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网追捧的“松弛感”,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2022/11/1 7:58:00 生命时报

    

     说起对一个人最高级的称赞,“松弛感”可能是其中之一。

     这个词来自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一个场景:一位女士带全家人出门旅游,遇到孩子证件过期、行李需重新托运等突发状况。围观者猜测他们一定会暴躁,但没想到一家人没有发生冲突、争吵,而是从容地重新安排,轻松平常地解决了一件外人看起来很麻烦的事情。

     帖子发出后引发讨论,网友纷纷感慨:“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

    

    

    

    

     “松弛感”是如何养成的?《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心理专家解读,教你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受访专家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 汤永隆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杨雪岭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 郭润峰

     松弛感为什么会被追捧?

     所谓的“松弛感”,并不是心大、懒惰,更多的是指在繁琐、忙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秩序。

     “很多人已经丢失这种状态很久了。”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汤永隆表示,松弛感和社会上充斥的焦躁、不安、紧张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那种放松自如、安静平和的状态,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

    

     从神经理论来看,“松弛感”是一种腹侧迷走神经活跃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感到安全并与他人产生联结感,体验到希望、灵活等积极感受。

     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成年人每天忙碌不已。繁忙的加班、琐碎的生活,让人难以松弛,每天神经紧绷,甚至一触即“跳”。

     3步让自己“松弛”下来

     不少人认为,松弛感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状态,有钱、有闲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其实,“松弛”更多是一种内在品质。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可能是松弛感的必备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类人有很高的涵容力,即使外界没有按照预期发展,也能从容应对。

     这些品质和能力并不完全来自物质自信,大多数人可以试着成为这样的人。

     提醒自己慢下来

     面对外界的语言攻击、突发事件、不符合预期的结果时,不要着急反应甚至反抗,时刻提醒自己慢下来,尤其不要冲动行事。

     积极看待挑战

     “处变不惊”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处理困难的次数多了,多从积极的角度总结经验,以后应对起来就游刃有余。

     合理规划生活

     漠不关心、无上进心不是真正的“从容”。提前做准备、做规划,有人生掌控感的人,更容易松弛下来。

     尽量不要被生活工作追着走,减少一些“不得不”,多一些“有备无患”。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不生气、紧张…...真正的情绪管理不是随意发泄,也不是一忍再忍,而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口。

    

     焦虑

     让自己更有掌控感

     焦虑源于对“控制感”的丧失,如果生活总是无序,情绪就容易反反复复。

     有焦虑倾向的人要养成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习惯,有效管理时间,让自己更加井井有条、从容不迫。

     悲伤

     及时哭出来

     感到悲伤痛苦时,不要憋在心底,要哭出来。

     大哭一场有助释放悲伤情绪,泪水会带走体内的压力激素,降低与压力相关的神经递质,也是心理健康的良药。

     愤怒

     学会巧妙表达

     一旦感觉到自己的愤怒在冒头,最好借机离开一下,让自己先放松冷静下来。生气后要向对方明确表达内心想法和需求,尽量避免用批评和指责的语气。

     有些愤怒是难以当场表达和发泄的,平时积累的怒气和压力,要定时去清空。

     孤独

     主动走出封闭

     对害怕和别人打交道的人来说,关键在于勇敢地走出封闭状态。

     多与亲友通电话或见面,交流生活或情绪;积极参加行业交流或做公益活动,也能增强社交,获得充实感。

     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节奏,才是真正的“松弛感”。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愿每个人都能心灵自由,活得松弛。▲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