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资源的价值?
2024/4/1 罗辑思维

     对企业来说,怎么判断某种资源是可以让企业持续成功,值得花力气去绑定的?或者说,什么样的资源可能是战略性的,是具有独特力量的?在今天的文章里,宁向东老师结合《战略7力》一书,总结了这种资源的五个特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来源:得到课程《宁向东的管理学课》

     作者:宁向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你好,我是宁向东。

     今天的文章,我们来一起讨论赫尔默教授提出的第6种竞争性力量:捕获资源的能力。这种力量在英文原书中,被表述为cornered resource。

     在赫尔默说到的7种力量中,有两种不太容易懂,一个是前面讲过的“反定位”,还有一个就是本文里提到的捕获资源的力量。

     不过这篇文章,我还会和你深入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看法,是关于管理者学习经济学的。

     你也许觉得这是两个完全无关的话题。为什么要把这两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放在一起讲?我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能理解我的意思。

     经济学的历史,如果从亚当·斯密开始算,已经有两个半世纪了。在最开始的100年里,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是相对多样化的。

     比如,有社会研究式的统计方法,有哲学式的思辨方法,也有基于历史的归纳方法。

     在每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文明中心,比如德国、法国、奥地利、英国,都有非常有影响力的思考经济问题的独特方法。

     学者们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各种共同或者相似的问题。他们频繁通信和交流,希望能就有关的学术概念和逻辑关系形成共识。

     19世纪最后的二十年,现代经济学的雏形开始形成。在之后的经济学进化过程中,有几位大经济学家发挥了关键作用。

     比如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希克斯,和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些人都是现代经济学体系奠基中的重要人物。

     到了20世纪中叶,今天我们在学习的经济学基本架构就形成了,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转移到了美国。

     这种架构的形成,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美国大学里的绝大多数经济系,它们的教学体系非常一致。这种一致性还体现在有标准的教科书上。

     最近的几十年,虽然经济学的教科书也在发展、进化,比如增加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合同经济学等内容,但这种一致性一直保持不变。今天你不管在哪个大学里面学习经济学,学到的东西都差不多。

     这种标准化的经济学教学模式,对于训练经济学人才、让大家都用相同的概念和逻辑进行交流,意义是非常大的。

     但它也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局限性,就是很多特别有价值的经济学思想,被排除在了教学活动之外,从而限制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力。

     给你讲个故事。2009年,威廉姆森获得诺贝尔奖后,他来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访问。那天的安排是上午他演讲,中午我们宴请。宴请的人员范围不大,所以提问和讨论就相对深入一些。

     我记得何刚老师当时也在场。有人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请威廉姆森评论一下企业理论的各个流派。

     交易费用理论,是解释企业组织问题的一个重要流派,威廉姆森是这个流派的掌门人。

     但出乎我们所有人意料的是,他却高度评价了另外一个大流派,也就是赫尔默在《战略7力》这一章的附录里面提到的“企业资源观”学派。

     很多人觉得资源观学派和交易费用学派,水火不容,可威廉姆森当时却说,资源观理论是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

     当然,他也说,非常遗憾的是这一理论很难找到足够的数据来做支持性的实证研究,所以资源观理论缺少经验上的证据,一时还难以获奖。

     我讲威廉姆森这个旧故事,想说的是虽然经济学现在有一套看上去很齐整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它是挂一漏万的。

     比如像交易费用理论,到现在也没有和传统的理论体系,非常好地契合在一起。

     而资源能力理论,绝大多数教科书都少有提及。可是这些理论思想对于企业的实际经营,帮助却是巨大的,它们应该进入到管理者的心智中去。

     再比如说,赫尔默在书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纳尔逊教授,也是一个特别厉害的角色。纳尔逊和温特从196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一套在方法论上与主流市场均衡理论大相径庭的“演化理论”。

     这个理论对于经济体系演化过程的解释,和奥地利经济学里面讲的企业进化论,遥相呼应,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但这些内容,也没有进入到主流的教科书。

     而且更麻烦的是,当你对主流的经济理论学习得越多、学得越好,越容易陷入一种“冥顽不化”的困局。

     当然这个冥顽不化,我是打引号的。反正就是你越笃信主流的教科书,就越难以读进这种貌似异端的书,你就越容易和那种叫做“智慧”的东西擦肩而过。

     所以在我看来,经济学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思维方式和逻辑训练的经济学,另一种是有相当结论性的管理经济学,它们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不同的,内容也应该不同。

     我认为对于管理者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来说,应该更偏向于后者的学习方式。至少在学习内容的取舍和视角选择上,应该有别于前者。

     这就是为什么我常常不愿意使用“经济学”这样一个招牌,而愿意使用“管理经济学”这样一个概念的原因。我就是想明确这样的差别。

     回到赫尔默讲的第6种力量,英文叫cornered resource。中译本把它翻译成“垄断性资源”,我觉得这个译法有待商榷。

     我私下里把它翻译成“绑定资源”。但无论怎样翻译,我都发现自己的水平不够,很难用一个自己感觉特别准确的词,把这里面的意思全部翻译出来。

     后来,我索性觉得应该把这种力量直接解释为“发现那些对盈利有特别价值的关键资源,并且将这些资源进行捕获的能力”。用一个句子,而不是一个词,来表示这个意思。

     在这本书中,赫尔默解释了皮克斯公司的成功。他把取得这种成功的核心力量概括为三个人的组合能力。

     三个人分别是负责创意的约翰·拉塞特、负责技术的艾德·卡特姆,以及负责商业和财务的乔布斯。

     从《玩具总动员》开始,皮克斯一路拍出一系列收益率极高的电影。公司的平均毛利率达到了不可思议的55%,而同期其它公司的产品,如果是动画片,平均毛利率只有15%不到,非动画片,也没有超过20%的。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几个人的完美配合,形成了一种极高的“选片眼”。这种好眼力,把电影公司从平庸变成优秀,再从优秀推向卓越。

     它和人有关,但也不仅仅是单个人,而是一种包括单人能力和组合能力的全方位的能力。

     其实不仅仅是电影公司,每一行、每一业,你在里面要做到与众不同,都需要有特殊的资源做背书。

     搞好电影公司,核心资源不是钱,不是实物,而是智力方面,而在其它领域,可能就需要特别具体的东西,比如说权力、独特原料、专利、关系,它们都是可以保证让你旱涝保收,卓尔不群的关键因素。

     你绑定这些资源的能力,就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力量。我以为这就是赫尔默所讲的那一“力”。

     那么,怎么判断某种资源是可以让企业持续成功,值得花力气去绑定的?这个问题还可以换一个问法:什么样的资源可能是战略性的,是具有独特力量的?

     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这种资源一定不是大路货,是特异的,是与众不同的。

     比如说皮克斯公司的那种“选片眼”,这就不是一般的导演和明星具备的。很多知名导演,也不敢说拥有这样的能力,因为自己不可能拍一部,成一部。

     但从皮克斯公司的案例来看,乔布斯等三个牛人,肯定有这种能力。

     当然,也不一定非得是这三个具体的人。由三个人组成的所谓“Brian Trust”的这个团队,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能力。

     从事后的复盘看,只要其他人在做事逻辑上和这三个人具有相似的方法,同样可以获得成功。这种具有共通性的东西,就是关键资源。

     而且因为智力特质,这些资源很少有。所以,只要绑定这类资源,就可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量;

     第二,在独特资源发挥力量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这些资源的拥有者,不会通过套利行为,把好处全部拿走。

     比如说,我们认识某个大人物,大人物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去做稳赚不赔的生意。但是得到的好处,大部分全被他一个人拿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就剩不下什么东西,那大人物就不属于我们说的那种资源。我们绑定了他,不是我们拥有了力量,而是他找了一个代理人;

     第三,能变成力量的独特资源,一定可以在不同环境中创造价值。如果一种东西只能在甲地创造价值,搬到乙地就不行了,那意味着在甲地还存在某些其它因素在发挥作用。

     比如皮克斯绑定的资源之所以是力量,就在于皮克斯后来被迪士尼收购了,那些关键资源依然可以在迪士尼里发挥作用,能把迪士尼多年积累的资源盘活,获取盈利。

     也就是说,能发挥出力量、值得绑定的资源,一定是可移转到其它地方继续发挥作用的资源;

     第四,有些资源只能在一段时间里具有力量价值,但真正值得绑定的资源,一定可以持续发挥作用,持续帮你创造价值;

     第五,真正可以成为力量的资源,应该是只要你绑定它,就可以取得预想的结果。

     用赫尔默的话说,它是充分条件。只要周边的运营是优秀的,不拖后腿,那么企业拥有了这种资源,就一定可以获得超级回报。

     每次提到这里,我都会想起十几年前的中国男篮。那时只要有姚明在,其他队员发挥正常,中国男篮总会有不错的表现。姚明,就是那个值得绑定的、能够变成力量的资源。

     总之,我们经营企业,每天都会看到很多资源。你了解了今天这些观念,就有了判断资源价值的初步能力。

     延伸阅读:

     宁向东:慢学习、深学习,是你现在最该做的事

     宁向东:公司治理的根本是洞悉人性

     为什么理解“壁垒”是理解战略力量的关键?

     5大评价误区:管理者如何客观评价下属?

     在《宁向东的管理学课》里,宁向东老师会用最浅白的语言,把最正知正见的管理学教给你。从团队建设,到理解客户,从战略管理,到业绩创造,等等。你每天只需要花10分钟,就能系统地学习一遍管理学。

     ?点击下图加入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罗辑思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