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拼命让孩子成为的样子,恰巧成为“哈耶普斯”拒绝的理由?
2022/8/25 6:00:00 鲁稚的阳台

作者:Brian
来源:出国留学攻略
鲁稚的阳台 编辑

"什么样的牛娃才能被“哈耶普斯”级的顶尖美本录取?什么样的规划真正才对爬藤有用?
为什么同样的好高中,甚至同样的高分,A同学被录了B同学却被拒了呢?
这些牛娃案例,为什么总和我们想象中的“牛娃” 不一样呢?
在一些家长看来,“牛娃”学生一定是科科好、门门强、竞赛科研全面开花,还领导力超群,手握几大社团。
然而,这样的结论,让原本就身处内卷中的中国父母,更加焦虑:
如果什么都要好,什么都要抓,孩子的精力有限,又如何能面面俱到?

01
东西方升学逻辑(以美本申请为代表)是不一样的
就好像说一个人在向前跑步,一个人在向上爬山,不在一个赛道。然后你用爬山的方法去训练要跑步的孩子,岂不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
很多国际化教育轨道上的家长说,我可以两手抓,但孩子时间、精力有限,很可能最终结果是两手都做不到最好,卡在中间进退两难。
市面上很多规划满足了家长的需求,却很难真有助于升学
“我觉得我的孩子应该打竞赛”,“这个研究项目听上去高大上”“我觉得在申请材料里加个视频会更好”……但招生官真的会看重这些吗?
说到底,是我们原有的思维定式和美国大学的升学逻辑有了偏差。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家长拼命让孩子努力成为的样子,很可能和真正的“哈耶普斯”学生不同,甚至有可能截然相反。
在美国名校眼里,成绩好只是敲门砖,能够独具个性、有自己真心热爱且擅长的领域,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说,“成绩好+有趣而不同的灵魂”,是打动名校招生官的真正王牌。
回顾那些从哈佛、耶鲁这些名校里走出来的学生,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也并不是我们印象中学霸的刻板形象:
耶鲁的学生低调善良,热衷教书育人;哈佛的学生关心社区,花了大把的时间做公益……
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的甚至没有拿过竞赛大奖,或参加过顶尖夏校,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名校招生官眼里的香饽饽。

▲来自马来西亚的Muhammad,2022年被哈佛录取。他业余时间都用来打工,甚至没有多余的能力去参加高大上的竞赛。但他热爱哲学和思辨,还花了大量的时间教农村学校里的学生如何辩论。哈佛称他的故事”非同寻常“。(图源:Harvard Club of Malaysia)
在美国名校眼中,一个生动有趣的灵魂,远比千篇一律的成绩好+竞赛冠军+顶尖夏校,要来得有意思得多。
02
趁早做出更适合孩子的选择
基于以上的客观差异,应该如何做升学规划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建议。
"两条腿走路"多数行不通趁早做出更适合孩子的选择原则一:孩子时间、精力有限,切忌“两条腿走路”
据我了解,国内不少家长考虑“两条腿走路”:本土思维和国际思维的教育并行。
但熊掌与鱼不可兼得,早晚最终要做出选择,选择主攻一条路。两者都要兼顾,很有可能孩子两者都无法达到最好,家长陷入焦虑之中,卡在中间进退两难。依照孩子个性、兴趣,尽早选择其一,才是更加明智的做法。

原则二:在佛与鸡之间,找到属于孩子的平衡点
在具体的教育规划中,并不是家长什么都不做(即我们常说的佛系养娃,可标注为0),也不是什么都要做(几个竞赛、几个活动,甚至精确到每小时做多少事,可标注为1),而是有所取舍,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0.5)。
在遵循两大原则的前提下,如果你们家的目标是坚定要出国读书的话,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给大家参考:
学业:尽量做到文理兼修
以“哈耶普斯”为代表的美国顶尖大学奉行liberal education(博雅教育,亦翻译成通识教育),要求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文理兼修。
因此,建议学生校内的学业不能偏科并尽量保持有优势的整体结果。
对于IB学生来说,保持文理是很容易的,但像A-Level这样原本就“支持偏科”且国内以理科为主的课程体系,就需要在选课时候注意均衡了。

▲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对博雅教育的宣言思维:有独立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同样是SAT1500+,托福110+的学生,为什么藤校录取了A而不是B?
相信能够被美国TOP30大学录取的学生成绩各方面都很好,但越是顶尖学校招生官,就越看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所谓独立思考,就是要有专属于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他人给予的),这对于美国学生很简单,但对于不少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却有点难。
在申请上,包括独立思考在内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申请文书、申请面试、老师的推荐信不同方面一致化地来展现。
因此,我会鼓励孩子多做探索,不管是专业、兴趣,先去自己研究、尝试一下,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后做判断。
个性:多一些聊天和写作的时间
不少中国家庭意识到了口才和写作的重要性,于是送孩子去参加演讲、辩论、写作比赛,但比赛并不能帮助个性养成。不如多给孩子一些轻松聊天的时间,这个聊天对象可以是同伴,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宿舍阿姨、保安。
可能有些人会问,我是不是得找个老外来聊天?
这是不必要的,聊天的重点不是锻炼英语,而是沟通。让孩子在相对轻松、自在的环境里交流,可以是最近社会上发生的热点新闻、八卦,也可以是身边遇到的有趣的事情。
同样,孩子写作的主题和内容应该非常丰富的,可以是生活的感悟,经历过的人和事,阅读的书籍等。当孩子愿意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发地去记录写下点点滴滴(而不是家长刻意为之),这是某种意义上教育的成功。
说到底,包括“哈耶普斯”在内的顶尖美国大学是追求艺术感的,大学招生就像是艺术品鉴赏。
在创作一副大型油画时,你可以只是负责构图,或者负责做某一个部分的细节完善,亦或是让整幅作品更有彩色感更明亮。
无论你做了什么,你在你所擅长的环节做得特别好,并且能与其他人很好地配合,共同让这幅画更动人更具美感,这才是美国大学真正所重视的。美本申请本来就不是一件轻巧的事情,GPA、标化、文书、课外活动、面试一样不落的都得做,再加上大环境也没有那么乐观,很多原本打定主意去留学的家庭慢慢产生了畏难情绪。
但事实上,留学规划申请从始至终,关乎于学生个体准备和情况,越早越充分的准备才会对最终结果和孩子个人成长带来积极正面的作用,犹豫和无畏的担忧只能耽误时间和错过机会。

03
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那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顶尖大学的录取法则又是什么?
很简单:成绩好+有趣。首先成绩不能有硬伤,尽量要全A。成绩好是根本,其他都是锦上添花!现在的学生花太多时间做活动了,却没有注重成绩。不否认确实有一批录的好的学生参加过竞赛,但并不代表参加竞赛就一定能录的好。
打个比方,你今天去硅谷,当然可以找到一些提供免费餐饮的公司,但不能倒推来说他们的成功就是因为提供免费餐饮。
如果学生有能力去打竞赛那很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一个好结果。而且也要去思考,哪些第三方的活动真的能给你加分?哪些比赛会明显有利于申请?
夏校也是如此。疫情之前,很多人热衷于参加国内外各种夏校;现在大家没法出国,发现有的夏校其实不去也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成绩之外,更关键的是你要拥有有趣而不同的灵魂。现在中国的学生尤其是体制内的学生可能缺乏有趣的灵魂,而国际化学校的学生拥有有趣的灵魂,但可能成绩跟不上。两者不能差一个。
什么是有趣而不同的灵魂?
就拿微信朋友圈举例,我们平时看到的、自己发出的朋友圈,可能来回来去就三四个主题,有多少人在发让你眼前一亮、很不同的内容?是不是挺少的?可能也和自己平时没有很多元化的经历相关
为此,不断push孩子去发现一些有趣的事,做有趣的人。比如去年有个录取大藤的学生,研究免疫疗法和蛋白;他同时也是一个摄影师,喜欢拍摄植物;组织过音乐活动;也在研究社交网络。
有一个也是进“大藤”的学生,他研究种族、贫富差距、公正的问题;还有一个学生,他研究数学问题、3D4D空间、以及水污染等问题。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每个人都各有特色。
现在我们常说留学申请很“卷”,但其实美国要求的是多元化,“卷”意味着很多人在做类似的事情。除了成绩之外,别的东西都不能“卷”,一旦“卷”就出问题了。
我曾在文章里说过,跟风是中国家长面临的共同挑战:不要因为周围人都在做某个活动,你也去做;不要因为周围同学都在选一门课,你也去选;不要因为周围人都上夏校了,你也去上。

不少家长有一个误区是,假设美国大学要什么,然后按照这个思路来准备。但事实上,你认为重要的事情,美国大学未必会在乎、认可。比如有家长认为,选择一个“高大上”的活动就能帮助孩子脱颖而出,甚至不惜代价让孩子去非洲建旱厕,去东南亚支教。这些活动可能对孩子的成长、经历有好处,但招生官未必认可,不如去关心所在的社区和城市更有用。
你可以学一门小语种,可以通读尼采的书籍,也可以学Crispr,对于申请来说,可能比参加市面上最热门的机器人竞赛都要有用得多。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美国顶级公司认可精英名校毕业生的内在逻辑
标化满分、辩论高手、社团达人…为何这些本可进名校的孩子竟成了“陪跑”?
孩子休学在家五年还拿到多个名校offer,这位妈妈做对了两件事
从小到大读名校却在职场遇冷,儿时以为无用的知识原来最有用
为何很多名校毕业生,却输在了人生后半程?

看更多文章
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milan-2126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鲁稚的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