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数九寒来,红果迎冬
2022/3/2 生命时报

每一种食材都有属于自己的时节。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以四时为引,在一箪一食中,感知春夏秋冬的四季轮转。
2021年,《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推出系列策划“二十四节气·食光”,以符合时令的蔬果,在唇齿间感知时间流转,不负一年好时光。

岁又冬至,数九寒天
冬至是古人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也曾经是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
今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会逐渐升高,北半球的白天也将慢慢变长。
冬至日,一阳生
民间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冬至日后,白昼渐长,阳气初生,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此时养好身体,会影响整个一年的健康状态。
自冬至开始,正式进入“数九”天。各地“九九歌”的版本不同,但都生动形象地记录着冬至到来年春分的物候变化。从一九数到九九,春天就到来了。
冬至大如年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严冬季节,人们以食取暖,经过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
冬至日,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吃面、汤圆等。
寒风乍起,红果压枝
在北方,秋冬是吃冰糖葫芦的季节。红彤彤的山楂裹满微热的糖稀,是街头巷尾不可或缺的滋味。
一树山楂寄寒冬
山楂不仅是可口的零食,还是药食同源的补益佳品,有“冬季第一果”的美誉。
在中医眼中,山楂还是“长寿果”。作为一味中药,山楂能开胃消食、活血化瘀、收敛止痢,有助增强食欲。
山楂生吃更营养
相较于山楂的熟制品,如山楂糕、山楂条等,新鲜山楂在营养上更胜一筹。不过,生吃山楂最好不要空腹,建议每次不超过5颗。
糖尿病人、怀孕初期女性、处在换牙期的儿童,或者脾胃虚弱、胃酸过多的人应少吃。
饮食温补,储藏能量
冬季是为健康做“储蓄”的最好季节,此时进补也是冬季养生的重要环节,可以给身体补充能量。
滋补吃点“暖”
建议多吃些温补类食物,如牛肉、羊肉、鲫鱼等。也可吃些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薏米、大枣等。这些“暖食”不仅能为身体御寒,还可增强体质。
饮食宜多样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进补时要注意区别体质,寒热虚实有别,盲目进补非但不能起到效果,反而会影响健康。
冬至护阳,暖字当先
“气始于冬至”,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提高机体活力和抵抗力。
护好阳气
冬至是养生学上的重要节气。中医认为,冬至时节饮食起居都要以“暖”为先。冬至过后,应顾护好身体的阳气,让身体暖起来。
寒冬季节里阳光好的时候,去户外晒晒后背、散步跑步,有助增强机体活力,让人神清气爽。
加强运动
运动能加快新陈代谢,使自身产生热量,进而温暖全身脏腑,促进气血流通,身体自然也就跟着暖和了。
同时,要注意避免运动过量,大量出汗会使人体阳气外泄,有违冬季潜藏精气的养生原则。
天寒地冻本是难熬的时刻,但古人早已悟出寒冬的智慧:数着过。带着对春的期盼,度过漫漫寒冬。
数过三九,向阳而生。白雪皑皑的天地间,厚积着生命的力量。温暖悄然生起,凛冽的寒冬正悉心孕育着下一个春天。▲
受访专家
中国保健养生协会会长 吴大真
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彭玉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 代金刚
本期编辑:杨萌 美术设计:方茜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往期回顾
立春 丨 雨水 丨 惊蛰 丨 春分清明 丨 谷雨 丨 立夏 丨 小满芒种 丨 夏至 丨 小暑 丨 大暑立秋 丨 处暑 丨 白露 丨 秋分寒露 丨 霜降 丨 立冬 丨 小雪大雪丨
历年节气策划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