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说临床医生要不要写论文
2017/4/30 23:47:10梁晓华 梁晓华的医学频道

     2017年4月21日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发布消息,称曾经是其旗下的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因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审稿意见而撤稿107篇论文。由此再次引发了关于临床医生要不要写论文的争论。

    

     TumorBiology杂志的尊容

     2017年4月29日白岩松在“中国整合医学大会”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谁制造了这种环境,做一千台优秀的手术,都比不上一篇不那么真的论文?”

    

     2017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现场(引用自微信朋友圈)

    

    2017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白岩松演讲现场(引用自微信朋友圈)

     有些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认为“需要所有医生都要那么会写论文吗?有的做一千台手术,治好病人了,就一定要论文漂亮来评定水平吗,”

     烧伤超人阿宝则认为“如果一个医生,做了1000台手术,都不能从中总结出什么,提炼出什么,都不能掌握此类手术的最新知识,不能拿出一些可以和同行交流的东西。那你是不是太笨了或者太懒了?”

     “临床医生要不要写论文?”,这是一个老问题,争论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原因是这本身牵涉面极广,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得出的结论当然不一样,因此需要分层次多角度综合判断,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拿出一个相对合理,而又能被极大多数人接受的应对策略。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论文?

     这里临床医生写的论文特指医学学术论文,是临床医生对自己的研究和工作的经验及成果按照学术规范总结而成的文章。撰写论文的目的有:

     1.展示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成绩。

     2.交流学术成果,提高行业的学术水平。

     3.提高自己和所在单位的学术知名度。

     有不少人认为,我开好刀治好病就可以了,甚至以一年有几百上千例手术量而自豪。其实这种观念已经非常落后了。对于有正确的临床思维和研究思路的医生来讲,几十例甚至几例病例积累以后的水平就远远超过几百例甚至上千例经验医生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论文交流将先进的治疗方法和理念介绍给学术界,促进整个行业学术水平的提高,而纯粹的开刀匠往往只注重手术本身的技巧,却不重视甚至不关心为什么要做这个手术,有时候这种手术做得越多,造成的危害可能更大。这也是“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要比1000例手术更有用”的原因。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国是食管癌和胃癌高发国家,在高发病率地区,一个基层医生的手术数量就是世界顶级专家的几十倍,但是那些肿瘤高发区为什么没有出现该领域世界级的医学专家呢?他们的治疗经验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他们没有按照国际公认的研究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并将结果总结成论文发表。

     第二个问题:哪些人要写论文?

     三甲医院这类研究型医院的医生需要写论文,应该是绝大部分人的共识。其他二级医院和基层卫生中心的医生,要不要写论文?从网络上的评论来看,大多数是持反对意见的,特别是把职称评定与论文挂钩,遭到了几乎所有基层医生的反对,主要理由是工作忙、没有研究条件。

     日本的Kario教授从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淡路岛(位于本州岛和四国岛之间的一个小岛,人口不到17万)的一个小诊所工作,他按照在学校学到的研究方法,对当地居民的血压和血脂等进行了监测,并进行了长期随访,研究了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晨峰血压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之间的联系,10年之间发表了7篇原创性论文、1篇综述、4篇读者来信,终于成为该领域的顶级专家。

     结合自己的工作,总结工作成绩,撰写论文,是所有医科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那么为什么有很多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对撰写论文头疼呢?这个根本原因是医学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目前的现状是许多基层医院的医生甚至连本科文凭都没有,二级医院的医生即使有本科文凭有些甚至有研究生文凭,但并没有经过临床研究的系统培训,不知道如何开展临床研究,因此,对于做临床研究是一筹莫展一头雾水的。

     第三个问题:写什么样的论文?

     医学论文有临床研究论文和基础研究论文之分。

     对于绝大多数临床医生来讲,应该写的是临床研究论文,通过临床研究,解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生,基本上只能进行临床研究,撰写临床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主要是从分子细胞蛋白水平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以及药物等方法治疗疾病的原理,这些工作主要由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承担,他们主要分布在专业的研究院所中,有些大型的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也已经配备了一些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只有极少数非常优秀的临床医生有能力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又能进行良好的基础研究工作。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反对论文?

     既然论文如此重要,为什么对于论文的要求遭到大多数医生的反对?根本原因是目前对于论文评价的目的已经背离论文撰写的本来意义,异化为各个单位之间比拼学科排名和领导政绩的工具。具体表现为:

     1.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2.只重视SCI论文,看不起中文论文。

     3.只关心论文所在杂志的影响因子,却不考虑论文本身的含金量。

     其次,国家层面的自然基金只资助基础研究,没有相应级别的资金资助临床研究;部委资助临床研究的经费分配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又受到许多质疑。大多临床研究缺乏国家和部委的经费支持,只能依靠医药厂商的支持。所以,临床医生基本只能申请基础研究基金,搞一些自己都不太清楚的“基础研究”,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这次被撤稿的107篇论文中,24篇(22.4%)是meta分析,其余基本是分子标志物和临床特征或转移机制的关系,几乎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论文,即便不是因为投稿程序瑕疵而被撤稿,也没有什么学术价值。所以,业内人士对目前论文的评价体系就很有意见。

     再次,大型医院为了在医院和学科排名中处于较好的位置,通过在SCI 论文和基金项目等方面设置高要求,迫使广大医生走上“基础研究之路”,而基层医院通常只要求中文论文,这也是这次被撤论文的作者单位基本是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尤其不乏知名医院的原因。

     另外,不少论文很多的医生临床能力不如同一医院论文较少的医生,特别是在大型医院,这种现象并不鲜见。而且这些“论文医生”通常要比其他医生更容易得到晋升。相同职称不同临床水平的医生的薪酬又是相同的。这也是许多医生在行动上拼命写论文,内心却反对论文的原因。

     第五个问题:如何确定对论文的要求?

     1. 社区卫生中心和乡卫生院的医生晋升职称取消对论文的要求,按照年资和临床工作能力晋升。

     2. 县市级医院和地区级医院医生晋升原则上不要求SCI论文,对于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可以有临床型的SCI论文或者中文论文的要求。

     3. 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部分知名的教学医院,医生职称晋升分两条路走。一般的临床医生晋升职称只需要基本数量的临床型SCI论文或中文论文即可,也没必要对基金申请提很高的要求。 对于研究系列的研究员和教授系列的医生应该有SCI论文和基金项目的要求。教授系列的临床医生在完成相同临床工作量以后,基础研究的成绩另外给予薪酬激励。

     根本的办法是实行医生自由执业,医生能够自由流动。让只对临床工作感兴趣的医生专注临床工作,在条件成熟时写一些临床研究论文则是锦上添花。让临床研究和基础科研全才型的专家,自然流动到学术水平较高的国家级或区域医疗中心去。

     参考文献:

     1. 微信公众号“烧伤超人阿宝”:中国医生论文撤稿事件,我忍不住来洗一下地.

     2. Kario K,Matsuo T, Imiya M, Kayaba K, Kuroda T, Nago N, Matsuo H, Shimada K. Close relation between lipoprotein(a) levels and atherothrombotic disease in Japanese subjects > 75 years ofage. Am J Cardiol. 1994;73(16):1187-90.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梁晓华的医学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