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剂盒为什么在不同人群使用效果差距巨大?
2022/5/10 14:16:33 梁晓华的医学频道

     某试剂盒检测某种目标的敏感性为75%-98%,特异性为95%-99%。是不是一款非常不错的检测工具?是否可以广泛推广用于查出某个目标呢?

     从流行病学的统计方法来看看是什么状况。

     在两个人口不同的地区(分别为1000万和2500万人口)使用该试剂盒检测是否存在某种状况的人员。结果会怎样呢(见下表)?

    

     我们假设发生某种状况的发病率分别是1/10万和3%,然后在该检测方法的不同敏感度(查出所有存在某种状况的人员的能力)和特异性(确定不存在某种状况的能力)下,计算该试剂盒查出所谓“阳性”状况和“阴性”状况的可靠性。

     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在发病率为1/10万时,不管是在1000万人口的地区还是2500万人口的地区,也不管试剂盒的敏感性是75%还是98%,也不管它的特异性是95%还是99%,它查出来的所谓“阳性”者中超过99.9%的都是“假阳性”,而真正的“阳性”被误认为是“阴性”(也就是“假阴性”)的可能性只有0.0001%-0.0003%之间,或者说几乎不可能“冤枉一个好人”。

     假如发病率提高到3%,就会看到检测效果发生很大变化。

     在特异性为95%和99%的情况下,“假阳性率”分别下降到62%-68%和24%-30%,“假阴性率”则提高到0.065%-0.8%和0.06%-0.775%。

     通过以上的计算分析,可以看到,这款试剂盒在低发病率人群中使用完全没有价值,而在发病率达到3%的人群中筛查,尽管还有较高的假阳性率,但是如果检测结果是“阴性”,那么这个“阴性”的结果还是相当可靠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梁晓华的医学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