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给每个匆忙人生的哲学智慧
2022/11/10 22:39:42 每日意图
每日意图洞悉人性的幽微和光亮
斯文·布林克曼(Svend Brinkmann)丹麦奥尔堡大学心理学教授,非典型哲学家,罗森凯尔奖获得者。凭借《清醒》一书成为知名文化批评家。
在加速文化的碾压下,现代人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人生怪圈。针对这种困境,本书作者用古希腊斯多葛哲学对症下药,提出7种对抗工具主义的原则,帮助我们挣脱环境束缚,活出清醒的自己。
以下内容节选自《清醒》中文版序言。作者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
清醒地面对快节奏的滚滚红尘徐英瑾金钱社会的最大理想就是“快”,因为很多重要事项的运作周期都有时间限制。你想慢工出细活,自己把握时间做好想做的事?没门儿!金钱逻辑会告诉你,若不按照它的时间节奏调整你自己的每一次呼吸,你就迟早会被踢出局。作为动物世界唯一真正具有自由意志的物种,人类难道必须将自己降格为庞大金钱机器上一个毫无个性的零件吗?我们除了是火花塞与齿轮,还能是别的什么吗?对于这个问题,丹麦心理学家斯文·布林克曼给出的答案是:让自己清醒。“清醒”的反面当然是“沉睡”或“酒醉”。换言之,在布林克曼看来,现代人在各种各样“快马加鞭”的“加速主义心灵鸡汤”中已麻痹太久,以至于大家已近乎放弃了对“慢生活”的感知力。我们需要一味新的思想药剂,让我们能够用一种崭新的态度来面对滚滚红尘中的种种喧嚣。需要指出的是,布林克曼开出的药方并非前面提到的柏拉图主义,而是流行于希腊晚期与罗马时期的斯多葛主义。
举个例子,假设你穿越到了1642年的荷兰,化身为伦勃朗,而且你正受托为阿姆斯特丹的一群有点小钱的市民画群像。既然花了银子,委托人自然希望他们中的每个人的脸蛋都能在画布上呈现得端端正正;但作为一名有艺术追求的画家,你可不想再画一幅“全家福”式的平庸之作。相反,你要让这群市民全副武装,出现在昏暗的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上夜巡,用一种若隐若现的色调来表现这整个场景——但这样的构图,必然会让某些委托人的脸蛋淹没在阴影中,使得他很难被亲朋好友所辨识。因此,这些委托人是不太可能喜欢这个构图方案的。于是,滋生于你灵魂深处的艺术理念与金主们的托付产生了矛盾。那么,面对这种矛盾,你该怎么做呢?标准的柏拉图主义者的做法是:坚持心中的理念,且不惜与外部世界全面开战。因此,一个满脑子柏拉图主义的画家会充满热情地向他的委托人宣扬他的艺术理念,直到后者被他的热情所感染。不过,有点社会常识的人都知道,委托人真正被说服的可能性是很低的。所以,做理想主义者的代价,往往是被残酷的现实抽打得遍体鳞伤。不过,还有另一种解决方案,即“存在主义”(以法国哲学家萨特为代表),即将残酷世界与个体自由之间的斗争视为一种常态,甚至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调和的。
存在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是:理想主义依然乐观地认为只要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现实总会按照理想的要求被改造;而存在主义则略带悲观地认为,个体被别人误解这一点是很难避免的,甚至就连明日的自己也会误解昨日的自己。因此,为个体的自由而进行的斗争就带有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悲壮。于是,一个信奉存在主义的画家既不会对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艺术理念抱有期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艺术探索自由——他会不停地画,不停地被批评,然后再不停地画,就像那个不断将巨石推向山顶的西西弗斯。面对个体与世界的这种张力,斯多葛主义的解决之道既不同于理想主义,又不同于存在主义。斯多葛主义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即通过构建一个心灵中的“微宇宙”来对抗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压力。斯多葛主义并没有理想主义这么乐观(即认为世界一定会变好),也没有存在主义那么悲观(即认为世界注定会来压迫我),而是认为世界既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也没你想象的那么坏。因此,一个具有足够的斯多葛式智慧的人,应当能建立起一个大致靠谱的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模型,并依据这个模型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具有足够的斯多葛式智慧呢?作为斯多葛主义者的布林克曼给了我们如下建议:第一,通过高层次的阅读建立起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以作为自己心灵中的“微宇宙”的逻辑框架。也就是说,大家一定不要读那种低级的网络爽文,因为那种爽文会破坏大家对于世界的正常认知——在爽文的世界中,只要你是故事的主角,就一定会一路开挂,一直攀登到人生巅峰,而在这种简化的描述方式中,社会的复杂性往往会被牺牲掉。与之相较,真正好的小说往往会给你更健全的关于世界的认知:《傲慢与偏见》让你知道不能以第一印象取人;《悲惨世界》让你知道一个好人同时也可以是冒牌市长。通过这种阅读,读者就能调整其对社会的期望,了解到人生不如意本是常事,由此在自己真正面临人生不幸的时候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在此基础上,斯多葛主义教导我们要意识到人生的脆弱性,意识到自己的任何一个宏图大志都可能会被一些貌似微不足道的因素所打败。这些因素可以是一次意外的车祸,可以是痛风引发的脚趾疼,可以是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行动不便,也可以是视力退化引发的阅读困难等。请注意,斯多葛主义在此所提供的是一种与加速主义文化用力方向完全相反的认知:加速主义文化的核心要义,是要像吹气球一样让你的自信心爆棚,让你不断对自己说“你可以的!你的潜能是无穷的!”;而斯多葛主义的要义,是要让你意识到,人类个体的精神与肉体都可能像芦苇一样脆弱,失败的可能性会一直与我们如影随形。第三,斯多葛主义还教导我们重新看待友谊。大致而言,一个人的朋友有两种:一种是愿意与你分享人生压力,一起来面对人生脆弱的朋友;另一种则是不停给你人生激励,不断对你说“你可以的”的朋友。布林克曼给出的药方就是:解雇你的心灵培训师(在此,“培训师”特指那些人生激励师),让你的心灵能够减负而行。布林克曼甚至认为,过度的心灵培训反而会恶化人们所面临的问题,换言之,本来你觉得自己还算快乐,但是经过培训后却“发现”你浪费了潜在的巨大精神力量,而这一点反而会使得你陷入焦虑之中。对此,布林克曼的建议是,既然你已知道那些人在你生活中出现的意义就是不断带给你焦虑,你为何还要将其视为真正的朋友呢?关于《清醒》一书所给出的斯多葛主义教导的其余内容,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自行探索,在此笔者也仅就自己的体会重构了其中的几个论点。斯多葛主义伦理教导的核心,并不是直接告诉大家该怎么做一件事,而是告诉大家应该怎么看待你所做的某件事,并通过态度的改变来治疗世人的焦虑。
《清醒》金句节选
无论什么事情都要“相信自己”,这是彻头彻尾的 “偷换概念”, 这么做就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难题简单地归因于自身的动机和积极性。
作为村上春树的一名忠实读者,在我看来,他对从梦境到烹饪的一切事物的生动描述,让读者陷入的沉思远远超过了任何正念练习。
如今心如止水是一条弥天大罪。如果我们站在原地,而其他人都在前进,那就相当于我们自己在倒退。
大多数励志文学隐藏着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失衡,即每个人天生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必须寻求用个人的方法去解决社会的问题。
积极的暴政:当一个人身患重疾或发现自己陷入某种其他形式的生存危机之时,如果他还被要求往光明的一面去思考,这会让当事人不堪重负。
我们全都被建议要“活在当下”,而当周围的一切都在加速的时候,人很容易举止失措,完全丧失时间感。回顾过去被认为是倒退,而未来只是存在于想象中的、 彼此并无关联的一系列片段,并不是清晰连贯的一条人生轨迹。
如果有一个人整天都元气满满,总是表现得积极乐观,其他人可能会怀疑他那持久激情的真诚度。但如果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其他人又会把他当成一个长不大的熊孩子。
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世界观只是众多世界观中的一种,并且了解在一定时间后,自己再无正当理由相信这个世界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就要去寻找不同的世界观。理想状态是对自己现在拥有的坚守本心,并接受其他人可能不同的世界观。这就是所谓的宽容。
去思考万物的无常,就可以消除因为一些事物消失而产生的愤怒和沮丧。
事实上,幸福先生们,坏天气是真实存在的。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坐在温暖的酒吧里抱怨也是件不错的事情。我们需要保留抱怨的权利,即便这不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清醒:摆脱工具主义,活出真实自我》
斯文·布林克曼 著/ 黄菊 译/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光尘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每日意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