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高质量地读完一部大部头?
2024/4/1 罗辑思维

     今天继续向你推荐得到的镇馆之宝——《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三辑《秦汉风云》这套书。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个困扰,就是一本特别厚的书,买回去之后只有前面几页翻来翻去,而后面都是新的,几乎没怎么翻过。那么,面对这么一部超长的大部头,我们应该怎样确保自己读下去呢?针对这个问题,本书作者熊逸老师提供了一套特别有意思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来源:得到图书

     作者:熊逸

     3年前,我终究没有经得住诱惑,在罗胖、脱不花,还有我的课程主编李倩的怂恿之下,开始在得到给同学们讲《资治通鉴》。

     这个事情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好在有得到这么多的同学陪着我,过去三年,一千多天,就这么走了过来。日子一天一天过的时候,感觉不到什么变化,但是当《资治通鉴熊逸版》这套书的三辑一起摆在我面前时,心里难免还是有些许波澜。

     原来,三辑已经有300万字之多。同时,我也难免疑惑,我这个写书的人,给读书的你带来的是惊喜,还是惊吓。有句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今天我就尝试当一个解铃人,来给读者一些使用建议。

    

     我的第一个使用建议,你听上去可能会觉得有些蹊跷。

     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读这套书最好的打开方式,是从这套最新的第三辑开始读。

     这个倒是无关我个人的水平发挥,不是觉得写多了,技术水平提高了,自大地觉得第三辑写得格外精彩。之所以这么建议,完全是出于一个原因:从第三辑读起,是更高效的阅读方案。

     在这里,请允许我说一个在万维钢老师那儿学来的一个叫“学习区”的理论,大概意思是:学习一项知识或技能时,如果全是陌生的信息,人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恐慌状态。这样学习效率肯定是高不了。

     如果全是熟悉的信息呢?我们的大脑会进入另一种状态:大脑很愉悦,开始速度很快,非常之顺滑,但就是没有知识的增量,这样学习也没有效率。这个区域叫“舒适区”。

     比较好的搭配是:既有熟悉的部分,也有陌生的部分。陌生部分经过大脑的整理,又能成为我们熟悉的知识的一部分。这就来到了我们的“学习区”。这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方式。

     我的这套《资治通鉴熊逸版》前两辑,可以说是给同学们扫除了一些障碍,勉强把大家伙儿从恐慌区带到学习区。这最新出版的第三辑“秦汉风云”,才算是进入了大多数人更熟悉的历史阶段,熟悉的部分浓度更高了,也就属于一个相对更高效的学习区域。

     喜欢熟悉事物,抗拒陌生事物,这是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本能,想要去改真的不太容易。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如就坡下驴,顺应一下,但是也得加点儿小反抗,到陌生又熟悉的“学习区”去学习历史。

     这里顺道说一个可能有同学会关心的问题:跳过了一套书的开头,这书还能读懂吗?

     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得归功于得到做课、做书的方法。他们内部叫“模块化施工”,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知识点封装到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里。这样处理之后,从一本书的任何一个章节读起,都不会连不上,也不会觉得读不懂。

     如果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我的建议是从《资治通鉴熊逸版》的第三辑读起,因为这是符合“惊喜=熟悉+意外”,在学习区勇猛精进的一种方式。如果这套书再往下继续几年,比如时间线上写到东汉,那我的建议也许就会跟着调整一下。

     接下来,我要跟你分享的第二条使用建议,我觉得也得归功于得到图书在做这套书时的小洞察。

     同学们应该不难发现,得到做了很多小开本、轻量化的图书,比如《前途丛书》《详谈》等,都是小开本。我觉得啊,这是符合这个时代读书方式的洞察。

     我们尝试着回忆一下,上一次拿起一本书阅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姿态?是端端正正坐在书桌前?是躺在沙发或者床上?还是在地铁上站着?

     移动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的可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本身。我们的很多习惯也承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读书这件事。我们能端端正正坐在书桌前读书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这样一来,“轻”就变得非常重要。

     比如这套最新出的第三辑有100万字,可以选择出成三册,每册30多万字的硬壳大精装,看上去确实非常有档次,放在书架上也好看,但是读起来终究还是有点不方便。

     得到图书最后选择的这个方式就特别好,分成了9个小开本,每本书的重量比手机重不了多少,我们用一只手长时间握着,也不会觉得累。也因为轻,出门的时候往包里塞上一两本,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在我看来,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读者在阅读一套大部头时,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进度条。

     这个进度条可太重要了。

     你或许也会有体感,当我们要做一件时间线很长的事情时,很容易还没开始就被吓到了。一个平时不怎么锻炼的人,让他去跑个5公里,那是真有点心理压力啊。

     有没有办法呢?心理学上有成熟的方案,将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5公里很长,但是我们可以换算成绕着小区跑10圈。一圈下来,就只知道进度增加了10%,这会大大增强我们完成大目标的信心。

     得到图书的同事跟我说:这套《资治通鉴熊逸版》真的很好读,他们还特意在宣传语里加了一句“拿起你就放不下”。我就当是他们在让我宽心吧。

     一套100万字的书,对于没有读过大部头的人来说,难免会有些压力。目前拆成9个小开本的形式出版,倒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清晰地看到进度条。再加上小开本轻量化的优势,早上出门的时候往包里塞上一本,通勤路上读一读,中午午休的时候翻上几页,读完一册,其实也就一两天的时间。

     好了,概括一下我的第二条使用建议:用好小开本轻量化的优势,身边随时放上一本,有点空闲就读上一读。

    

    前面两条建议,我分别跟你说了怎么开始更合适,怎样更有利于你读完,接下来这一条呢,我想跟你探讨一个问题: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打开这套书?

     说起读书,有这么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我们上小学开始,它就以各种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从父母和老师的口中;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在同学的优秀作文范本里。每多接触一次,这个观念就会埋得更深一点。这难免会让我们觉得,读书需要花很多时间,是一件苦差事。在面对一部100万字的大部头时,这个心理负担就会更重了一点。

     在这一点上,我特别认同罗胖在《阅读的方法》这本书里说的一句话:“做一点小努力,对自己很满意”。

     我觉得这是一种“轻装上阵”的行动智慧,暂且把“得花多久才能读完?”“读不读得懂?”“是否能坚持得下来?”诸如此类的心理负担给放下。你需要做的,只是捧起书,一口气读完一本也行,只读5分钟也未尝不可。一直保持住对阅读的兴趣,喜欢自己读书时的样子,才最为重要。

     话说回来,如果一本书读者觉得读不下去,读不懂,那不是读者的原因,问题肯定是发生在写书的人身上。这点觉悟我还是有的。

     所以,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尽量写得通俗易懂一些,再加上有我的主编李倩老师,这位来自北大中文系的语言学者的协助,还有一直跟随课程学习的同学们监督,做到好懂和有趣,我还是稍微有点信心。

    

     我还想跟你说一下,如何看待这本书里的内容。

     我在写这套书的过程中,参考了很多史料书籍,关于同一个历史事件,确实也得出了一些跟其他学者不太一样的结论。但是我并不觉得这就是最终的真相。

     其实在结论推导出来的那一刻,我同时也做好了另一个思想准备:随着新的史料被不断地发掘,又或者是有人串联起史料之间新的逻辑关系,那我在今天推导出来的这个结论,就会被彻底推翻。

     可是,推翻就推翻吧,因为这是历史学研究向前迈进的过程中,最值得让人庆祝的事情。如果获得新结论的人正好读过我写的这版《资治通鉴》,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那就更是一件值得我沾沾自喜的事情了。

     在你翻开这本书时,我希望,我们俩的关系不是老师跟学生,你来找我,不是为了获得一个标准答案,然后去考场上拿一个高分。

     我更希望我们是一对老朋友,我们兴趣相投,都爱好点儿历史。我们坐在一起聊天,交流心得收获。你也不用觉得熊逸讲的就一定是对的。

     就好像我在书中时不时“大言不惭”地说:“司马光这里写错了。”“司马光这个材料引用得不对。” 还有什么能比老朋友坐在一起聊聊天更让人觉得愉悦的事情呢?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最后呢,我想稍微做一下总结:

     第一,考虑内容熟悉度,建议你从最新的《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三辑开始读起。

     第二,基于出版形式,建议你用好这套书小开本、轻量化的优势,保持随时都能读上一会儿的状态。第三,在心态方面,建议你放下心理负担,拿出平常心来对待就行。同时把我当成一个老朋友,我们俩交流心得,无关对错。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你阅读愉快。

     相关阅读:

     跟着熊逸读《资治通鉴》,不亦快哉

     读史还得跟熊大,拿起你就放不下

     跟熊逸读《资治通鉴》,让历史浸润孩子一生

     以上就是熊逸老师的分享,《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三辑原价399元一套,双11期间只需要269元就能拿下。今天是双十一大促的最后一天,今晚24点活动就结束,千万别错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罗辑思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