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眩晕叫“耳石症”,符合这3条高度怀疑
2022/8/22 19:58:00 生命时报

有一种头晕:抬头晕、低头晕、起床时晕、翻身时还是晕……只有当头保持相对静止时才不晕。它就是误诊率极高的——耳石症。

说起头晕,大概很少有人会联想到耳朵。
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尽管名字听起来陌生,事实上它占所有眩晕的30%左右。
艺人王俊凯也曾经因为连夜彩排突发头晕,后确诊为良性位置性眩晕。

在众多头晕里,哪种才是耳石症?耳石症发作后又该怎么办?《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教你科学从容应对。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科副主任 蔡晓冬北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宋海涛
一躺下就头晕,当心耳石症
人能掌握身体平衡,很大程度上是内耳的功劳。内耳中有一层耳石膜,上面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形似石头,医学上称之为“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是粘附在耳石膜上的。但外伤、老年性退行性变、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病毒性迷路炎)等,都可能导致耳石脱落。
一旦耳石脱落,撞击到负责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前庭”,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晕眩有不同的致病原因,哪种晕眩才是耳石症?可以从3个特征判断:在特定体位时,猛然出现眩晕。例如:早晨起床、半夜翻身、偏头、抬头、低头。当姿势保持不变或者保持头部相对静止时,眩晕感消失。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病程时间长短不一。可治疗、可自愈,多数人在几天或几周内会好转。
6类人更易发生耳石症
耳石症与上呼吸道感染、年龄增大、耳迷路发生老化或退行性变有关,也与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内耳供血不足有关。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的人容易发生耳石症:
1
40岁以上的人
耳石症的发病高峰年龄一般在40~60岁之间,这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前庭慢性缺血有关。另外,年龄大会导致内耳局部结构发生老化或退化,耳石就容易从原来的位置上掉下来。
2
压力大、体质弱的人
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睡眠不好、过度疲劳等不良生活状态,可能会造成内耳小动脉发生痉挛、缺血等情况,从而导致耳石症发生。

低头玩手机、用电脑,长期处于不良头位姿势,也会加重内耳血管痉挛、细胞缺血,使耳石更易脱落而致病。体质较弱的女性也属于高危人群,女性患耳石症多于男性(比例接近1.6~2比1)。
3
骨质疏松患者
骨质疏松只是耳石脱落的一种诱因,由于耳石内含碳酸钙结晶,如果发生骨质疏松,局部结构的变化会增加耳石症的风险。
4
有偏头痛的人
26%的耳石症患者为偏头痛患者。前庭性偏头痛,是耳石症的一种临床现象,常与耳石症导致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同时发生。
5
有外伤或手术影响的人
发生车祸、外力撞了耳部、大脑、耳朵做了手术、在乘车时因为汽车突然加速或减速导致颈部损伤,这些都会引起耳石脱落,从而导致耳石症。
6
患前庭神经炎的人
病毒感染造成的前庭神经炎常伴发耳石症,在前庭耳石器发生水肿时,也会出现“小晶体”脱落。
一般前庭神经炎发作一年内,患者都可能发生耳石症。
耳石症发作后该怎么办?
耳石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一般可自愈。大多数人在发病后两周到一个月内,眩晕感会自动消失。
如果眩晕感没有自愈,在床上翻身时有短暂的头晕,应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变位性眼震试验”即可确诊,随后可通过复位法、药物、手术等方法治疗。
1. 药物治疗:可缓解呕吐头晕的症状,年龄较大的患者还需要服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来辅助治疗。
2. 手法复位:是目前治疗耳石症常见有效的方法。临床上,近95%的耳石症患者能通过手法复位康复。手法复位不适合有颈椎病的患者,以免发生颈椎错位导致严重后果。

手法复位一定要由专业医生操作。如果多次复位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包括半规管填塞、内淋巴囊减压、迷路切除等方法。▲
本期编辑:刘云瑽
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转载咨询:010-65363791业务合作:010-65363765
点击下方图片购买《生命时报》电子报↓↓
喜欢,就点个“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