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碎一个碗,三流的父母暴跳如雷,二流的父母收拾残局,一流的父母这样做
2022/11/19 6:00:00 鲁稚的阳台

    

     作者:春雨布谷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鲁稚的阳台 编辑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显克微支(波兰)

     设想一下,如果你推开门,发现孩子正好摔碎一个碗,地上一片狼藉,你会作何反应?可能很少有父母会淡定。最近网上看到一段视频,其中父亲的处置方式令人敬佩又暖心。视频中这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拿香蕉时,不小心打碎了妈妈最爱的碗,爸爸见状,采取了一系列教科书式的教育引导:

    他先耐心地询问儿子事情经过,初步“了解事件情况”;确认孩子没有受伤后,他说这是个“小意外”,不断“安抚孩子情绪”;接着,给儿子示范如何清理碎片,引导孩子做出“补救措施”;而后没有掩饰、真实地告诉儿子,这是妈妈的一个心爱的物品,对她而言很重要,所以他们需要弥补和表示歉意,并给妈妈买了一个礼物,做“教养和情商教育”。

    每一个环节,这位父亲都维持着稳定的情绪和十足的耐心,没有一丝抱怨和不满。小男孩也在宽大而充满智慧的父亲引导下,真诚地向妈妈道歉,全程没有恐慌和逃避。

     波兰作家显克维支说: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一个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往往诠释着深刻的教育真理。生活中面对不小心“犯错”的孩子,很多父母会反应激烈,甚至忍不住冲孩子恶语相向,面目狰狞。殊不知,父母此刻的状态,正决定着孩子面对错误的心态。

     01

     父母越批评,孩子越糟糕

     大学时有个室友,她讲述了自己第一次煮方便面的经历。上小学时的她很乐于尝试,面对好不容易向妈妈争取来的煮面机会,她内心又激动又紧张。看着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饭锅,她一时慌乱不止,仓促地扯开包装袋,将面饼和调料包一股脑全扔进了锅里。妈妈站在一旁,一脸嫌弃地说:“你这个笨手笨脚的样子,走开!”,妈妈用筷子快速夹出了调料袋,并喝止室友不要靠近。“再让我试试吧!”室友向妈妈乞求,接着拿起一颗鸡蛋,想要打到面里。可是水汽直冒太烫手了,室友拿鸡蛋的手举得老高,差点掉到锅外。这一幕逃不过妈妈的眼睛,她又开始骂人:“真够笨的,天天就知道给我添乱,看看弄得这灶台上乱七八糟的,以后别再来了!”室友默默地低头走开,再也没有靠近锅台。那次的经历,让她默认了自己是个笨手笨脚的人,是一个总是给别人添麻烦的人,也是个什么都做不好的人。哪怕已然成年,她仍旧对煮面这件事耿耿于怀,现在也不愿意下厨。

     教育学者尹建莉老师说:“没有犯错的孩子,只有行为不适的孩子。”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做出各类不恰当或者不符合成人标准的行为,比如,摔碎一个碗,打翻一个水杯,煮坏一锅饭,做错一道题……如果父母越是批评、指责、挑剔,孩子从这段经历中得到的经验就是失败、逃避和拒绝。这对孩子而言,这个错误非但不是宝贵的成长阶梯,反而会成为一段痛苦的回忆,并可能成为自卑、胆怯、懒惰的根源。

     02

     孩子需要爱,特别是他“不值得”爱的时候

     除了能力不足会让孩子出现无心之失,有时候孩子“犯错”却是蓄谋已久。而这些时候,父母仅仅有宽容的心还不够,还要有一双犀利的眼去发掘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电视剧《第二次拥抱》中,女孩文昊在书店偷了一本漫画书。被店长发现后严厉批评,还揪住她给父母打电话。恰巧方原路过此处,以小姨身份“救”下了文昊。

    咖啡厅里,方原没有用“小偷”这个标签批评文昊,而是细细询问了缘由。原来,文昊一直喜欢画漫画,但是父亲言辞坚决不肯给她买漫画书,按捺不住内心的热望,文昊还是跨出了错误的一步。毋庸置疑的是,孩子这么做一定是错误的,需要制止和纠正,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她之所以这么做,又实属无计可施后的无奈之举。所以,读懂孩子行为的背后需求后,才能真正判断出“错误”的方向,去真正理解孩子,去与之共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经指出:“孩子的不当行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错误目标。即寻求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孩文昊,其实是在跟父母进行权利之争,父母虽然不允许她买书,但是她仍旧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迫切需要得到那本漫画书。还有些孩子的行为,看似“无理取闹”,实则背后都关乎内心的挣扎。比如,孩子会在父母很忙碌时不合时宜地打扰、做出怪异举动、甚至通过发脾气、哭泣等方式,他们其实是要借此来寻求关注和情感回应。所以,即便我们发现孩子不够可爱,总是给我们添乱,令我们抓狂难以遏制地愤怒时,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事,而是因为孩子内心正在渴望归属感和父母的爱去填满。

     03

     面对犯错的孩子,智慧的父母都这样做

     曾经看过“天才少年”曹原的故事,备受启发。小时候的他,破坏能力超强,为了完成一项化学实验,居然拿走了妈妈的银手镯当实验原料。家里的各种电器,也动不动就被他拆开组装,连学校的投影仪也没能避免。可是父母却并没有因此责怪他,反而发现了他的潜力,鼓励他钻研。

    最终,这个“爱闯祸”的男孩不负众望,在仅14岁时就以699高分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一个“天才少年”横空出世。此后,他一路开挂,成就节节高攀,16岁赴美留学,18岁攻读博士,22岁在顶级期刊上多次发表研究论文。一个孩子总是“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父母能否帮助孩子从中汲取经验,把“错误”变成孩子成长的火花。罗曼·罗兰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面对孩子犯错,与其冲他们发脾气讲道理,父母更应该看到错误对孩子成长的意义,给孩子时间成长。对此,父母先要管理好自身,不妨从下面三件事入手。1)情绪自控,理性对待主持人黄菡曾经回忆,女儿不小心打碎了自己的保温杯,她气得动手打了女儿一巴掌。这唯一一次打孩子和一时的情绪失控,令她后悔不迭。孩子远比一个保温杯重要多了,失控的父母却非常容易迷失,做出伤害孩子又令自己非常后悔的处理方式。其实,情绪失控和自控,藏在父母一念间。真正决定父母成为情绪俘虏还是情绪管理者的关键,是父母的自我觉醒和意志。当我们有了情绪自控的自觉,并适当地使用改变对孩子行为的认知、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时,情绪完全可以由自我掌控。只有父母先做到情绪的稳定,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2)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一位妈妈说,有一回她给女儿洗校服,发现口袋里黑乎乎的,自己特别生气。但是她没有立即发作,而是问女儿怎么回事,听完后她瞬间感动不已。原来女儿学校发了巧克力,她自己没舍得吃,便装进口袋里拿回家想要给妈妈品尝。妈妈说,那个险些让自己崩溃的脏衣服,竟然藏着深深的爱。孩子的“错误”,有时候是父母赋予的定义,或许是给自己增添了麻烦,或许是让自己不开心。而给孩子去诉说的机会,倾听孩子错误背后的原因,才会抽丝剥茧真正看见孩子内心的想法,而这也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是实现亲子心灵沟通的桥梁。3)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无论孩子摔碎一个碗,还是打翻一杯牛奶,这都不是严重的错误,重要的是,让孩子从中学会如何去挽救和承担责任,将犯错真正变成成长契机:父母去责怪、打骂孩子,便滋生了他们的自卑和拘谨;父母去包揽、替代孩子,便导致了他们的漠视和自私;而父母去示范和教导,让孩子试着自己去承担,才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面对错误的勇气。

     04

     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说:“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当孩子犯错之时,抬头遇见一双温柔的眼睛,还是一双凌厉的眼睛,决定着他内心的温度和看待世界的态度。给孩子温暖的回应,他们会感受到爱意,胸怀力量,向阳而生。因为,只有感觉更好,孩子才会真正变得更好。愿我们都能赋予孩子爱的暖流,让他们在这里,逐渐成长为一个善良、有担当、自我悦纳的人。-END-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往期回顾协和心理学家:孩子大脑发展最好的营养剂,第一是运动,第二种你想不到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越富裕的孩子越脆弱?美临床心理医生揭露背后原因

     美儿童心理学家:每个自信发光的孩子身后,父母都在铆足劲满足这3项底层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看更多文章

     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milan-2126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鲁稚的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