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的城墙砖瓦间找寻答案
2018/5/26 9:19:13 梁晓华的医学频道
多年前,我还在少年时,曾写过一篇小论文《不废江河万古流》参加上海市中学生政治论文竞赛。大意是,家乡崇明被长江阻隔是劣势,但也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转化为优势——利用这道天然生态屏障发展生态旅游,利用海岸线和长江出海口的优势位置合纵连横发展一部分高技术低污染工业。25年过去了,桥建起来了,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旗帜也竖了起来,家周围祖祖辈辈的农田也退耕还林了。但是,我总觉得,这和年少时对家乡的憧憬还是有差距,这差距在哪里呢?
这一次因为在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进修,我在世界历史名城锡耶纳住了3个月,每天徒步穿越整个古城去医院上班。在那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在那沉淀着锡耶纳共和国文明的窗台门洞间,在那来自世界各地的熙熙攘攘的游客间,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家乡的发展缺少的似乎是历史传承。

曾几何时,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曲解简单化为破墙透绿、退耕还林;我们铲平湿地,建起樱花园、薰衣草园;我们把街边小店的门窗做成统一的明清风格。可是,这种人造的整齐景观徒有规模,没有历史文化衬映,实在跟花市没有多大区别。
殊不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名字不是刻上历史的,只有世人铭刻心里,才能千古流芳。因为缺乏传承观,我们习惯于“创造”历史。但殊不知,名胜是文化文明的积淀,因为缺乏传承观,我们出国考察一下,一拍脑袋,某某小镇就从欧洲移植到了国内。
而本次在有900年历史的锡耶纳大学医院进修,我开始很困惑,这么一家世界上最悠久的医院之一,如何在现代依然引领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如何在方兴未艾的肿瘤免疫届享有盛誉,如何在病源相对于我们那些超级医院可以用“门可罗雀”形容的形势下,在现代医学发展有立足之地的呢?我想答案可能就在经历了风雨千年的城墙和砖瓦间:医学事业乃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传承。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国外的实验技术引进来,然后跟风做个所谓热点,把国外的新药新技术引进来,扩大下适应证,就自鸣得意创新称之为“创新”,甚至还美其名曰“弯道超车”。这其实是忘记了,真正的原始创新,是几代人接力、努力,甚至受祖国医学启发而得到的。如果无视自己前辈的积累,不懂得传承,只知道讨巧,只会使用别人的研究工具,我们怎么可能完成真正的超越呢?
今天,之所以再次引用《不废江河万古流》这篇早年的习作,是因为我想,就像崇明岛是长江亿万年奔流不息裹挟的泥沙形成的,文化历史沿革也和这特殊的地理特点有关,不能动辄推倒重来,医学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传承。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思想格局上了高度,才会有感悟,结合自身传统优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会有创新。
本文发表于2018年5月25日《健康报》文化?视窗。
作者介绍:黄若凡,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擅长肺癌脑转移/脑膜转移和胃肠肿瘤的诊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梁晓华的医学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