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片子”对身体辐射有多大?专家详解4种「影像检查」
2022/8/9 19:58:00 生命时报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拍摄人类第一张X光照片,之后X射线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疾病诊断。

     如今,小到看牙,大到确诊肿瘤,很多人都需要医学影像检查。然而,每次检查前后,总有人担心“拍片子”会辐射身体。

    

     不同影像检查,哪种辐射更大?《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详解常见影像检查的区别和辐射量,并提醒你几点规避潜在危害。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与核医学科主任医师 卢洁北京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 刘甫庚湖南省肿瘤医院放射诊断中心主任医师 于小平

     做次影像检查,辐射有多大?

     辐射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如地表辐射、宇宙辐射等,通常约2~3毫西弗/年(毫西弗是衡量辐射剂量单位,以下用mSv表示)。

     按照坐飞机时受到的辐射计算,飞行1万公里所受辐射量约0.05mSv;如果每天吸1包烟,每年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35mSv,远高于大多数医疗辐射剂量。

     据澳大利亚辐射保护与核安全局的数据显示:

     一次胸片约为0.025mSv,相当于飞行5000公里;

     牙片仅为0.014mSv;

     乳腺钼靶约为0.4mSv;

     头颅CT约2.6mSv;

     尿路造影约3mSv;

     普通CT约10.6mSv。

     PET/CT检查由于CT采用自动控制,PET高清技术减少1/3放射性药物,每次检查辐射量在7~10mSv。

    

     X线、CT、PET-CT等虽然会产生电离辐射,但国家规定,接受医疗辐射有3大原则: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

     CT检查的辐射量比普通X线拍片可能高出10倍、30倍,甚至上百倍,这与CT机性能、扫描部位、成像的清晰度有关,尤其是心脏CT的辐射量相对较高。

     但医院里CT检查的辐射量都在安全范围内。肿瘤患者可能要在1年中反复接受CT复查,其累积的剂量不超过100mSv,也相对安全,检查结束后不会有持续的辐射作用。

     PET-CT显像的辐射剂量由检查所用放射性核素和X线CT两部分组成,其辐射剂量相对CT更大,但也只是超过日常天然辐射量的3~5倍,每年1~2次检查对身体影响不大。

     我国放射防护标准规定:

     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剂量限值为50mSv;

     5年内每年接受的平均辐射上限是20mSv。

     如果确实因医生诊断病情需要,接受多少医疗辐射都不算多;如果没有必要,就尽量不接触。

     4种影像检查的功能区别

     除了辐射问题,很多人也困惑于各种检查的区别:为什么同一个部位要做多种影像检查?

     B超

     无辐射

     B超属于超声检查,它就像挑西瓜,边敲边看显示的病灶情况,可应用于全身,比如孕期产检、腹部B超等。

     原理是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当声波遇到不同组织,特别是组织界面时会产生反射波,超声探头一面发出超声,一面接受反射波,并通过计算反射波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MRI)

     无辐射

     MRI多用于椎间盘疾病,可以很好地观察软组织和椎间盘与相应的神经根。

     身体里的水分子,在不同组织中含量差别较大,每个水分子的磁场磁力线方向都是随意的。

     通俗来说,MRI就是先用仪器摇一摇,让水分子振动起来,再平静下来感受一下里面的振动。

     X光片(平片)

     有辐射

     当人肉眼观察一片面包时,无法看清里面的纤维纹理,X光片检查就像把面包压扁,用于粗略检查肺、心影、主动脉弓、肋骨等。

    

     比如,大腿骨头是圆的,片子上是平的,但可以看到其中丝丝缕缕的骨小梁。

     X光穿过人体,遇到被遮挡部位,底片上不会曝光,洗片后这个部位为白色。缺点是深浅组织的影像相互重叠,相互隐藏,有时还需要拍侧位X光片。

     CT

     有辐射

     CT就像面包切片,当遇到外伤怀疑伤到骨头,需进一步观察时,可以选择CT观察隐匿损伤或软组织损伤。

     检查原理是X光分层穿过人体,之后通过电脑计算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薄片,每一片都可以摊开看。

     相对X光来说,CT的优点是可以分层看,经计算后可以显示更多组织信息。

     7大部位各有最优“影像检查”

     影像检查中,并非每种疾病都需要用“看”得最清楚的手段检查,不同部位各有最优选:

     1

     头颈部

     CT检查:脑疾病首选

     可发现大部分脑部疾病,包括先天性脑发育颅内异常、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等。

     对于某些脑变性疾病,垂体微腺瘤、小转移瘤等较小病变,以及椎管内(包括脊髓)的各类疾病,CT价值有限。

     MRI(磁共振成像):CT补充

     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脑转移瘤等的首选检查,是CT检查的重要补充。

     CT检查不出的椎管内疾病,MRI是首选。

     血管超声:血管检查首选

     可观察血管壁是否光滑、内膜增厚程度及斑块等,但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仍首选颅脑CT检查,以诊断有无脑出血;

     排除脑出血后,可选择MRI诊断有无新发脑梗死。

     2

     骨骼系统

     X线:骨骼、关节疾病首选

     由于不少骨骼、关节疾病,比如炎症和肿瘤早期,X线表现比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出现得晚,初次检查可能为阴性,需定期复查或进一步CT、MRI检查。

     CT检查:区分软组织疾病

     CT是骨骼、关节、软组织疾病的另一项重要检查,更易区分松质骨和皮质骨破坏、死骨、钙化、骨化等病变。

     MRI:肿瘤等

     由于软组织中的肌肉、血管、神经和关节囊等组织间密度差别不大,X光片无法分辨,而MRI明显优于X光片、CT。

     怀疑肿瘤、坏死、出血和水肿等情况时,优选MRI。

     3

     胸部器官

     心脏彩超:了解心脏状况

     擅长观察结构病变心脏彩超可实时、动态显示心脏结构和运动状况,并进行分析,但难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

     CTA:诊断冠心病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观察冠状动脉管壁的软斑块和钙化,以及冠状动脉的狭窄范围、程度,同时提供治疗方案。

     4

     肺部器官

     X线:肺部检查

     小于40岁人群的常规体检、一般性呼吸系统疾病或术前常规检查,首选X线检查。

     但肺部组织易重叠、遮挡,X线放射剂量小、密度分辨率低,难以发现某些肺部小病变或病变细节,易漏诊。

     CT检查:结节、肿瘤

     如果X线发现异常,需进一步进行胸部CT检查。

     肺小结节复查、肺癌高发人群筛查、发现转移瘤后寻找肺原发灶、肺癌患者需进行分期等情况,可首选胸部CT检查,以提供更丰富的病变信息。

     5

     消化道

     X线:急腹症

     X线是消化道引起急腹症的首选检查,可快速诊断,但难以判断病因。

     CT检查:消化道肿瘤

     扫描速度快,胃肠道蠕动干扰较小,可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管腔外以及周围器官结构,可为消化道肿瘤分期、急腹症、肠系膜病变等疾病提供更多信息。

     6

     腹部器官

     超声

     肝、胰和脾属于实质性器官,胆道系统则属空腔脏器,检查这些地方的病变,超声是较常用的设备之一。

     超声可准确区分囊性、实性病变;

     增强超声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的血供情况;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病灶内和周围区域血管内的血流速度与方向。

     超声的缺点是判断病灶血供、定性诊断不甚准确,较难发现直径<1厘米的病灶。

     CT/MRI检查

     如果超声发现胰腺异常,需再做CT或MRI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范围和继发性改变。

     7

     泌尿系统

     超声:结石检出率高

     可发现并诊断大多数泌尿系统病变,对结石的检出率很高,但难以诊断较小病变(小结石或小肿瘤等)、不伴有梗阻的输尿管病变。

     CT:最主要和常用

     CT平扫是泌尿系统影像检查最常用方法,可显示泌尿系统病变的形态、密度、位置;

     CT多期增强可进一步确定病变范围和数目,发现、诊断先天发育异常、肿瘤、炎症、外伤、移植肾评估等大多数病变。▲

     本期编辑:张宇

     等等,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业务合作:010-65363765内容合作:010-65363786

     点击下方图片购买《生命时报》电子报↓↓

     喜欢,就点个“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