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犯错时, 大脑在想什么?科学家的研究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2022/12/18 6:00:00 鲁稚的阳台

    

     作者:立正妈妈

     来源:蓝橡树(ID:blue_oak)

     鲁稚的阳台 编辑

    

     为什么孩子老犯错?犯错时孩子的大脑在想什么?犯错又意味着什么?

     孩子犯错时,普通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存在种种问题,急需拨乱反正。聪明的父母看到的却是孩子错误背后潜藏的成长密码。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经常想到的是:如何让孩子改正错误?

     但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孩子为什么会发错?当孩子犯错时,大脑在想的是什么?

     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实是,大脑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犯错这事,大脑有时是“明知故犯”。

     大脑提前发现了错误

     为什么仍明知故犯?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人是犯错后才发现问题。

     但加州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们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人脑对于错误是非常敏感的。在受试者自己意识到犯错之前,大脑已经提前接收到犯错的脑电波。

     比如说,下图这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你来试试,快速说出下面的每个词的颜色:

     黄色绿色蓝色红色

    

     大多数人脱口而出是:黄色、绿色、蓝色、红色。

     但正确的答案其实是:绿色、蓝色、红色、黄色。

     不信?请回过头再认真看一遍刚才的文字颜色:

     黄色绿色蓝色红色

     第一反应的脱口而出 VS 深思熟虑的判断分析,这是大脑的两套系统在抗衡。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快思慢想》一书中,将这两种思维系统分为“快思” VS “慢思”。

     快思:直觉式思考。快思系统,更多遵循知觉。因为习惯,所以一看到词语就直接念出文字。慢想:代表逻辑式思考。慢思系统,则是三思而行。经过逻辑判断,分析任务,理解是读出文字的颜色。

     这个实验的结果并不出奇,与常识经验一致。但科学家们在研究大脑的工作状态后,发现在受试者自己意识到犯错之前,大脑就已经产生了“侦察到错误”的脑电波。

     这个随着错误几乎会同步出现的带负电的脑电波,被称为ERN,使得大脑对犯错的情况能够更快速的做出反应。

     正如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的形象解释说的那样:“学生每一次犯错……他们的大脑就会长出一个新突触。”

     错误发生后ERN越强,下一轮响应就越慢。科学家表示,这可能是大脑试图给自己更多时间,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既然大脑提前侦查到了错误信息,为什么却不进行纠正行为呢?

     这恰恰是因为它受到了快思系统和慢思系统的控制。

     第一,孩子的大脑发育还未完善。控制慢想系统的前额叶需要到成年后才会发育成熟,所以孩子的行为更多是受快思系统影响。习惯性的做出直觉性行为,导致反复犯一个错误。

     第二,产生ERN的大脑区域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锻炼,一直到30岁左右才能完成发育。所以孩子对错误的敏感度更弱,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及时进行纠错的能力,对孩子来说还“为时尚早”,需要进行漫长的训练。

     孩子跟成人大脑的区别在于,没有得到锻炼的大脑相对单纯,面对错误容易僵固,下意识做出反应。

     而当在不断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大脑,更多区域得到激活,形成成长式思维后,面对错误时精力更集中,考虑更全面,反应更积极。

    

     正如《0-12岁儿童社会性发展》所说,孩子犯错归纳起来有三大原因:

     年纪小,还未建立规则意识,行为结果无法达到成人标准。

     规则学习是漫长且的过程,需要重复练习,也需要言传身教。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改错的程度。

     许多时候,在父母看来忍无可忍的错误,其实只是孩子认知有局限,达不到父母要求。也就是——我想做,但我做不到。

     比起为孩子屡教不改而愤怒,为如何纠正孩子的错误而头痛,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锻炼孩子的慢想系统,让他具有完善的、理性思考的能力。

     在犯错中成长的大脑

     1. 试错是成长的必修课

     蒙台梭利说过,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

     无数次的犯错 = 无数次的摸索,这正是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亲身体验,剥夺孩子试错的机会,让孩子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成长,无疑等于扼杀了孩子的生命力。

     曾经有位母亲去请教心理学家,为什么呵护着长大的孩子,如今二十多岁了却性格孤僻,软弱无能,对什么都提不起劲,什么都做不好。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系不好总打死结。你是不是从此不再买带鞋带的鞋子?”

     母亲疑惑地点点头。

     专家问:“ 孩子第一次进厨房洗碗,弄得满身都是水,你是不是从此便不再让孩子进厨房了?”

     母亲迟疑地点点头。

     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叠被子,叠的东倒西歪,你是不是帮他叠好好的,再也不让他叠了?”

     母亲惊愕地点点头。

     专家又说:“大学毕业后,你是不是又替他安排好了前程?”

     母亲更震惊了,连连点头。

     最后,专家肯定地说:“现在儿子是不是工作没业绩,和同事处不好,和你们的关系也不佳?”

     母亲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专家严肃地说:“你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所以孩子就不会做所有的事情了!”

     如果孩子是幼苗,父母的过度保护,虽挡住了风雨,但也挡住了阳光。

    

     19世纪,美国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饿猫迷笼实验。就是将一只饥饿的猫关在带有开门机关的迷笼里,看饿猫能否通过尝试,打开开关逃出笼子吃到鱼。

     最初,饿猫在迷笼中惊慌失措,只会随意扒拉箱子,试图逃脱。过程中,无意间触碰到机关,侥幸逃脱。

     桑代克将饿猫一次次重新放回迷笼中,并记录下它出笼所用到的时间。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猫触碰到机关所花费的无效行为越来越少,离开笼子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当最后一次入笼时,已经不需要尝试,可以熟练的触碰开关,离开笼子。

    

     桑代克所记录下来的猫的学习过程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多次的尝试错误,使得饿猫找到了正确的打开笼门的动作。这种“尝试错误”的学习,被后人简称为“试误说”——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只有在多次的错误后,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式,才能顺利完成一件事。

     人生的旅途没有一帆风顺,错误总会相伴而行,这是成长的必修课。

     智慧的父母不是当“扫雪机”,奋力于清除孩子前行路上的一切障碍,而是如海上的灯塔般,为孩子照亮前行的方向。

     2. 错误是一枚硬币,反面是成长

     犯错意味着什么?

     普通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存在种种问题,急需拨乱反正。

     聪明的父母看到的却是孩子错误背后潜藏的成长密码。

     如果孩子做20道题,错了18道,这时候你的反应会是怎样的?

     美国著名教育家丽塔·皮尔逊曾经在TED的演讲中,分享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的做法——“我在他的卷子上写上了一个 +2 和大大的笑脸。”

     所有人都表示困惑,如此糟糕的表现,居然还给他一个笑脸?

     丽塔·皮尔逊笑着回答:“因为你渐入佳境,你没有全错,你还对了两题。”

     不同的打分会带来天差地别的感受。

     -18 让人觉得沮丧泄气,+2 却意味着我没那么糟。

    

     面对错误,如果孩子看到的是“我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我是如此糟糕”,错误就成了新的起跑线,而不是绊脚石。

     智慧的激励,带来的是孩子对事物积极的认知和对自我的正面评价。这也让他们学会用成长性的思维去看待错误,带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和信心。

     如何克服快思系统,形成慢思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孩子在不断经历和自省中,得到自我改进,以降低错误的判断,才能让大脑更具备活力,思维更多样、更全面。

     最新的研究表明,当从错误中得到教训并得到成长时,大脑会启动奖励区域。这种受益良多的快感,会让人对错误有正面反思,不会反对去尝试新东西,而愿意思考新的解决办法。

     美国网络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卷 》上介绍说—— “奖赏效应”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是因为“奖赏”信号会刺激大脑的某些皮层,使大脑活动活跃。

    

     所以,抛弃对犯错的“零容忍”,张开怀抱接纳那个犯错的孩子吧。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生问题来纠正,而要看成一个成长机会来把握。

     波兰作家显克维支说——“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无惧错误,发掘背后的成长钥匙

     接纳孩子的错误,并不等于鼓励孩子犯错。只是比起训斥和惩罚,沟通和连接是更好的做法。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三岁多的男孩,有一天把一碗热热的鸡汤倒进了一盆爸爸精心养育多年的名贵花里。

     怒不可遏的爸爸当下找来藤条要狠狠揍他一顿,愤怒的架势吓得男孩嚎啕大哭。

     这时,妈妈冲上去拦住了爸爸即将打下来的藤条,大喊:“别忘了,我们是在养孩子,不是养花!”

     原本还怒火中烧的爸爸突然冷静下来:孩子和花,孰重孰轻?没有弄清原因之前就责打孩子,难道孩子的自尊还比不上一盆花吗?

     而委屈不已的孩子在妈妈的安抚下,轻声道出了缘由:“奶奶说……热热的鸡汤有营养……所以我想让爸爸的花快点长高高……”

     看似调皮无理的行为,背后却藏着孩子一颗纯真的心。

     而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责罚、抓着错误不放,孩子就学会了说谎、隐瞒、逃避责任,甚至走偏方向。

    

     父母允许孩子犯错,并且接纳孩子的错误,孩子才会积极面对,不再犯同样的错。

     所以,当错误袭来,父母的做法决定了孩子纠错的态度。

     正确而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1. 不翻旧账,不贴标签,就事论事

     孩子不小心打烂了杯子,我们可以陪他一起收拾残局,探讨下次如何避免,而不是指责他天天闯祸,贴上“捣蛋鬼”的标签。

     孩子最近学习成绩下滑,我们可以陪他一起复盘,查漏补缺,而不是看到卷子就开始上纲上线,训斥他学啥啥不行,做啥啥不好,否定了他所有的方面。

     我盼你雪中送炭,你对我雪上加霜。伤口上撒盐的做法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

     怒火会平息,错误会过去,但口不择言给孩子贴上的标签,却会像刀痕般深深割在孩子的心头。别利用孩子的错误来彰显自己的正确,过度放大孩子的错误,不仅失去了教育的良机,更是失去孩子的开始。

     所以,面对错误,对事不对人,纠错不揪错。直面问题,承担后果,寻找解决方案。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让大脑在纠错中发育成熟,让思维系统更全面。

     孩子有错,理应教育,但教育不等于教训。

     给孩子反省的空间,也就给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和信心。

     2. 不纵容,不逃避,不甩锅

     《正面管教男孩的100个细节》里特别提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犯错。不管是什么错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允许孩子犯错,不代表溺爱或纵容孩子处事无度。而是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明白规则界限,懂得责任、懂得经验、懂得判断。

     曾经有这样一个新闻:一个男孩在电梯里撒尿,妈妈知道后,在业主群道歉,并让孩子承担起打扫公共电梯一个月,弥补过失。这个做法得到了众人的认可。让孩子明白错误,也学会担当。

     犹太人相信:一个人的成长要从学会承担责任,消灭借口开始。

     犯错处理得当,就能变成成长的种子,而父母智慧的做法,则是种子所依赖的土壤和雨露。

     3. 不为成长设限,不越庖代俎

     害怕孩子犯错,所以出手相助;害怕孩子摔跤,所以不愿放手;害怕孩子做不到,所以全然代劳。看似防范于未然的贴心,实则是不给孩子成长机会的狠心。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养儿育女模板,每一次犯错都是孩子在构建内心的秩序感,了解这个世界的是非对错,掌握为人处世的规则界限。

     正如学走路的孩子刚开始总会磕磕碰碰,短暂的失误,是为了构建长久的完善。每一次摔跤都在心里为孩子将来健步如飞奠定了平坦的垫脚石。

     所以,智慧的父母懂得放手,懂得让路,懂得怀着爱默默遥望。

     但任何时候,当孩子回头,却总能在身后炽热的目光得到前行的力量。

     犯错是一个问题,但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问题来纠正。

     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当错误袭来,蹲下身,抱住孩子,一起面对它。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蓝橡树(id:blue_oak),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80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平台,传播教育正能量。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看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8526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鲁稚的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