食物油炸会产生致癌物苯并芘。

     富含淀粉(土豆等)的食物油炸时会产生致癌物丙烯酰胺。

     加重肠胃负担

     像炸鸡块、炸油条短时间内让人感到很饱,除了它们高热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难以消化,给肠胃增加了负担。

     油炸食品比较坚硬,可能会伤害到柔软的肠胃,如果还加入了过多的盐,会直接刺激肠胃。

     偏爱麻辣

    

     炎症高发

     男性如果过量食用辣椒、花椒等刺激性食物,会引起血管扩张和器官充血,降低前列腺的抵抗力,还可能让前列腺内的菌群大量繁殖,进而诱发急性前列腺炎或加重慢性前列腺炎症状。

     女性如果在月经期吃辛辣刺激性食品,易致痛经、经血过多,还可能引起妇科炎症,患上子宫腺肌症等妇科病。

     诱发肠胃疾病

     过量食用会刺激胃肠黏膜,使其高度充血、蠕动加快,引起胃疼、腹痛、腹泻等症状。

    

     营养专家教你“调”口味

    

     口味和营养其实不是对立的。从饮食搭配和烹饪方法上做些调整,就能既“美味”又“健康”。

     比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太辣太咸的食物,尽量安排在中午吃,晚上要吃得清淡点;在外就餐应注意多选蒸、煮、白灼、快炒类的,烧炸类的菜肴要少点。在点菜前,不妨交代服务员少放盐、油。

    

     不要以为“口味”是改变不了的,其实,25天就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口味没有特别的办法,只有坚持。

     比如以减辣为例,可以先从麻辣降到中辣,再到微辣,坚持微辣水平,就会对身体利大于弊。通常坚持4个星期,口味就会慢慢变轻,坚持3个月到半年,就能达到持久性的改变。▲

     本文编辑:邓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科普

     (上下滑动查看)

     上阵最早、战线最长、坚守最久……湖北医护的抗“疫”之战

     绥芬河拉响战“疫”警报!为何这座7万人口小城成了输入重灾区?

     夏天还能开中央空调吗?广州疾控回顾一起“餐厅空调”引发的聚集感染

     反转!从抵触到支持,一文剖析欧美“戴口罩”观念转变原因

     6类人易被新冠病毒攻击!免疫力强的人也逃不过……

     新冠病毒在户外更“活跃”!新研究:跑步、骑行至少隔10米远

     抗疫环卫工人一天处理300个垃圾桶,医疗废物都去哪儿了?

     战斗到最后的“留守天团”:专访最晚撤离的5支援鄂医疗队

     全球面临「呼吸机」告急!一线专家详解:呼吸机是如何救命的?

     屋里太干燥,呼吸道病毒传得快!世卫组织给「健康湿度」划了标准

     天暖能阻止新冠病毒吗?专家:这两个因素增加了难度

     猫感染新冠会传染人?别慌,病毒学家的解读来了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的10个疑惑,专家一次性解答清楚

     营养专家一份「复工带饭攻略」,解决上班族的午饭难题

     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意大利,病死率为何居高不下?

     国内疫情是否会“二次暴发”?一线权威专家是这样回应的

     全球首个确诊超20万国家!美国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暴发”局面?

     心理学角度解释:为什么人戴上口罩就变好看了?

     日媒:确诊数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日韩疫情真的控制住了吗?

     时评 | 他们生来未必是英雄,只因患者需要才赴汤蹈火

     权威解读病毒8大“疑点”:全球病例为何暴增?一人会感染两次吗?……

     致敬!17年前他们抗击“非典”,如今再披铠甲战“新冠”

     「免洗洗手液」能杀死病毒吗?专家:这4种可能无效

     多国效仿中国“封城”,一文说清「封锁」为何能控疫情

     宅出来的身体“时差”,是时候学一套「生物钟调整法」了

     中医药抗疫有一套!专家揭秘“三药三方”到底牛在哪?

     疫情期间有这5种表现的人,你体内的维生素D“余额”不足了

     无意识“摸脸”增加染病毒风险!你可能每4分钟就摸一次……

     感染科专家N条“复工”建议:让病毒不复燃,疫情不反弹

     事关14亿人安危!中国怎样守住境外输入这条红线?

     日本节目实测:这里是办公室最“脏”的地方,马桶圈反而最干净

     为什么洗手一定要用肥皂洗20秒以上?看过这个实验就明白了

     【疫问医答】新冠肺炎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吗?

     灾难是最好的「教科书」:保护动物也是人类的一种自保

     【疫问医答】“身体素质过硬”的运动员,为什么频频感染新冠病毒?

     这场疫情“教会”我们的9件事,事关每个人以后的生活

     亚洲人人都戴的口罩,为何欧美人却有“抵触”心理?

     【疫问医答】抗疫中药方,黄芪为何被多次“提名”?

     护肺第一步:防止室内空气污染!4个房间要重点“排查”

     抗疫MV《呼唤》:愿所有的病痛都会被春天治愈

     超1亿人正接受“隔离”!为何欧洲成为新冠肺炎大流行震中?

     H5丨疫情结束后,我最最最想做的是这些事……

     距离“摘口罩”的日子还有多远?一线专家回应了

     美国抗疫让人看不懂!”中国为西方争取了时间,西方却把它浪费了“

     疫情让礼仪悄悄改变,看各国首脑如何“花式”打招呼

     这些菜在家就能“种”!疫情期间不方便买菜的人有救了

     日本实验:病毒沾附手机上可存活24小时!手把手教你给手机消毒

     心理学家告诉你:谣言是怎样让你深信不疑的?

     运动专家的「疫期户外运动」指南,拯救“宅”了一冬的你

     钟南山院士喊你用公筷!经此一“疫“,让公筷摆上每一张餐桌

     【疫问医答】研究称病毒已“变异”,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医生,我体温总是偏低,这是种病吗?”

     从“封城”到“封国“,解析意大利新冠死亡率为何全球最高?

     禁食野生动物后的疑问:到底都有哪些动物不能吃?

     密闭空间新冠病毒可传至4.5米!一份「公共交通指南」平稳度过复工期

     为什么一定要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病毒专家分析传播路径

     “37℃”成了历史:人类的体温为什么比一百年前低了?

     “隔离14天”变“马上回家”!一线记者接到志愿者的求助电话……

     一线重症专家:解读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提到的8种疗法

     告急:新冠肺炎境外确诊近3万例!李兰娟院士呼吁全球重视并行动

     不刮胡子,口罩白戴!美国疾控中心:漏气几率增20-1000倍

     日本测试:外出回家忽略这件事,2小时病毒“感染”全家人

     张文宏医生喊你把窗户打开!收下这张疫情期“通风时刻表”

     身体每天上演的「消化道大剧」,远比食物本身更精彩……

     医生亲自示范:疫情期怎样出门买菜更安全……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她们只不过是挺身而出的平凡姑娘

     解剖报告再添“罪证”:不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的?

     每个吃腻了家里饭菜的人,跟营养专家学5招“改造”家常菜

     武汉一线的“她”力量!记者还原抗疫女将们的温柔坚守

     新冠比非典狡猾的多!一线专家解读17年抗疫有哪些进步

     从死神手里抢人!北京协和援鄂医疗队讲述战疫“红区”的32天

     别再传谣了!这5种「抗病毒食物」,营养专家一个都不认可

     新研究:烟民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吸烟到底有没有“安全量”?

     时评丨禁野味就得“一刀切”

     为何胖人和癌症患者易感染新冠病毒?北大医学部:跟体内这种酶有关

     时评 | 坏情绪也是防疫的敌人

     一首原创漫画MV,用160秒定格了战“疫”中的催泪瞬间

     从黑暗,到曙光……听治愈患者讲述抗“疫”经历

     美意日韩多国现本土传播病例!新冠病源究竟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食品专家推荐一份「囤肉指南」,提高疫情期间的吃肉品质也能

     【疫问医答】口罩戴久了,“闷”出皮肤问题怎么办?

     一线抗疫护士口述:重症病房的20多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

     高速摄像机还原“咳嗽”瞬间,7个止咳法拯救不安的你

     好好吃饭也能“抗病毒”,专家开出7个「中医汤方」

     心理学专家:疫情让人更加宽恕善良,国人这10项品格悄然提升

     新冠疫苗还要等多久?世卫组织:全球20多种疫苗正在研发

     专访国博方舱护士长:我从不害怕患者抱我

     防疫期,老人的一天怎么度过?这张漫画安排的明明白白

     “遗体解剖”揭开病毒真面目,专家:可能颠覆现有诊疗方案

     美国致1.4万人死亡的流感中有新冠肺炎?最新回应和专家分析来了

     宅在家也要“勤洗手”吗?医生提醒:8个时刻必须要洗

     时评丨“停课不停学”别走形式

     【疫问医答】新冠病毒会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吗?

     时评 | 隔离病毒,不能疏离人心

     援鄂日记丨独家探访辽、皖、川、湘四大医疗队的动人故事

     研究发现: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病毒发源地,专家解析下一步如何找到源头?

     实拍保洁员的“舱内六小时”:工作四班倒,每晚处理50桶垃圾

     免疫系统如何战胜病毒?7件事护好抗疫“防火墙”

     “二月二龙抬头”,这套「零失误理发攻略」送给在家剪发的你

     记者实拍医生“穿防护服”流程:9个步骤花30分钟,泡汗水里6小时

     疫情期间每个被迫下厨的人,都需要一份「零厨艺」指南

     中医专家:新冠肺炎5个病期各有最佳“治疗方”

     @天天戴口罩的人:一组训练操让每次「呼吸」都顺畅

     为什么呼吁康复者捐血浆?一文为你揭开「血浆疗法」的面纱

     “婚礼延了他却走了……”我们用独家镜头记录同事眼中的彭银华医生

     封城30天|15239位武汉读者,你们还好吗?

     独家曝光朋友圈,护士深情撰文悼念:小彭医生,很荣幸护理你!

     时评 | 科学素养是最有效的“抗体”

     把7件事“顺序”搞错了,感染病毒的风险也就高了

     古人怎么战胜瘟疫的?从古至今5个朝代各有经验

     时评 | 阻断谣言也是全民战

     生命熄灭那一刻寂静又凄美:四分钟「人体内旅行」,向死而生

     时评 | 抗疫情,容不得一丝侥幸

     疫情期间的“囤菜指南”,这样做帮食材延长保鲜期

     时评丨感恩医者,不能只在当下

     日本一项口罩测试:这样戴,外部细菌“泄露”率100%

     专访北京第一例“非典”收治专家刘又宁:病毒传染力何时能减弱?

     病毒是如何“悄悄”传播的?病毒学家详解8种途径

     生产一个口罩仅需0.5秒,为何口罩还不够用?

     闷在家胃口不好的你,跟营养专家学7招打开“食欲”

     句句有用!老人防疫的7条“专属提醒”,转给爸妈

     比病毒更有“传染性”的,是这些在朋友圈热传的9个谣言

     首度曝光!新冠病毒「高清彩照」,一组图看清显微镜下的真面目

     推荐!一位84岁院士的纪录片:“敢医敢言“钟南山

     漫画战疫 | 这场“战疫”,你从来都不孤独

     这8个真实的故事,致敬战“疫”中的爱情

     “拐点”究竟何时来?一文梳理国内外专家的权威预测

     两千多年历史告诉你:面对传染病,人类为什么选择「隔离」?

     H5 | 听,野生动物的悲歌

     【疫问医答】我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

     测体温没注意6个细节,别怪测出的结果不准……

     【疫问医答】“假阴性”频现,核酸检测还可靠吗?

     卫健委发布「心理调适指南」,帮10类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疫问医答】轻症患者为何病情会突然加重?

     西汉至今抵御了300多次瘟疫的中医,为抗疫提供了什么思路?

     著名呼吸科专家刘又宁:一文解答你关心的10大“肺炎”疑问

     “战时”蔬菜也讲“战术”,营养专家推荐一份「囤菜指南」

     【疫问医答】疫情期“感冒”了怎么办?

     家里“口罩荒”了,这3种省法帮你再坚持一下

     找到“新冠病毒克星”为何这么难?专家告诉你背后真相

     【疫问医答】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这份“居家消毒指南”,把你的消毒困惑一次说清了

     《成语解“疫”》:9组词帮你给肺炎防护划重点

     免疫系统如何帮你抵抗病毒的?一定要做好这4件事

     【疫问医答】为什么病毒易对“心脑血管差的人”下手?

     漫画战疫|谢谢你,为我们拼了命

     为什么要建「方舱医院」?一文读懂它在抗疫救治中的重要性

     张文宏教授讲传染病:一节18分钟的“硬核”公开课

     “求求你,我不会传染病毒,请别抛弃我“

     【疫问医答】中央空调会不会导致疫情扩散?

     BBC纪录片揭秘:对人类来说,最致命的病毒存在于哪里?

     最小确诊病例仅1个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给儿童最科学保护

     19名院士学者联名呼吁:立法禁食野生动物!敬畏自然才是珍爱生命

     【疫问医答】我家小区/附近有确诊或疑似病例,该怎样保护自己?

     病毒在飞机上的传播概率多大?一张示意图带你看清

     钟南山院士:办公区这个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开病毒

     国家卫健委发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问题有了权威答案

     WHO推荐的见面姿势:戴口罩+一米线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众防护指南”,50个重点帮你划好了

     洗热水澡能不能抗病毒?感染科专家告诉你真相

     营养专家10个「居家饮食处方」,教你科学“吃”出抵抗力

     @在家憋烦了的人,这6件事可以帮你再坚持一下

     这件和「戴口罩」同样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视了

     手机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载体!疾控专家1分钟演示「手机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这18个建议转给爸妈看

     【疫问医答】即将返岗工作的我,该如何预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锻炼指南,让你不出家门也能动起来

     多家中医院实名推荐:7个方子有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疫问医答】手机、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间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吗?

     冠状病毒与人类“纠缠史”

     【疫问医答】哪种特征的发热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别一颗一颗心“崩”了

     【疫问医答】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怕冷or怕热?

     致敬!疫情一线拍下的这12组图,每张都让人泪目

     卫健委:病毒传播力似乎有所增强,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疫问医答】宅在家的我们,怎样做好“居家消毒”?

     疫情笼罩下的春节怎么过?六大呼吸科专家权威提醒

     【疫问医答】一份新型肺炎轻症患者的“居家隔离指南”

     漫说疫事|这个春节,我们打一场特殊的战“疫”

     【疫问医答】“重大突发公卫事件一级响应”意味着什么?

     爸妈,听话!预防新型肺炎,请听儿女6句劝

     请扩散!面对疫情,我们有9个呼吁

     【疫问医答】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吗?

     除了不去武汉、戴口罩,我们还能做什么?

     【记者直击】疫情中的春运回家路

     汽车、火车、飞机……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评:必须向顾全大局的所有武汉市民致敬

     【疫问医答】怎样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区别?

     关于新型肺炎的13个疑问,卫健委专家给出了答案

     权威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从动物传染给人的?

     划重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问钟南山院士

     扩散周知!多科权威专家:春运如何严防新型冠状病毒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状病毒?一篇文章全都说清楚了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在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