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企业很多问题,无非是心不定
2024/4/1 罗辑思维
2023年8月6日,在泸溪河桃酥品牌升级暨超级符号发布会上,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华杉做了题为《定心》的演讲。华杉在演讲中提到,“企业的问题,无非就是心不定,'止定静安虑得',只要定心,就能不败,如果心不定,没事也要惹出祸来。”
那到底什么是“定心的哲学”呢?以下与你分享演讲全文。
来源:华与华
作者:华杉这次演讲,黄总给了我一个题目,让我给大家讲讲“定心的哲学”。我演讲PPT首页这个图,是我们公司两层楼之间楼梯上方的照片,也是我自己手写的“定心”两个字,我觉得它就代表了我们华与华的状态。
说到定心,我想起有一次在个活动上,我跟一个知名企业家一前一后演讲,我讲完下来之后他就跟我说:“华杉,我发现你的心很定。”我很高兴他居然能懂我,就继续跟他讲定心的哲学,但没讲两句,他就打断我说:“那是因为你没有上市公司。”他的意思是说我没有上市公司,所以没有资本市场的压力,定心就比较容易。我当时就回了一句英文:“Not yet。”
后来我们的读客文化上市了【股票代码:301025】,但我的状态也没有变啊。
01
定心的基本概念
“止定静安虑得”,“智勇仁三达德”
“定心”这个词出自《大学》,《大学》里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有所得。”这是6部曲。“止定静安虑得”首先是“知止”,知止就是止于至善。对应到我们的事业上,“知止”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从1996年开始进入咨询业,到现在是做了27年。这27年里,我从来没有去做过别的事情,就只做这一件事。之前跟我一块做咨询的朋友,可能有的朋友每个风口都去赶过,但一个也没赶上。我上某商学院,一个同学问我:“华杉你是做什么的?”我说:“我是做咨询的。”他说:“那你就是吃不饱也饿不死的那种了。”这就是很多人对咨询的看法,就觉得我们跟要饭的差不多。我当时嘴上说的:“是是是,差不多。”其实我心里想的是我可能比你有钱多了。还有一次有一个人到我们公司参访,他就说:“华老板,你为什么不做个自己的品牌?你要替他人做嫁衣?”这是好多人都跟我说过的话,我说:“咱俩无冤无仇,你为什么这么侮辱我呢?”你问我为什么不做自己的品牌,不就是说我华与华不是个品牌吗?你说我为他人做嫁衣,那麦当劳老板做的汉堡,也不是都自己吃了?他也是给别人做汉堡,对吧?所以啊,这些人就是这样,不拿村长当干部,不把咨询公司当企业,不把华板当老板!我怎么办呢?我也很无奈啊!但我自己能定心,我知道自己是谁。每年大家都会转发一些文章,什么“2023最赚钱十大职业”,或者“未来最有潜力的十大职业”,但这些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吗?没有关系。事业的止于至善,就是我一生就做这一件事。成功不是做不平凡的事,而是在最平凡的事上,下出不寻常的努力,把它做到不平凡,这就是华与华讲的凡事彻底。“知止”之后就有了“定”,那“定”是什么?“定”是“志有定向”,它代表的是一个志向。在上中学时,我的志向就是做个哲学家、思想家,立志做公知,就是现在讲的公共知识分子。那时我想以后长大了,就在报纸开个专栏,每天都讲我的思想。后来上大学,被我爸逼着学了理工科,但是我现在还是算回到了自己当时设想的道路上。2002年我在广州创办了华与华,当时我们提出的志向,叫做重新发明广告业,要把华与华建成中国广告史上里程碑式的公司。20年过去了,应该说我们已经把这个目标实现了。今年7月14号,我们公司刚在道真开完了半年会,我这次提出了要做世界第一的咨询公司,就是要重新发明咨询业。咨询业到底应该怎么做?我再来重新给全球的咨询公司打个样,广告公司我已经打过一个样板了,这是我现在的志向。志有定向之后,就能静下来,就不会焦躁,身静、心安。人生在世,就是求其心安,心安理得便好。前一段时间,我们客户米村拌饭的老板周强,跟我说了句话,他说:“宁可吃亏,不可理亏。”为什么?因为我理亏了,我的心就不静,就不安了。“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身静心安之后,我就能够真正地去思考了。有些人思考问题,为什么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其实往往就是因为他有一些杂念,一旦有杂念,有私念,你的思考就得不到正确的答案。只有你能身静、心安,你才能真正地考虑,考虑之后你才能够有所得,才能有所成就。这是“止定静安虑得”的逻辑。“智勇仁三达德”“智勇仁三达德”,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达德”就是三个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品德,一个是“仁”,一个是“智”,一个是“勇”。首先我们讲“仁者不忧”,为什么仁者不忧?《论语》里说“求仁得仁,何所怨?”其实人的忧虑,主要来源于患得患失。比如说我们现在就很忧虑,现在的企业家,哪有不忧虑的?面对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对未来的一种不安全感,他就会产生这种忧虑。为什么仁者不忧呢?因为仁者他就不会患得患失,他只关注我自己,关注我有没有去做到我该做的,如果我把我该做的做到了,那我就求仁得仁,何所怨,无可无不可,无怨无悔。周强说“宁愿吃亏,不要理亏”,就是这个道理。假如说我求的就是不要理亏,这是我求的仁,最后虽然我吃亏了,但是我得到了我要的不理亏,那我有什么怨言呢?我要的本来就是不理亏,我只要不理亏,其他的东西我得到也好,失去也好,我都不在乎了,这就是求仁得仁何所怨的意思。而且,由于我追求的是不理亏,那所有的事情是不是都能完全在我控制之内?我们担忧的就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而对我自己道德的标准我是可以控制的,那我就没有什么忧虑了。我们在生意上面也经常会碰到这些问题,比如说有些人在跟客户合作时候,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因为你坚持原则往往就会有损失,但是如果我求的就是那个原则,你坚持了你就会得到那个原则,你就不会在乎这个损失了。华与华的原则是不投标不比稿,为此我们也放弃了很多客户,但我得到了我的原则,我也就不会在乎损失了那些合作机会。“勇者不惧“和“仁者不忧”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追求的就是我的原则,是我的仁义,我就奔着那个去,我不怕损失,那我就无所谓,就能勇往直前了。最大的损失就是死亡,有句话叫做“如果你连死都不怕了,那你就没有任何可以怕的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还不会碰到生死问题,最多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所以你有什么不勇敢的?这是定心的基本概念。
02
定心的哲学那怎么样才能够定心?我觉得关键是哲学,一个人选择一种哲学,因为他本身就是那样的人。我的哲学就是儒家思想和《孙子兵法》,这是我的底色,因为我本身就是那样的人。
一切问题都是哲学问题我有个朋友,他曾经同时对照着看我写的《华杉讲透<论语>》和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我说《论语别裁》基本就是东拉西扯,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朋友说:“确实是,之前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你把《论语别裁》评价得那么低。”我说我不是对他评价低,而是觉得他就不是那样的人。因为南怀瑾又写佛又写儒,但一个儒家是绝对不会去写佛书的,真正的儒家都恨不得把佛经拿来全烧了,不让这世上有这个东西才对。哲学和哲学是不相通的,如果有人说他打通了儒释道,那他肯定是骗子,他不可能打通儒释道。因为儒释道是3种不同的价值观,一个人对一件事只能有一种价值观,你怎么能把它打通呢?一个屋子,如果说你能把它打通,那就证明你连门都没入,门外是通的,进了门就不通了,理解吗?咱们这个会场,跟白宫办公室是通的吗?这是通的,从南京高铁到上海,再从上海飞华盛顿,打个车就能到白宫门口。在外面,到哪儿都能通,但只要进了门就不通了。所以有人说打通儒释道,那他肯定都没入门。经常有人问我说:“华老师,你是国学大师,你什么时候写《华杉讲透道德经》呢?”我再说一次,《道德经》我写不了,因为我不是那样的人,我是儒家不是道家,我不理解道家的哲学。这才是真正地做学问,就是你本身真正是那样的人。“定心”和“不惑”这4个字,应该就是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了,一个是智力问题,一个是心理问题。一切问题都是哲学问题,哲学问题就是最根本的问题,所有现象也都有理论解释。对应到品牌上来说,包括我们的LOGO该怎么设计,口号该怎么写。为什么华与华做的东西它都有效?因为我们真正掌握了理论。接下来,我就从华与华的基本哲学讲起。这面墙是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墙,我们这个真的跟别人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我们每一个字都是实实在在的,每一个字我们都是知行合一的。
第一个经营使命,“让企业少走弯路”,这是我们跟别的咨询公司不同的价值观。客户可以来付我们钱,问:“跟你们合作,我能得到什么?”我们的标准答案是:“你就当这钱打水漂了,你也认,你就来。”有的咨询公司一开始就会给客户设定一个目标,比如你本身是5个亿的体量,说3年做到50个亿。这是什么?这就是一厢情愿。3年做到50个亿,至少需要投入10个亿的广告。如果最后唯一完成的,就是这10个亿的广告投出去了,但其他目标都没达成,那这企业不就死了吗?那为什么很多企业还是会信呢?还是因为心不定,你的期望值太高了。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给客户出方案,我们最希望的就是一次就通过,通过就开始实施。最可怕的就是客户觉得一个不行还要再搞一个,然后刚开始实施又觉得不行,最后做了三年还没有一个结论,这个现象在现实中很普遍。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可以做得慢,但是要一次做对,一次做全。有些企业很喜欢讲品牌升级,大家想想,每一次品牌升级是不是都在返工?升级就证明原来做得不对。你们看看华与华做过的企业,有没有再来一回的?蜜雪冰城的“雪王”,他们还会不会给它升级重新设计一下?海底捞2017年开始用我们的设计,他们会不会再重新升级一下?不会,因为我们是一次对,做对了就不会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我们人也好,企业也好,都是一样。我们的成长要实现年轮经营,就是每一年要有每一年的年轮,年轮要细密、紧实。日本企业家塚越宽说:“企业要年轮经营,还要有景气对策。”什么叫景气对策?我们企业通常是在不景气的时候,才开始做对策。但事实上,你要在你最好最能赚钱的时候,就去做对策,这样你才能够度过未来某种不可预测的难关。但一般老板都听不进去,虽然你说的都对,但是没有人会觉得这事很急迫,一定是有一天都快不行了,惊涛骇浪都快来了,他才会听。这时候还有用吗?企业要在景气的时候,就去划分你的增长,一定要把景气带来的那部分,把它刨掉。如果你没有刨除景气带给你的那部分增长,那么如果明年不景气了,你就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一个公司还应该成为“四好公司”,好公司的标准有四个:第一,顾客认为我们是好公司,如果顾客都不认为你好,那你还说什么好公司?第二,员工认为我们是好公司,证明我们对员工好;第三,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认为我们是好公司;第四,社会认为我们是好公司。《论语》里讲个人要吾日三省吾身,我觉得一个公司也要四省吾身。消极的智慧华与华的基本哲学,第二个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骗人、不贪心、不夸大。你看,我们的价值观表述,也跟其他很多公司不同。很多公司的价值观是卓越创新,或者开拓创新。开拓创新这样的价值观有什么问题?我觉得很有问题,因为它没法检查。你今天开拓了吗?你今天创新了吗?怎么检查?但是不骗人,不贪心,不夸大,这个每天都可以检查。我把它称为消极的智慧,我在新加坡英文演讲说的是'the wisdom of negativity',真正的智慧都是消极的。首先在战略上面我们是消极的,叫不败兵法。华与华作为咨询公司,我们对客户的承诺是什么?我们庄严承诺,我们绝不故意把客户弄死。我们做的所有事,都在这个底线上。这其实就是古希腊医生始祖希波克拉底说的“不明知有害而为之”。现在有些医生有没有做到不明知有害而为之?我看是没做到的,不该做的检查给你做,不该吃的药给你吃,有些医生是谋财害命兼救命,反正好事坏事一起干。战略上我们要立于不败,在投资上我们要求的是什么?是不损失本金。巴菲特说投资关键有两条:第一条是不损失本金,第二条是请参考上一条。他投资了50年,每一年都没有损失本金,有时候赚得多,有时候赚得少,但年年都是赚的,这就是世界首富。其实这跟我刚才讲的“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是一样的。泸溪河发展快慢无所谓,但是别退步就行。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是遇到的吗?其实不是,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每个人在风险偏好上的把握不一样,有些人觉得这是个机会,要迈一步大的,结果就把蛋给扯住了。我们道德上的消极,就是不作恶。在学术上的消极,是致良知。康德写《纯粹理性批判》,他说:“我的工作不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得更多,而是要让他们知道得更少,要缩减他们的认知,不是要对他们的认知加以扩大,而是要加以缩减。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工作是消极的,而这消极的工作正有其积极的意义,就是堵塞一切错误的源泉。”一些企业家在品牌营销上的错误,是怎么犯的?都是因为学的太多了,所以你必须唯精唯一,把绝对不会犯错的那一点点把握住,其他的都不信,这就叫做学术消极。政治上的消极是什么?丘吉尔说民主制度是一个非常坏的制度,但是其他的任何制度都比它更坏,这就叫做最不坏的制度。你的选择,首先要立足于最不坏。兄弟之间就是天敌,从小就相互争夺父母的注意力和爱,妈妈抱你就不能抱我,玄武门事件就是正常现象。那你从这个点出发,再往回走一点点,走到最不坏的那个地方,这就是兄弟当如华与华。如果一开始就把标准弄得很高,那只能是把相亲相爱天天挂在嘴上,最后都彻底放弃了。顾客满意的消极,是别让客户恨我们。我刚才讲了华与华对顾客的庄严承诺,是绝不故意把顾客弄死。我对贺绩有个要求,你服务泸溪河,不管服务多少年,最后别让黄总恨我就行,我们的底线是不让客户有怨言。你说如果你的标准是要为顾客创造营销奇迹,也许做了50年,可能服务了1000个客户,创造了50个营销奇迹,但还有950个是血本无归的,这应该怎么算呢?近悦远来,克服人性的弱点华与华的基本哲学,第三个是我们的企业精神,真人真心真本事。第四个是我们的经营理念,悦近来远,终身服务。我给大家发出一个灵魂之问,现在你的获客成本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我认为任何一个企业,它的获客成本都应该越来越低,如果你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肯定是你做错了。你想想你刚创业开个店的时候,有谁知道你?你那时候获客成本应该是最高的,慢慢你做得好吃了,回头客越来越多。回头客能带来三个效益,第一他自己复购,第二他带着别人来买,第三他推荐别人来买。这就是悦近来远的道理,近者悦远者来。你服务过的顾客越多,这样的义务宣传员就越多,你的获客成本不就应该越来越低吗?如果说你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那肯定是你没让他满意,或者你的步子迈得太快了,你超出了自己的边界。华与华在疫情之后,我们上门的客户跟疫情前相比,也是断崖式的下跌。以前我们的门槛恨不得都被踏破了,现在的门槛每天都保护得很好。我们公司门口有个电子屏,专门用来写欢迎某某公司来访的,以前是一块,后来一块不够用变成了两块,每一块有时候还得分成三格来写。因为疫情前经常有6个以上的客户,同时在我们公司各个会议室洽谈,但现在基本一块就够用了,现在整个企业家的信心都一塌糊涂。不过即使这样,我们公司上半年还是增长了12%,去年我们关了小半年,也只比前年下滑了百分之四点几,今年我们又再创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明年预计还能恢复20%以上的增速。为什么呢?因为我的获客成本降低了,这还是近悦远来的道理。所以,我自己有一句话有点凡尔赛的话,我觉得对泸溪河来说,也非常地契合。我说经营一间企业是一件非常容易的小事,真的一点难度都没有,主要是克服一些人性的弱点,认认真真不急不躁,诚意正心地去做,其实就跟你上学的时候好好学习一样,就那么点事儿,做不好,越做越难,甚至做砸了,都是自己搞出来的,自己想多了,整复杂了。今天,我还有一个老板朋友说我,他说:“这20年,我们折腾上去了又折腾下来,华杉他就读了20年的书,这企业也是越做越好。”这就是定心的道理。德鲁克说:“日本是把西方管理思想,和本国文化相结合的最好的一个范例。”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企业要做的,就是要把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本国的文化相结合。为什么是西方管理思想?因为只有西方才有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没有诞生在我们这里。
德鲁克写了本《成果管理》,这是第一本企业管理的书,还有泰勒的《科学管理》,整个企业管理体系都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和本国的文化相结合。日本结合的其实就是儒家思想,这也是为什么华与华吃的是日本的管理药,因为日本是已经把西方管理思想和儒家文化做了一次结合,那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次结合就好。我也把它推荐给我们泸溪河。包括刚才黄总也说,就学华总的这些书,其实就是学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这些东西,本来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面,不管你读没读过那些书,你都是那样的人。
我弟特别反对儒家,恨不得“焚书坑儒”。我给他说:“你不用反对,因为你也是儒家。”他说:“对,所以我这就是对自己的反抗。”反抗自己是比较难受的,你可能会推崇一些西方的思想,但是你跟那个东西并没有知行合一的血脉联系。
03
儒家思想和“四书”中的智慧讲儒家思想就是学“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本书。黄总说读我《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读不懂,我说那是读错顺序了,《王阳明传习录》应该叫做“王阳明四书答疑”,里面是他带着学生们学四书,学生们看不懂的就问他,他给学生答疑的内容。如果你没有读过四书,直接去读《王阳明传习录》,就等于你没有读过教材,直接去读答疑,那肯定就读不懂了。《大学》,儒家思想的“三纲八目”这几本里,最难读的是《中庸》,最简单是《大学》,因为《大学》就是儒家思想的入门书籍。《大学》里提出了儒家思想的三纲八目,纲举目张就是这么来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明明德”实际上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良知是生而知之,是你生下来本来就知道的。“明德”就是明亮的、光亮的品德,“明德”前面的“明”是动词,是“擦亮”的意思,所以“明明德”就是擦亮你明亮的品德,让它恢复到本初的样子。“在亲民”,朱熹把这个“亲”解读为“新”,亲民就是新民。上海有个《新民晚报》,《新民晚报》的“新民”可以解释为“自新以新民”。“新民”就是自新以新民,我通过擦亮自己的品德,然后来影响周围的人。黄总不断地自新,再去影响整个泸溪河的每一个人都自新,这就是新民。“止于至善”我刚讲过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止于至善。大学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家肯定都听过,但这只是一部分,前面还要加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如果把这八条目弄明白了,儒家思想基本就能明白了。修齐治平的社会学原理:模仿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这个可以用一个社会学原理来解释。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在1890年写了本书叫《模仿律》,他说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模仿有三定律:第一种,在下位的人模仿在上位的人;第二,模仿一旦开始就呈几何级数扩张;第三,人们总是先模仿本地的,再模仿外域的人。这样看,《模仿律》是不是就帮我们解释了“修齐治平”背后的原理?作为皇帝天子,当你能修身齐家的时候,全国人民都会模仿你,一国大治也就简单了,当全国人民都能修身齐家时,也就能从治国到平天下了。这个我们在营销上有应用,叫意见领袖,或者明星带货。他为什么能带货?因为粉丝们都模仿他。在一个公司里面我们模仿谁?都模仿老板,这就是华板为什么要每周一扫厕所的原因。华板都亲自扫厕所了,那大家都会模仿了。如果华板不去扫厕所,只会让大家扫,那扫厕所就变成了一件很下贱的事情,当华板去擦马桶的时候,擦马桶就变成了一件很有档次的事情。这就是模仿律,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华与华形象距离论关于“修齐治平”,我还提出了一个形象距离论:人有两种人,一种人是离他越远的人,可能对他有很多所谓的有争议,但离他越近的人越尊敬他,这种人就是君子;还有一种人是全天下的人都敬仰他,都认为他是君子,但是离他越近的人越觉得他不过如此、臭不可闻,这种人就是小人。“仆人眼里无伟人”,这句话是不对的,仆人眼里的伟人才是真正的伟人。《论语》里面孔子有一句话叫“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就是离他越近,跟他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对他越崇拜,这才是真正的伟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身边的人对你的看法比公众的看法要重要得多,这是一个定心的关键。我自己首先知道自己是谁,然后跟我最亲近的人知道我是谁,就行了,别人知不知道无所谓,不在乎不care。但我们有很多人相反,对身边人的看法不在乎,弃疗了,反而极力去维护外面不了解自己的人,欺骗他们,是不是?人们总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而不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应该反过来,在意自己的行为,不必在意自己的形象。因为你的形象,最终都是你行为带来的。其实我们很多企业也是这样的,比如有个知名企业的副总,可能私下说了一句话被人漏出去,这个谈话暴露了他们公司对所谓的屌丝群体的不屑,然后第二天就把他开除了。这种事情,在我看来是很不道德的,因为公司要对员工负责任,谁没说错过话?老板说错的话比谁都要多,怎么不把老板给开了?一句在内部说的错话被传出去了,要么我们认为确实不对,我们改正,要么我们认为也没什么不对的,这也没什么,还谁还能老记着你说过一句话。但是你为了自己所谓的形象,马上就要处理这个人,我觉得这很不仁义。这个形象距离论,我觉得它跟“修齐治平”的道理相通。格物致知的区辨在“修齐治平”之前,是格物致知的问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在数学上的关系叫“必要条件”,就是说治国是平天下的必要条件,齐家是治国的必要条件,一路推到格物是致知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没有做到前一条,你就绝对走不到后一条。但是后面又说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你只要格物了就能致知,只要致知了就能诚意,以此类推,最终就能到达平天下的境界。数学上叫什么?叫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加起来就是充要条件,这就是祖先给我们指出的大道,如果你想平天下,你就需要打通八关,而实际上这八关就一关,因为只要你格物了,后面就全部搞定了。这个逻辑很重要,在儒家思想里是不怎么习惯于讲逻辑的,唯一就在这个地方的逻辑特别强。在《大学》这本书里,其实有个问题。《大学》向大家庄严承诺,拍着胸脯说这是充分必要条件,绝对行!但在这之后,马上就出个漏子——关于格物致知这段的解释不见了,不知道是竹简弄丢了还是别的原因,总之《大学》里没解释什么叫格物致知。你告诉我照着做绝对能成功,然后第一步的解释就没有了。这就造成了巨大的问题,没有第一步,我就无法到达第二步。然后朱熹就开始补,朱熹解释格物致知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朱熹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要“格尽天下之物,而穷尽其理”,格物就是要弄清天下所有事物的本质。天下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理,物理、物理就是这么翻译来的。但是因为这些事物的道理还没研究完,所以我的“知”就还没有穷尽,只有把这些理都穷尽了,才能物格而致知。那么问题又又来了,格物是第一步,格物才能致知,朱熹说必须格尽天下之物,那这样我们永远也到不了第二步,我们穷尽一生也没办法弄清天下所有事物的本质,这样我们永远就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进入第二关。 这就是王阳明在格竹子格不出来之后,提出的问题,他认为这不对。王阳明就对“格”重新做了一个解释,他提出“格”应该是一个“格子”,是一个“是非善恶”的格子。事物来了之后,你拿这个“格子”往事物上一套,套得上就是“是”,是“善”;套不上就是“非”,就是“恶”。如果套得上我就干,套不上我就不干。那王阳明怎么理解的致知?他说致知就是致良知,所以他还写了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了这四句话,我们就知道怎么做了,事物来了之后,我就拿这个“格子”往事物套,比如说我们做桃酥,我们有一个产品标准,我就按这个标准生产,它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会有问题。一个店员在客人进店后,怎么接待,这些都是有标准的。这样之后,我就有了诚意,我的心就正了,接着就能够修身、齐家、平天下了。我们公司的生产管理方式是学的日本丰田生产方式,所以我们也做5S训练。有一年我们去日本游学,拉开日本办公室的一个抽屉,看到抽屉里面是拿泡沫做了一些格子,剪刀有一个剪刀形状的格子,胶棒有胶棒形状的格子,在办公桌上甚至连放杯子的位置都画了一个圈,所有的物品都有自己的格子。我一看,这不就是格物致知吗?这里该有哪些东西,每一个有多少数量,物品还在不在,都一目了然。建立了标准状态就能发现异常,一有问题就能立即发现。
我们把每一件事情都打上“格子”,就是建立工作流程的标准动作和动作标准。所有事情,一格就知道对不对,这就是格物致知。不期必,不将迎意必在八条目中,我说“格物致知”的知晓率是100%,“修齐治平”的知晓率也是100%,但中间还有一个诚意正心,基本没什么人知道。为什么诚意正心没有人记得? 因为没有体会。诚意、正心的秩序不能乱,是你先有了诚意之后,你的心才能正,正心是诚意的结果,你们要去体会这个,“诚”,正是儒家哲学的最高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家要记住这个“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你知道哪个在先,哪个在后,你就能接近得道了。举个例子,人们常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为什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不是说有两个东西,一个叫耕耘,一个叫收获,让你来选要哪个,而是因为耕耘在先,收获在后,只有耕耘了,才会有收获。很多企业的管理都讲结果导向,我是非常反对结果导向的,因为结果导向就是不问耕耘只问收获。结果导向就是儒家讲的“期必”, “期必”就是期待结果必然会怎么样的,这其实是最害人的心态。儒家讲不将迎意必,就是让我们不要期待你觉得必然会发生的事。如果你期必,结果你就会失落,会乱动作。《论语》里面说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凭空臆测,不期待结果必然会怎样,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期必心是企业家的常见病,一旦老板说“未达预期”,就是“期必症”发作了。我有两个客户曾经跟我说过一样的话,他们都说:“华板,我们合作一两年了,效果也挺好的,但是我们在A指标上面确实达到了,但是B指标不达预期,所以你看我们这个合作里面有什么问题呢?”我说:“我没看到什么问题呀。”他就要提出新的改变,后来就都不合作了。这就是将迎意必,在他的心里有一个必然要达到的期望值,当这个期望值没有达到的时候,他就开始没事找事,不能一以贯之。未达预期就要改变策略,这背后其实是一个三段式的演绎推理:大前提是如果我们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改变策略就可以达到;小前提是我们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结论是我们必须改变策略。这样的演绎推理,成立吗?当我们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是坚持现有的策略,明年就能达到,还是我马上换一招,明年就能达到?其实没有答案,未必说坚持就能达到,也未必说换一招就能达到。但有一点我们应该要明确,就是除非你有明确的结论,否则你什么都不应该做,就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去延续,这总比你换一招,比返工造成浪费的好。多数的企业都会在这个地方犯错,就是一个期必心。所以,这也是个定心的关键。《孟子》,要王道,不要强道《孟子》中第一个就讲的是“王道、霸道和强道”,就是当年商鞅去游说秦孝公的时候,先跟他讲王道,秦孝公不听嫌王道太慢。后来商鞅讲霸道,秦孝公觉得有点意思,但还不过瘾。最后商鞅讲强道,强道不是强盗的盗,是富国强兵之道。王道是王天下,霸道就是维持秩序,但是并不统一天下,强道就是征服世界,全部拿下。美国就是霸道,所以它是霸权主义国家,但是特朗普上来提出了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这是从霸道退到强道。我们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它就是一种王道思想的理念。王道是什么?王道就是悦近来远,是一点点地吸引你过来。华与华从2002年成立到现在,是21年,21年我们一共服务过270多个客户。你们认为我们的客户数量是多还是少?非常地少,换一公司发展21年,没有2000个客户,也有1000个客户了。但是我们270多个客户,到现在还留存有67个客户,这就是别人不可想象的,我们21年的客户留存率是20%多,这就是王道的结果。如果你用的是强道,你可能就是天天到处去抓新客户,恨不得做两三千个客户。我想我下一个20年,华与华的客户留存率应该可以做到50%以上,这个是我们的想法。义利之辨,要“义”,不要“利”《孟子》中第二个要讲的是“义利之辨”。
前面我讲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它的逻辑是先后关系,耕耘在先,收获在后,只问收获没用。而“义利之辨”又是另一个逻辑,孟子讲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非常清楚。就是如果你琢磨别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会琢磨你的利,你手下的人是去外面搞钱方便,还是在你这搞钱方便?当然还是搞你的钱方便,这样你就拥有一个利欲熏心的团队。但如果你对别人仁义呢,你的人也会对你仁义,相互仁义,你就拥有一个仁义的团队。一般人理解不了义利之辨,因为他不能理解,人怎么会不要利呢?他看到的只有利!至于义, 合乎利就要,不合乎利就放弃。所以我们在华与华有一句话,叫做“在客户那里开会,要像在公司开会一样说话;在公司里面开会,要像客户老板也在参会一样。”比如说我们在公司里面开泸溪河的项目会,我们就要像黄总也在现场,跟我们坐在同一个会议桌一样,而不是说黄总不在会议现场,我们就商量怎么对付他,拿到我们的利。如果我和贺绩开会,天天商量着怎么对付黄总,那贺绩回去一定会琢磨怎么对付我,拿到利益,然后他下面的人就琢磨怎么对付他,拿到利益。这就是一个利欲熏心团队的形成过程。反之,如果我跟他们开会的时候,想的一切都是宁可吃亏不可理亏,他也会想着对我要宁可吃亏不可理亏,他下面的人也会想着对他宁可吃亏不可理亏,这就是义的团队。我现在每天都在写《华杉讲透<资治通鉴>》,你知道历史中造反的人,最后都怎么死的吗?可能有80%造反的人,都是被他下面人弄死的。当然,我没认真地统计,实际可能都不止80%。这是为什么?因为你造反,你就是想要皇帝的脑袋,你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造反不是革命,革命是要建立新中国,这是义,但造反纯粹就是自己要当王,或者割据。造反一般有三种结果:一种结果你干赢了你上去;一种结果谁也干不赢谁,那就这么维持着;第三种结果,大概率你还是干不过皇上。而一旦你不行的时候,你下面的人就开始动脑筋了,我跟着你就是死,我把你的脑袋拿去进献,我还能升官发财,等于你造反,最后摘果子的是我。滴水穿石,日日不断,勿忘勿助孟子还有个比较重要的思想,是滴水穿石,不拔苗助长。有个词叫“盈科而后进”,意思是泉水遇到坑洼,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每一步都是积累,都很踏实。
这张图是我们公司的一个滴水穿石装置,用黄铜做的,这个东西后面我们也会售卖。它设计的是用20年滴穿一块石头,我今年50岁,在我退休之前还能滴穿两块,我跟我弟一家一块留做传家宝。滴水穿石就是下日日不断之功,这在孟子的思想里,叫“勿忘勿助,不要拔苗助长”。勿忘就是不要忘了。事实上,大家会不会忘?会忘。有一天我偶然飞了北京的大兴国际机场,我从出站口一出来就看到对面有个西贝的店,我很高兴,你看我们西贝动作就很快,但我再一看我就气愤了,因为整个店里,我找不到一个“I ? 莜”的形象,为什么?因为忘了。我跟贾总说这个店没有I ? 莜的时候,贾总会觉得这个问题严重吗?可能也不觉得严重。为什么?有没有也好像也没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你要想想,10年前这个是我们成功的决定性关键,它今天怎么就变得不重要了呢?靠它上来之后,好像少做一件也无所谓了,但是一年少做一件,那10年后会少做多少件?它严不严重?它就严重了,是不是?这是勿忘的意思。勿助就是不要拔苗助长。前面讲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返工、退步都是拔苗助长造成的,一下子扩张得太快,这是拔苗助长。每天一看不达预期,就开会讨论,这开的都是拔苗助长会。不达预期应该怎么做?不达预期就把预期改一改,不就达预期了吗?大家好像最爱听这话,除了老板,老板想华老师你别瞎讲,你讲完了我的指标还怎么下达?华与华是真没指标,我们是有预期的,我们每年都有预期,今年我还说20年后,我们要成为世界第一的咨询公司,我把营销两个字都去掉了。我们的所有预期也都只是预期,作为投资和行动依据,但并不作为考核标准,达不到就算了,无可无不可。要集义而生,不要义袭而取再往下说,就是“要集义而生,不要义袭而取”。义袭而取就是大喊大干一百天,一百天之后又歇了。要集义而生就是每一件事都做对,它就跟积德一样,都是攒起来的。华与华在投广告这件事上,就是集义而生。我2008年开始,第一年投了200多万,今年投了3600万,从2008年到现在,累计投了两个多亿。
很多企业投广告都是义袭而取,一有事情就铺天盖地地到处投,到处投它就持续不了,投一次搞上去了就上去,搞不上去就血本无归,含泪而退。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像我这样慢慢地干?因为他觉得看不到效果,没有看到效果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你没坚持投,你为什么没坚持投?因为你投的规模超出了你的能力,你的生意其实覆盖不了那么大的广告。我们每天的工作,其实就是集义而生,世事风云变化和我们都没关系,因为我们的人生比国际国内的局势要长得多,这一点是我想对大家说的。大家老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但要你想想,比如我是1971年生的,假定你是1910年出生,你会经历什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命好的还能赶上改革开放。如果你是1949年出生的,就更精彩了。现在动不动就说是百年一遇的大变局,其实有啥变局?真要说1911年是大变局,几千年的帝制没了,然后日本打进来差不多也是;然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这也是…你看现在的事,跟这些比起来,我们基本就是温室里的花朵了,就是今天多浇了点水,明天少浇一点水的事,有啥变局呢?《中庸》之道,无过不及接下来是《中庸》的思想。什么叫中庸?很多人一说中庸就是平庸,我那天在上海,看到我们公司对面有个广告牌,一个设计公司写的“拒绝中庸,追求卓越”。我心想这人是没文化到什么程度?中庸就是卓越。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一点差错都不出,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就是遵循永恒不变的定理,可为万世垂范。中庸这个词,也可以用《好色赋》来讲:“京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可不是说中等身材,而是形容她魔鬼身材,总之就是完全达到极致。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虽然中庸不可能,但我们要知道有那个标准在,然后可以对着它无限地趋近。持续改善,追求完美,就是《中庸》之道。那这个极致完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中庸》开篇第一句话叫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性”就是上天给你的性质,相当于给这个物体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水到100度就要变成气体,到0度就会结冰,这是它的物理性质。“率性之谓道”,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把天性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就是大道。我们说一辆车,这辆车出厂的时候是它最好的状态,你能把它开到60万公里无大修,那它的性能是不是充分地发挥出来了?你让它每一个零件的寿命,都最大化了,那就是《中庸》之道,修这个道就是教化的过程。从诚意正心,到至诚无息、至诚如神那怎么修这个道?怎么才能尽性?就是“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比如说华与华为泸溪河服务,那我要心怀至诚,无私无我,直道事人,不可则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我来服务黄总,我是带着我的道来的,带着我的本事来的,如果你用,我就把我的本事都贡献给你,但如果他不听我的,我也就算了。有这样的至诚,我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己。如果我没有这样的至诚,我老想投其所好,老是去迎合他,当我去迎合他的时候,就不是直道事人,而是枉道事人,枉就是扭曲,是扭曲自己去侍奉他。当我扭曲自己去侍奉他的时候,我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我的本事来。这一点在华与华很重要,就是我们公司不许说哪个客户不稳,说客户不稳就意味着你要把他稳住,你想把他稳住,你是不是就会扭曲一些自己原则去侍奉他?这是第一个危险。第二个危险是,如果这个客户不稳,你就赶紧加强资源去稳住他,那其他很稳的客户反而获得的资源更少了。很多人做生意都是这样,越对我们好的,我们就不投入资源,觉得反正他没事,他也会接着给钱,那个对我们不好的,我们反而天天往他那去,结果就是最后那个对我们好的也不好了,因为他得不到爱了。对待不稳的客户,我要抱有以至诚尽性的心态,我就是这样做事的,你认就认,不认就算了。你越能认,那我们在一起创造的价值就越大。“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前面我说今年我们来访的客户,断崖式下跌,这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是出去开拓客户吗?首先我们要知所先后,先看看我们的客户都怎么来的。我们的客户都是因为我们把现有的客户做好了,其他的都是他自己来的,没有一个说是我们去哪把他拉来的。所以说把现有客户做好是先,新客户来是后,对吧?这次我们公司年中会上,我跟他们说了一句话:我们现在有67个客户就等于我们有67个巨大的机会,每一个客户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你们都把客户做成像蜜雪冰城那样,那我们的业务,是举双手连滚带爬都做不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这里其实就是领导力。比如说黄总,他是老板,他首先要把自己充分地发挥出来,这叫尽己之性,他还要让泸溪河的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他还要让华与华这些为他服务的外部公司,也得到充分地发挥,这就叫尽人之性,这就是领导力。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尽己之性,还要尽人之性,就是要让你的下属得到充分地发挥,让每一个人都尽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就像我刚说的,一个车你能开到60万公里无大修,它就是尽性了。像我们公司的电脑,有的人能用5年,有的人用3年就用坏了,3年就把电脑用坏的人,他是不是就没有让电脑尽性?如果你能够尽天下万物之性,你就是圣人。《中庸》最高的境界,就是让天地万物各得其所,万类霜天竞自由,每个人,山川草木、空气砂砾,都在最佳的状态。“至诚无息”,无息就是没有停息,或者叫做没有选择性,对谁都一样。不能对这个人诚,对那个人不诚,不能这个事坚持原则,对那个事就守正出奇,突破底线了。“无息则悠远”,持续的时间很长,就是基业常青;无息则博厚,厚德载物;无息则高明,高明到超出他人的想象,活在他人想象之外。诚,就是没有选择性,无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一个原则。不趋利避害,而求仁得仁。如果用博弈论来说,“诚”就是无限重复博弈。我们每个人每次打交道其实都是一次博弈,有的人说这个人品不行,什么事就搞一把,搞一把就走,这就一次博弈,我们要把我们的每一次博弈,都把它看作是终身重复博弈。其实咨询公司有两种:一种是开价3000万咨询费,跟你说5年做到100亿,这就是一次博弈,搞得定就搞,搞不定就不搞。第二种是华与华这种,就是希望你和我终身地无限重复博弈。这是两种不同的哲学,两种不同的生意的模式。还有就是要把每一个博弈都看作是一对多博弈。博弈往往是两个人的事,你对我不仁,莫怪我对你不义,这就是一对一博弈。因为你对我不仁了,我就要对你不义,看起来这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一报还一报。其实不对,他是不是对我不仁,其实这是我的一个感受,有可能是我看错了呢,别人不一定那么看,可能事实上不是那样的。但是我对他不义,是我已经作出了决定,我肯定是不义的。很多人他都只看到了我的不义,看不到他对我的不仁。所以,我们每一个举动,都不能把它视为一对一博弈,不要针对他的个人来做出反应,我们要跟所有人博弈,其实这就是“宁可吃亏不可理亏”背后的原理,这就是至诚无息。儒家思想里有很多博弈论,我现在特想做的一个学术的课题,就是用博弈论来重写企业战略,但我自己没有这个学力,我说的不是学历,是力量的力。要拿博弈论来写战略,我还得再找合适的伙伴一起来做。我们看到从《大学》的诚意正心,到《中庸》的至诚无息,整个最后就是至诚如神。我为什么说华与华未来的不可限量,因为诚是我们的底色,我们一定会进入到至诚如神的那个台阶上去,这是完全活在他人想象之外的,别人都想不到你怎么能做到那样,就是因为他没读懂“四书”。修不败兵法,做低风险偏好的选择最后补充讲下《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核心就三句话: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不是战而胜之之法,而是先胜后战之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扩张得太快。“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就是告诉我们不是要追求战胜别人,而是要追求自己的不败。追求不败的背后,不是说它的要求更低,它只是一种谦卑的态度,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成果,实际上都是命运带给我们的,那如果老是求胜,那背后的风险敞口就会开到最大,最后栽跟头,元气大伤的可能性就最大。如果我们追求的是不败,堵塞一切失败的可能性,那最后我们的成果就是上不封顶,只等着运气来安排。“不是战而胜之之法,而是先胜后战之法“,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冲上去就打,一定是有了能制胜的方法再去作战。所以是不求胜,求不败,压倒性投入,赢了再打。落实到我们的战略方法上,就是找准战略重心、决胜点、关键动作和时间节点。
在这些背后,我们再回到一个商业的词,就是低风险偏好,《孙子兵法》是低风险偏好的。现在有些企业居然讲大胆试错,打仗能不能试错?当然不能,因为试错就会死人,是不是?对企业我也不建议试错,试错它就有个前提,就好像我们这里一共有6个产品,有6个产品就至少有6个路径,其中只有一个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就说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正确的道路有一条,错误道路有一万条,可能试了30年还试不出正确的。所以,华与华方法它是低风险偏好的,它不试错。所有暴雷的企业,都是风险偏好太高,我觉得企业家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你的风险偏好。我在战略上面有个原则,只有4个字,叫做“不死就行”,死肯定是不行的,不能把自己给做死了。只要不死,怎么干都行,不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按既定方针办,这就能获得“战略自由”,不会搞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让你身不由己的,不是江湖,而是你自己的患得患失。而一旦为得失心所牵引,就会从另辟蹊径,弯道超车,绷紧到身不由己,发展到慌不择路,穷途末路。“无可无不可”,活在他人想象之外好了,讲定心的最后一条,叫做“无可无不可”。比如黄总提出万店计划,那我们做不到1万家要怎么样?无可无不可,没有开到1万家也没什么。《孟子》这本书里还讲了4种圣人:第一种是“圣之任者”, 就是非我莫属,以天下为己任,一定要把它干成。第二个叫“圣之清者”,就是眼里容不得沙子,要求特别高,看谁有点毛病,他就看不下去。第三种叫“圣之和者”,叫做和光同尘,能跟任何人打成一片。第四种叫“圣之时者”,这就是孔子,他说:“无可无不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也是孟子想要的境界。当你无可无不可的时候,你肯定是定心了。最后的总结,还是用这句话,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延伸阅读:
专访华杉:一切以销售为目的
对话华楠:为什么要像做工业品一样做创意?
如果你想学习更多品牌营销方法,欢迎你加入《跟华杉学品牌营销》,主理人华杉老师会用“原理+实战案例”的讲法,带你分析超级符号的原理、消费者特点、传播中的影响因素,给你一整套营销的心法,帮你打造自己的品牌。
点击下图加入课程?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查收更多精选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罗辑思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