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清楚鉴别诊断各型颈椎病?
2019/6/4 20:30:00 中西医学专业资料库

    

     如何清楚鉴别诊断各型颈椎病?

     1992年10月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依照病理分型法,根据受累组织不同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将颈椎病分为:1.颈型。2.神经根型50-60%。3.脊髓型10-15%。4.混合型。5.椎动脉型—无神经损伤症状20-25%。6.交感神经型。7.其他型:食管压迫型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影像诊断不宜直接使用临床分型之名称。如果受检者具有颈椎病影像学异常征象,临床具有颈椎病表现者,影像诊断可写作“结合临床,符合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radiculopathy)的椎间孔处有突出物压迫颈神经;发病率最高、最常见;多单侧发病,偶有双侧。同时双侧发病的神经根型颈椎病非常少见。多见于30-50岁者,起病缓慢,多无外伤史;男性多于女性一倍,体力劳动者多见。

     年轻患者:

     椎间盘突出或急性损伤--椎间孔神经根嵌顿;椎间盘突出占20-25%

     对于年轻患者直接摘除椎间盘就可以。

     老年患者:

     退变骨赘形成致椎间孔狭窄;椎间盘高度降低--前方钩椎关节及后方关节突关节退变。对于老年患者清理骨质的同时还要加大椎间孔增加椎间盘的高度。

     危险因素:

     重体力劳动需举抬重物;吸烟;司机及震动设备操作者。

     症状:

     颈肩痛和颈僵,最早出现。上肢放射痛,前胸后背痛。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呼吸时可使疼痛加重。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的肿胀等,这种肿胀是自觉的肿胀并不是真的肿胀,是视神经受刺激后的一种表现。

     晚期可有肌萎缩及肌束颤动。

     体格检查:

     颈僵直,活动受限,患侧肌肉紧张;棘突周、肩胛骨内侧缘及受累神经所支配肌肉压痛;患侧臂丛部、椎间孔部可有压痛并使上肢疼痛加重;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l神经检查感觉、腱反射和肌力改变

     颈神经根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神经根

     感觉部位

     肌力减弱

     腱反射

     颈5

     肩部

     上臂外侧

     三角肌,肱二头肌,冈上下肌

     肱二头肌腱反射

     颈6

     前臂桡侧

     拇指

     肱二头肌,肱桡肌,腕伸肌

     肱桡肌腱反射

     颈7

     前臂背侧

     示、中指

     肱三头肌,腕屈肌,指伸肌

     肱三头肌腱反射

     颈8

     前臂尺侧

     环、小指

     指屈肌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 (CSM)较神经根型少见,临床症状繁多,既有脊髓损害症状,又有神经根损害症状。

     症状:

     发病缓慢,下肢发紧,麻木或灼痛,运动障碍,软弱,行路困难。多无颈肩痛(50%)。一侧或双侧手感觉运动障碍,手无力失灵,持物易坠落。躯干部感觉障碍,腹部或胸部束带感。扩约肌功能障碍,排尿困难,大便秘结。(严重者下肢痉挛,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体格检查:

     颈活动受限,上下肢痉挛性瘫,病损节段上肢可呈软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髌踝阵挛(+),浅反射消失。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则表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如:肱二头肌肌腱反射减弱的话,显示956水平的病变)。胸式呼吸减弱或消失,时感呼吸困难。奎氏试验显示部分或完全梗阻。

     混合性

     具有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但是临床诊断必须说明哪一型与哪一型混合。脊髓型合并其他类型建议诊断为脊髓型。微信公众平台:脊椎健康联盟

     椎动脉型

    

     交感型

    

    

     颈交感神经分布示意图 :1,颈上神经节。2,迷走神经。3,颈交感神经 。4,颈中神经节。5,返神经。 6,交感神经心脏支 。7,椎神经。 8,椎动脉。 9,星状神经节。

    

     其他

    

     食管型颈椎病表现为颈椎椎体前部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压迫食道后壁,可以引起吞咽不适、吞咽障碍感等异常。食道钡餐检查,可以直接显示骨赘对食道后壁形成压迫。食管型颈椎病应与下述疾病相鉴别:反流性食管炎、试管肿瘤等。

     —THE END —

     版权声明:

     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删除。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西医学专业资料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