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幸福呢?
2022/8/16 22:39:43 每日意图

     每日意图洞悉人性的幽微和光亮

    

     在可能的地方创造,在必要的地方忍受。

     活在此时此地,感受从容快乐的平静。

     存在主义心理学很少用来诊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它更多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生命活力,探索特定的人性维度,反思自身,更勇敢更辩证灵活地看待幸福与痛苦、爱与孤独、成功与逆境、死亡焦虑与生活投入、选择与责任、混乱与意义等议题,坦然地接纳生命里的好与坏,从而更加自由开放地与世界相遇,实现潜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幸福呢?[丹麦]博·雅各布森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幸福呢?

     幸福的概念在个人与世界的相遇中不断变化。像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那样,把幸福视为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是不够的。存在主义取向尝试整合痛苦和欢乐,将幸福理解为个人与世界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一种特定的存在于世的方式。

     事实上,我们有两种幸福的概念:极度快乐和深度幸福。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概念分别反映了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心 理学的立场。让我们简单说明一下这两个概念。

     极度快乐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人感觉所有重要的需求都已得到满足,所有重要的目标都已经达到。个人感到无比满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与环境或自然融为一 体。这种精神状态以排除痛苦为前提,因此,它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讨论过这种类型的幸福,比如马斯洛对人类最美好的时刻(即所谓的巅峰体验)的描述。后来,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把类似的体验描述为“心流”,并提出了如何获得并维持这种理想状态的有趣理论。

     深度幸福则是一种持续的平衡状态,在这个平衡中,一方面是个人的愿望、目标和需要,另一方面是周围环境或外部世界。这种状态与个人的愉悦、平静和放松关系密切。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人,他们可以用极度快乐的概念来描述自己的幸福时光。但我们很少见到有人说他们在根本上是幸福的,就像深度幸福的概念所描述的那样。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中,博斯特别研究了这种深度的幸福并将其付诸文字。他的兴趣在于了解理想的存在方式。他为理想的“在世之在”创造了一个特别的表述:“从容欢快的平静”。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个表述,可以指出构成它的三个要素, 也就是三个基本概念。

     第一个要素是自由,也就是说,不受世俗的约束;你不是一个被奴役者,不必凡事顺从别人或遵照世俗规定,你可以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和召唤。第二个要素是欢乐,也就是快乐、活泼、活力。第三个要素是平静,换句话说, 冷静、清醒,并且能够尊重现实世界。

     人们经常讨论,这种“从容欢乐的平静”应该被理解为一 种相当普通的心境,还是一种非常独特、难得的状态?在这里,我把博斯的幸福观念理解为一个苛刻的概念。它描述了一种很少遇到的状态。这个概念包含许多不同的内容,我想强调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个是身体或心理生物学的层面。内科医生和压力研究者赫伯特·本森研究了这种特殊的心理生物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所有的肌肉放松,血压和脉搏减弱,内心和平与宁静。他称这种有益健康的反应为松弛反应:在体力消耗或机体警戒状态之后,副交感神经系统开始接管并带来身心上的平和、宁静和愉悦。这种状态在冥想过程中经常出现。

     我们可以称之为身体的幸福。这个身体或心理生物学的维度,在许多冥想和相关练习中也得到说明,比如乔恩·卡巴金在马萨诸塞大学医学中心减压诊所进行的正念冥想研究。

     在正念冥想中,你会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这个练习可以让你体验到身体的完整和平静,体验到身体里的自在感,体验到做自己的感觉。其他的冥想练习也有类似效果。

    

     第二个层面是对死亡的清醒认识。根据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人的存在向每个人提出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查明我们希望如何与最终的死亡现实相联系。

     吉翁·康德劳和罗洛·梅都从存在主义角度深入探讨了死亡焦虑的性质和根基。他们都认为,死亡焦虑与生命实现或未实现的程度有关。“未实现的生命”这个概念,是指一个人可能身体上完成了或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但他还没有“真正地活过”,换句话说,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潜能,没有面对他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

     根据康德劳和梅的观点,一个活得充实和完整的人,无论死亡来得是早是晚,只会体验到轻微的死亡焦虑。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不得不放弃许多他们本应该处理的挑战(无论是一些活动还是关系),就会发现离开这个世界更加困难和痛苦。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这个人没有倾听自己内心良知的呼唤。梅和亚隆用“存在性内疚”来说明这种未实现的生命状态;换句话说,你欠自己一些生命。

     “从容欢乐的平静”还包含了精神性层面。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关于存在的平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平静。个体已经适应了他们属于一个更伟大的造物者,并接受了这种感受。这个更伟大的造物者可能是世界秩序、地球、宇宙。

     我们能否评估一个人离幸福有多近或多远呢?仅仅通过问卷中的一两个问题肯定是不够的。我相信,最终裁决要到死亡的那一刻才能做出。

     直到那一刻,我们才能根据这个人被赋予的条件,确定他的一生是否过得很好。这里所涉及的过程是很难研究的,因为个人的生活叙述直到最后一秒都可能被调整和改变。

    

     走向人生幸福的过程和调整一个人的生活叙述非常重要, 而且直到生命尽头都是有效的。关于一个感人的治疗例子,可以参考厄内斯托·斯皮内利的伊丽莎白案例。也有许多杰出 的文学作品描述了人们生命结束和死亡的时刻。

     例如,托马 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Buddenbrooks)中那个老商人的 垂死挣扎;

     托尔斯泰笔下那个身患癌症的利己主义伊凡·伊里 奇,在弥留之际突然变得温和、敏感和宽容。而在小说《悉达多》(Siddhartha)中,赫尔曼·黑塞描述了一种可能很早就存在,但如今很少见的死亡方式—走进树林里,静静地躺下,安详地死去:

     悉达多向辞行者深深鞠躬。“我知道了,”他轻声说,“你要走进这片树林?”

     “是的,我要走进这片树林:走进万物的统一。”瓦稣迪瓦身上笼罩着光芒。

     瓦稣迪瓦走了。悉达多注视着他,只见他步伐平和, 容光焕发,满身华彩。

     当一个人的存在是开放和自由的,他的心灵就会平静地面对自己的死亡。

     这样的心灵与幸福是相协调的。

     摘自博·雅各布森《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光尘文化出品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每日意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