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 | 行书,怎么看门道?
2022/9/16 6:30:00 罗辑思维

    

    

     最近,得到的第一门书法课,方建勋老师的《中国书法通识》重磅上线。

     方建勋老师是一位书法名家,也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的老师。我们请他给得到同学研发的这门通识课,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学会欣赏中国书法,能够和别人谈论书法艺术,并且最终爱上中国书法。

     今天分享给你的内容,讲的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得最多的一种书体——行书。为什么行书很常见,却是门槛最高的书体?欣赏行书,可以借助哪三把尺子呢?让我们一起看看方建勋老师是怎么说的。

     戳此加入《中国书法通识》

    

    


     你好,我是方建勋,欢迎跟我一起学习《中国书法通识》。

     今天的主角是行书。这是我们成年人日常生活中写得最多的书体。大部分人记个笔记、写个便条,用的就是行书。你说我现在都用电脑,用手机,不怎么用笔写字了。那总还要签名吧?一般人的签名,也都是行书。用的场合这么多,是不是说行书门槛比较低呢?我的答案是,从日常应用可以这么说,谁都能写;但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行书反而是门槛最高的书体。它的门槛究竟高在哪里呢?

     1

     行有变化

     行书的门槛,首先是它的变化灵动。能变化到什么程度呢?同一个字,写成楷书的时候,在不同书家的笔下,都差不多,但写成行书的时候,不同书家之间差别可就大了,甚至同一个人的行书在不同的作品里也是有着差别的。这是行书的“行”字,分别有楷书和行书。你可以从中对比体会一下楷书的一致性和行书的变化感。

    

     写得好的行书,每个字都像在舞动。如果说楷书、隶书、篆书这些书体,好比是一个模特在静态地摆造型,但是所谓“行如走”,写行书就是走起来了,在运动中还要完成精准的笔法动作和结构造型。如果不是训练有素,很可能在运动中失去控制,动作完成不到位,在书法中就叫“笔法不到位”,或者“结构跑掉了”。体育运动中,跳水、体操、花样滑冰也都有类似行书这样的难度。更何况,写行书,同一个人不同时间写会有变化,不同的人写也有变化,你从上面“行”字的例子就能体会出来。米芾、赵孟頫、陈道复、徐渭各有各的样,这对学习者来说,也增加了模仿的难度。

     2

     行有法度

     行书的第二道门槛,是它虽然变化多端,但仍然有规矩法度。虽然不像草书那样有明面上所谓的“草法”,也就是固定的偏旁部首的写法,但也有约定俗成、大体稳定的写法。举个例子,比如能够的“能”字,楷书怎么写你肯定心里有数。我放了一张自己写的“能”字,它不是那么规规矩矩一笔一划写的,右边偏旁两个匕首的“匕”甚至还挺飞扬灵动的,但能说这就是行书的“能”吗?

    还真不能。因为按照行书的规矩,这两个匕首的“匕”得连起来像个长短的“长”字。王羲之的《兰亭序》里的“能”字就是这么写的。王羲之以后,唐代、宋代一直到明代的书法家们,不管是苏轼、米芾还是董其昌,大体都遵照这个写法。哪怕米芾的“能”字是一笔写成的,它也还是行书的形体。

    总体来说,行书和楷书字形是接近的,但有部分的字,写法确实有差别。所以,一个人想要学习行书书法,就要通过大量观察模仿前人作品,熟悉那些约定俗成的写法。这就有点像你学外语的时候,要背那些不规则动词一样。懂书法的人欣赏一幅行书作品,那些特殊的字得写得合乎法则,也是起码的要求,这是行书的第二道门槛。

     3

     佳作如云

     行书的第三道门槛,是大家名作实在太多了,后人难以超越。大家熟知的最有名的几件书法,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等等,都是行书。书法史上的名家,以行书见长者也是最多的。行书是最实用的,除了官方文件用楷书,古代文人平时自己写信、写文稿,大都是用行书。写得多,精品自然就多。另一方面,行书这种字体动静相宜,有着“悠然见南山”的从容和洒脱,与古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节奏很是契合。于是,杰出的书法作品,便是在这不经意间,趁兴一挥中诞生了。听我说完这三道门槛,你是不是也觉得,一幅行书作品飘忽不定,到底该怎么欣赏呢?还记得我们前边说过的“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吗?既然是“走”,欣赏行书,就要去把握平衡稳定中的动感,一个人走得好看,肯定既不能跌跌撞撞,也不能拖拖拉拉。

     4

     行书三把尺

     你一听历史上行书佳作特别多,是不是心里有点慌,怕自己看不过来记不住?别怕,我先帮你做个减法,咱们先记住下面这三幅作品所代表的风格。拿它们当成一把尺子,去比照其他作品,就不会慌了。

    

     王羲之 《兰亭序》第一幅当然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我猜,全中国学书法的人,临帖临得最多的也是它。其实《兰亭序》的真迹并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唐代的摹本,其中冯承素的摹本被认为是最接近王羲之的原作的,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要是讲到行书这种字体的特点,《兰亭序》可以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我把它叫作“纯粹行书的典范”。它比楷书稍微潦草一点,但每个字你都能认识。咱们说行书像走路,那么《兰亭序》就是走得最从容的一幅,不紧不慢,很是惬意。《兰亭序》的笔法也是王羲之笔法的集中表现,后面我们会细讲。后来的书法家,行书的笔法大多是学习《兰亭序》的。第二幅,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地黄汤帖》,这幅作品也是唐代人的摹本,珍藏在上海博物馆。这个《地黄汤帖》,行书、草书混搭,特别有宏大的气势,属于激情澎湃、浪漫一路行书的代表。我临习过很多次,每次临都有些新的体会。

    

     王献之 《地黄汤帖》古人学习书法,很注重师承,或者是家学,或者是师傅传给弟子,口传手授,代代相传。王献之学习书法比一般人更有先天有利条件,他父亲王羲之就是大书法家,所以起点很高。但是另一方面,大树底下好乘凉,却也不容易从父亲的风格中跳出来,走自己的路。书法史上,父子都是书法家的有不少,但是很少有像王献之这样能自成一家的。父子二人相比,王羲之的书法比较内敛,讲究法则,王献之则很外放,痛快淋漓,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如果以诗人作类比,王献之是李白一路,王羲之是杜甫一路。所以后来的书家,豪放派的大都推崇王献之,温和含蓄些的则更推崇王羲之。我想请你记住的第三幅行书名作是苏轼的《渡海帖》。

    

     苏轼 《渡海帖》苏轼的书法,和诗词文章一样,是有开创性贡献的。在一定程度上说,苏轼改变了书法历史的一个走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所以被列为北宋书坛的“宋四家”之首。我们知道,书法特别讲究“法”,也就是前人立下的规矩。你小时候学习书法不是描过红,或者临过欧体、颜体么?这其实都是让你学会书法的法则。可是,法则会不会把人限制住了呢?这个问题在苏轼之前,很少有人想过。到了北宋,苏轼来了,他想过,也敢突破法则。所以你看他的《渡海帖》,肥肥胖胖的,但是又很轻松自然,一点都不笨重,这是他的个性在书法中的实现啊。“我的书法我做主”,这个潮流,苏轼是发起者,也是代表人物。所以宋代以后的很多书法家,书法看上去怪怪的,不像二王那么帅气,这是苏轼倡导书法要张扬个性的结果。

     总结:五体当中,行书是我们日常写得最多的书体,但也是门槛最高的书体。

     行书有三重门槛,首先它自由,灵动,字体变化大,充满动感,给书写者增加了控制的难度。

     同时它又有法度的约束,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最后,历朝历代行书名家名作很多,后人很难超越。

     欣赏行书,就要去把握平衡稳定中的动感。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课表

    

     相关链接:

     为什么你一定要懂点书法?

     你对中国书法了解多少?用这8道题来测验一下

    方建勋老师的《中国书法通识》课正在更新中。

     这门课从“篆隶行楷草”五种书体开始,配合大量高清图片,带你品味书法之美;

     然后进入十几位书法名家的内心世界,带你体验“人字合一”的境界;

     最后,如果你因为这门课萌发了习字练字的愿望,在课程的第六单元,我们还准备了一份入门指南,帮助你体验到书写的乐趣。

     推荐你现在就加入,给自己一个亲近中国书法的机会,让我们从书法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戳此加入《中国书法通识》

    

    

     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来探秘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世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罗辑思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