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创业公司常见激励问题,底层逻辑是什么?
2024/4/1 罗辑思维
创业公司的CEO或者HR经常容易陷入一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当中,问题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花太多精力挖掘根本原因。今天的文章将带大家分析一下常见的几个常见的激励问题,思考它们的底层逻辑与相应的解决思路。
来源:红杉汇
作者:洪杉
挑战一:
招聘场景下,
如何开出“双向奔赴”的offer?
在招聘过程中,你是否遇到【不知如何设计薪酬结构】【不知如何谈offer】【人才引进ROI不高】甚至【offer被拒】等情况?遇到这些挑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想清楚人才诉求与激励之间的“动力关系”。
底层逻辑:
洞察人才诉求,选取有效激励工具激励的核心原则之一,是“顺应人性”。而“顺应人性”的前提是“理解人性”。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状态,展现出来的人性侧面是非常不一样的,因此人们感到“被激励”的“刺激点”也不尽相同。比如一些人会被使命感激励,一些人更容易被物质激励,还有一些人会被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内容激励——不同的“刺激点”,也就对应了不同的激励工具,比如长期激励、奖金、岗位、头衔等等。
解决思路:
定Offer的“三维度”在招聘场景下给候选人设计offer的时候,我们建议要先从三个维度去综合判断,再给出相对合理的方案。1.根据内外薪酬市场,定薪酬策略:框定该岗位大致的薪酬区间,以及采取何种薪酬策略吸引候选人。2.评估人岗匹配程度,定薪酬水平:在定义岗位价值的基础上,评估候选人与岗位匹配度,从而定位候选人在内部的薪酬水平位置——这是避免头脑发热导致人才超配/错配的重要一步。3.结合人才心态诉求,定薪酬结构:候选人的诉求是什么?什么样的结构对双方都有利?这里的激励不仅仅是物质的,可能还包括其他部分,比如title、工作内容、汇报关系等。
这里特别要提醒容易忽略的两点:一是在招聘之前,就要考虑公司战略与阶段目标下的人才策略;二是发offer前,提前考虑人才融入与发展问题,这虽然无法具象体现在offer中,但人才激励、人才融入其实在谈offer阶段就已经开始了。
挑战二:如何应对薪酬新老倒挂问题?倒挂问题是我们收到的关于激励话题中企业反映的最高频挑战之一。所谓倒挂,指的是新员工入职后,级别与岗位相仿甚至略低的情况下,其薪酬水平却高出老员工的情况。如果你的公司也遇到这些情况,不用过分焦虑——这是创业公司的一个常见问题,甚至是必经之路。
底层逻辑:
合理归因,识别人才我们总结了一些导致薪酬倒挂的原因,诸如:
人才期待起薪高,不给期待薪酬不接offer
需求太急时间紧迫,谈判被动
Offer时忽略成本&内部公平性
公司内岗位价值体系缺失/失效
薪酬体系过时或调薪/晋升不及时
现有人才能力/业绩较差对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在主观能够影响的部分,比如,更早地做人才储备、定期回顾公司的薪酬体系等。与此同时,如果新老倒挂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情,那么如何处理老员工的诉求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建议一方面有效识别值得激励(关键人才、高潜人才)与可激励(与公司诉求一致性高的人才、对激励敏感的人才)的对象,一方面积极提升人才密度,促进老员工的个人成长。
解决思路:
设置“弹性”薪酬科目,优化绩效评估方案所谓“弹性”科目,可以理解为非工资性的薪酬构成,比如签约奖、专项补贴等,这类薪酬一般作为招聘高薪人才的薪酬工具之一,优点在于一次性且可设置条件(如需在职满1年),不会成为长期的人工成本,也不会打乱现有的薪酬结构。而对于老员工,则建议通过及时的沟通辅导与客观的绩效评估记录,使之尽可能跟上业务的要求和团队的发展。
对于有能力、有潜力的核心骨干,则可以通过授予长期激励的方式,使之整体薪酬水平与新人处于一个“相对”公平的状态。
挑战三:
业务目标动态变化,激励如何做?
创业公司在早期和快速发展期,战略、业务目标相对模糊或者快速变化是常态。这种情况下,按照传统的“目标设置——结果评估”的激励逻辑,很难得到理想执行。因此不少CEO就会收到来自员工的一系列抱怨,诸如【不知道努力有什么用】【说好的激励基本是空头支票】等等。到头来,组织士气受到影响、CEO也“有苦说不出”。
底层逻辑:
先谈价值创造,再谈价值分配当行业、组织和人才,面临模糊性与快速变化性时,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刷新自己的“激励逻辑”尤其重要。这也就意味着,在具体的激励方案设计上,应该从【如果……那么……】式的交易式思维,转变成【既然……那么……】式的创造式思维。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先谈价值创造,再谈价值分配”的激励理念。这一理念,应该作为公司激励导向重要原则之一。
解决思路:
思考成功的路径>思考如何达成“目标”如果目标一直在变,那么用目标的达成结果来评价团队的表现就缺乏稳定性与说服力。此时,我们不妨忘掉那些“数字”,回到“如何才能让业务成功”的思考中去,回到机会点寻找战术、打法、步骤。试想,如果打算进入一个新市场,你应该更关注销售收入,还是更关注新市场中的重点客户画像与销售策略?很明显,当业务都还在摸索阶段时,需要更多鼓励发散性、创造性尝试,更多关注过程性指标、关注非量化的经验与教训。先通过这一过程深入理解市场、客户和产品,再逐步形成相对明确且稳定的目标。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相对敏捷的目标设定工具(如OKR),还可以通过“与自己对标”的方式持续精进。
在激励设计上,应考虑“回溯奖”“追认奖”等形式,来肯定在这一过程中付出努力的团队和个人;这类奖励甚至不必须以成败论英雄——哪怕是在关键机会点上完成了试错,在这一阶段都值得肯定。
挑战四:研发团队活力,真的很难激励么?研发人员的激励问题也是我们收到的高频问题之一。其中一个常见误区是为了发奖金而进行绩效考评。很显然,这是把绩效、激励与考核的关系本末倒置了——为了激励而考核,于是回到绩效中苦苦寻找指标,不仅达不到激励的效果,甚至还会给研发人员带来诸多不解和抱怨。
底层逻辑:
把握研发人员特点,链接业务目标相比销售人员的“用结果说话”,激励研发人员需要先充分理解这个群体,然后找到他们的工作与业务目标的“连接点”。研发人员是一群技术至上、认可客观数据、爱问为什么的人,他们尊重专业,多数时候需要团队合作,并且认可长期的投入才能产生结果与回报(尤其是基础研发)。而在组织忠诚度上,研发人员似乎又倾向于“用脚投票”,也就是说,当他们感到不满时,并不擅长或者不会花太多精力表达想法,而是直接挥一挥手、另谋高就。这样的特点,对于激励设计者来说,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则,比如客观精简、关注团体成绩>关于个人成绩、关注过程、只考核研发人员能够主观影响的要素,等等。
解决思路:
选择合适的激励类目,注重荣誉类激励将研发人员的工作内容与前端业务关联起来,方式基本可以分为项目奖、目标奖与专项奖这几类。其中项目奖最容易理解,较适用于与业务更近的产品研发——研发人员可以从项目收益或者项目结果中获得激励。而目标奖和专项奖,更适用于那些看似“离业务较远”的基础研发,此时我们可以通过里程碑目标、开发进度目标等方式将大目标拆分成短期小目标(目标设定过程建议结合业务方的输入),还可以在有了商业化结果后、或重大技术攻坚成功后,给予专项激励(可以预设、也可以追认),表达对技术人员长期贡献的认可(这一动作的关键在于树典型、有仪式)。当然,还可以设置一系列内部技术认可等荣誉项目(如内部讲师、参与行业技术交流等)。
延伸阅读:
合伙创业之前,这10个问题先达成共识低成本创业的六条极简起步法则
从“Paypal黑帮”的5次转型,谈谈创业公司如何通向成功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公司治理的知识,推荐你加入《刘松博·公司治理30讲》。刘松博老师把自己多年从业经验都融入到这门课程中,告诉你怎么做才能更好地管理股东,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励员工,让你从顶层认识公司。
?点击下图加入课程?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查收更多精彩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罗辑思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