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百万送孩子出国,中英文却一样没学好?母语的力量一直被忽视了...
2022/11/14 6:00:00 鲁稚的阳台

    

     文丨柯察金 编丨Leon来源 |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鲁稚的阳台 编辑

     看点 对于走海外升学路线的孩子来说,学好英文是王道,这点似乎毋庸置疑,很多家庭为了语言环境,也越来越早地送孩子出去。然而有学者却认为,重视外语的第一步其实应是重视母语,如果孩子的母语没有打牢基础,未来在语言认知能力方面,也许会很受限制……

     留学低龄化,是近些年国际化教育之一大趋势,越来越多孩子小学阶段就赴英奔美,乃至南洋、东南亚等地也日益火爆。

     家家有本各自的经,但低龄留学无疑有一点共通考虑,即希望给孩子尽早浸润外语环境,在外语方面先人一步。

     可语言环境恰如水土,离异乡近些,离母语就远些。小朋友的母语,尤其是在低学段,其实比较脆弱——成人常惊讶幼儿出国后对话能力进步之迅速,但往往没注意到,孩子也会很快地丧失母语使用能力

    

     纯把语言当做工具而论,语言学习完全是个人选择问题。不过,西方一众学者认为,任由母语退化,并非科学明智的做法。

     甚至有教育者警告:如果孩子的母语尚且“蹒跚”,且出国后未能得到良好支持,最终有可能会出现母语、外语“双输”的局面,连带着影响到学业的进步。

     简单来说,孩子中文越好,英文就越好;中文是70分的水平,英文能达到的往往也只是70分的水平。

     听上去有些指东道西、不知所云,但母语与二语并行发展,已是北美广为流行的双语教育理念,拥趸众多。那么,此论到底有何依据?

     01

     “冰山理论”:

     母语是认知的基石

     先来聊一点背景吧,说起双语,经历过的蒙昧与误解也真不少。

     我们今天熟知的双语教育的概念,其实蛮久了,早在1929年便在卢森堡双语教育会议上诞生。

     不过,那时候不管是坊间学界,大多数人持反对态度,认为多语教学这玩意儿,容易把小朋友的大脑搞坏,是阻碍儿童智力发展的负面因素。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双语教育理念强调“归化”。啥意思呢:孩子到美国来,就感激涕零学英语(强势语言)吧,乡音(弱势语言)趁早给抛了!甚至移民过来的小朋友,在学校如果说家乡话要被惩罚,他们被教育“要对自己的母语文化感到羞愧”。

     在上世纪的北美移民潮中,大量新移民的孩子与本地学生同处一个课堂。人们发现,这帮非英语母语的孩子,在1到2年内,口语水平倒是能跟上来,但学术表现却落后于同龄孩子。

     于是,教师们倾向于认为,这些移民孩子是不是智力存在问题?

     今天我们明白,这种逻辑显然是偏见。然而,在彼时“肤色决定眼色”的大环境下,教师还是习惯于给这些孩子,简单粗暴地贴上“具有学习障碍”的标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敏锐地提出了质疑,其中的代表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吉姆·卡明斯(Jim Cummins)

    

     吉姆·卡明斯

     国际双语教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

     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此提出异议,并在一批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

     这帮移民过来的孩子在学业上的不佳表现,恰恰是因为学校试图去除他们母语,而非什么智力上天然的缺陷。

     问题来了,母语有这么重要么?

     卡明斯举了个例子:

     试想,当一个小学生已用母语学会“看钟报时”。若要他再用第二门语言报时间,是否还需要重新再学习一遍“时、分、秒针”的概念?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块表放到地球任何一个地方,纽约也好,北京也罢,不论是用英语表达,还是中文描述,报时的规则都是一样的,孩子只需要换一种说法(学习表达此概念的“新标签或表层结构”。)

    

     也就是说,提升母语的时候,不光是学偏旁部首、阿波次得,大量的认知方面的能力,已经嵌入到孩子的学习中。

     当然,报时是比较简单的例子。像比较复杂的语言读写和思维技能的迁移也会发生:

     比如在文章或故事中,如何区分主旨和枝蔓,如何辩明因果关系,如何区分客观事实和个人观点,如何判断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等……

     孩子如果这些认知能力构建的比较好,便可以用母语带来的储备,更好地进一步去滋养外语的学习。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关键的层面。

     一、要对语言能力的水平做个区分

     首先,一个人英语说得顶呱呱,他的英文水平就一定好么?还真不一定。

     摊贩老板能在菜市场口若悬河,不代表可以写出逻辑自洽的文章;同理,孩子的口语交流能力上去了,也不意味着学业能力没问题。

     真正考验学术水平的,是语言能力中更深层次的那一部分。

    

     一般来说,孩子在国外浸泡一下,长则一两年,短则几个月,就能够把英语会话能力搞得差不多。卡明斯将这一部分称为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skills(简称BICS),也就是基本人际交流技能,或者叫“表面流利”。

     而认知/学业语言能力(cognitive academic linguistic proficiency,简称CALP)或者称“精通语言”,至少要5年,才能达到当地同龄孩子的相应水平。

     “精通语言”简单地说,就是在学术领域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跟“表面流利”的一个明显区分,在于需不需要上下文语境。

     日常的会话语言,一般是要有语境、有上下文的,但学术上讨论一个东西,则可以极其抽象。

     比如“东西掉下来了”,这是个日常会话语言,它需要语境:什么东西,怎么掉下来,后来砸到什么了没有?但学术语言里,只需要简单的一个词——“引力”。

    

    BICS和CALP的区分

     二、母语与外语,并非孤立的存在

     卡明斯这一区分,引起了人们对移民儿童学习情况的重新思考:哦,难怪孩子口语能力还可以,学术跟不上来——移民过来的孩子,CALP的基础从哪里来?母语!

     卡明斯提出,母语和外语不是相互独立的,母语的发展程度,会对第二语言的获得产生相当的影响。只有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学习者才能从双语教育中获益。母语的学习、认知能力强,外语的能力也会更强。

    

     卡明斯“双冰山”示意图

     这幅“双冰山”示意图,形象地说明了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关系:

     乍一看,双语似乎是浮于水面的两块独立的冰山,但实际上,水底下是相连的——母语和外语的深层概念具有共性,或者说相互重叠。

     所以卡明斯强调,在母语的CALP获得之前结束教学,只会使得学习者认知能力滞后,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低下。

     以上便是吉姆·卡明斯著名的“冰山理论”,或称“深层共享能力假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双语教育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地塑造了国际双语教育政策。

     02

     英语到底要不要趁早学?

     “冰山理论”也自然而然引申到另一个问题:孩子到底啥时候学英语(或者其它外语)?

     如果考虑到认知/学业语言能力的重要意义,那么似乎应该先等孩子学好母语,然后再考虑外语。

     美国双语教育研究专家巴巴拉·祖瑞尔·皮尔逊(Barbara Zurer Pearson)博士便认为,孩子学得快,忘得也快。9岁以下的研究对象,往往只用1年时间就将自己的首选语言换成了英语。所以,应该等孩子上完小学,才足以支撑起母语。

    巴巴拉·祖瑞尔·皮尔逊

     然而,这似乎与大众熟知的“关键期”假说相矛盾,因为“小朋友学语言比大人更有优势”,几乎早成了家喻户晓的定理。

     这,不就打起架来了么?

     学英语,到底有黄金期么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Eric Lenneberg首次提出了语言的关键期的假说(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从生物学的角度,阐释儿童学习语言的优势源于儿童脑神经的发育优势。

     的的确确,“关键期”假说已被广泛用来指导外语早教。但这里面其实有个误区……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里的“关键期”,是什么关键期?

     关于第一语言(母语)的关键期假说,已是言之凿凿:

     从出生到大约10岁之前,孩童的大脑对语言的准备最为充分。

     一些极为特殊的案例可作力证:有孩子出生十多年后,一直被剥夺学习语言的权利(例如监禁),结果无论怎么训练,始终连最基本的语法都无法掌握。

     不过,英语学习的关键期则属于“二语习得”范畴,还真不能简单划等号。

    

     事实确实如此,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在学界并未有定论,有支持也有反对。

     反对者不仅有理论支持,也有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任何年龄开始习得任何一种语言,都可以达到母语水平;过了青春期后,学习者也具备有别于幼儿的独特优势。

     而即便支持者里头,也有分歧。比如说“黄金期”,到底是几岁?

     有学者认为是 0~ 7 岁,有学者认为是从出生到青春期,有学者认为是从 6 岁开始至青春期结束;另外,也有的认为不同要素( 语音、语义、句法、词汇等)有不同的关键期……

     婆说婆有理,一言蔽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只不过,育儿不是做研究。在这个凡事讲求加速的社会,做“早鸟”成为社会默认的绝对主流,其它任何假说只能靠边站。

     所以巴巴拉后面又补充了一句:

     “也可以尽早地给孩子引入第二语言,但只要有可能,就应该在开始学习外语后继续巩固母语。”

     这建议应该算中肯。在各种假说相互打架的时候,稳妥的办法是折中。家长也会觉得,孩子的成长是单向列车,要真有关键期错过就回不去了。

     好在,早点学英语和保持母语之间不打架,那就齐头并进吧。

     建立双语的日常使用制度

     大多数家庭其实都不希望孩子母语流失掉,只是一旦选择低龄留学,诸多方面难以把控。幼儿的母语脆弱,经受不了强势语言的冲击。如果家庭自身没有坚定的保护母语的意识,小朋友在国外待个两年,不用想,张口闭口一定是英语。

     巴巴拉认为,家庭建立双语的日常使用制度,是孩子母语和第二语言并行发展的关键。她在著作《培养双语儿童》中,提供了一些家庭中最常用的策略。

    

     培养双语儿童巴巴拉·祖瑞尔·皮尔逊

     比如“家庭使用弱势语言”,简单说就是,孩子在学校说英语,一回家就讲中文。如果父母只善于用母语交流,这种策略是唯一的选择;如果父母都说双语,采取这种策略也很普遍。这种策略下,孩子更擅长用“地点”来区分语言。

     再比如“父母分工”,即两位家长各负责说一种语言,特别是混血家庭,父母一般是说各自的母语。这种策略下,孩子更擅长用“人”来区分语言。

     无论用什么策略、让谁跟孩子说双语,基本原则在于提供动机和机会。父母要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动机去使用弱势语言(母语);足够的机会去和弱势语言的使用者一起交流和互动。

     同时保证:始终提供孩子使用双语的外部条件;亲自或让他人坚持对孩子说双语;让孩子感受到说双语的好处。

    

     有妈妈带孩子去英国读书,但那边中文书确实不好买,品类也少,她便从国内快递过去小半吨的中文读物,给孩子打造了一个母语书库。好的信号是,如此重视母语的家长,越来越常听到。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让孩子进入具备优质语言教学项目的学校,会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有很大帮助。

     总之,“倘若家庭的生活双语课安排得既随意又有趣,且配合着学校课程,那么双语并行的培养会更有成效。”巴巴拉如此总结。

     03

     结语

     回过头看“冰山”这个名字,本身便很有些意思。不仅生动,也像是某种现代性的隐喻。

     这种隐喻在于,人们以为看到了事情的全貌,但或许只看到了冰山一角;以为选择只在于个人,但没想到它或许会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

     这大概,也是教育耐人寻味之所在:一半在海面上,一半在海面下。

     而就假说本身,“冰山”的启示也足够动人:

     原来,比起学习过程中的痛苦与阻力,母语给一个孩子的滋养,是潜移默化,是持续终身。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浏览)

     Cummins' Matrix: the Audit Tool for CLIL,ateneu.xtec.cat;Language learning in k-12 schools: theories, methodologies, and best practices,openpress.usask.ca;Raising a Bilingual Child (Living Language Series),Barbara Zurer Pearson;Bilingual education: Basic principles.Cummins, J. (2003);Getting started with Language Awareness,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m;卡明斯双语教育理论解析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再审视,民族教育研究;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综述,现代语文;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层共享能力假说,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国K12国际化教育。我们致力于专业、前沿、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帮助学校和家长实现融合、创新、有效、以人为本的教育。

     ▍往期回顾孩子的语言和阅读究竟怎么学?这份研究报告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脑科学:四个方法,让孩子学习语言事半功倍!

     还不会说话的小婴儿,脑子里的“语言”是什么样的?

    

    


     看更多文章

     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milan-2126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鲁稚的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